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包括阀体和位于阀体内并沿阀体的轴向往复运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设有轴向贯通的B胶通道;活塞杆上靠近所述混合出胶口的一端连接有活塞接头,所述活塞接头的周向外侧设有若干与所述B胶通道连通的出胶孔,所述阀体上设有与所述活塞杆连通的A胶通道,位于所述A胶通道前端的所述阀体内壁设有接头密封圈,所述活塞接头的直径等于所述接头密封圈的内径;所述接头密封圈的前端设有内径大于所述活塞接头直径的混合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活塞杆的运动来控制胶液的通断情况,大大简化了截断控制元件的使用,当活塞接头与接头密封圈重合时,便能达到同时关闭A胶与B胶进液通道的目的。便能达到同时关闭A胶与B胶进液通道的目的。便能达到同时关闭A胶与B胶进液通道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
[0001]本技术涉及点胶阀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混合进胶阀主要通过不同的截止阀对不同胶液进行流断控制,这样就需要多个控制元件的存在来保证进胶阀功能的实现,导致需要较大的空间,造成产品空间布局的浪费,尤其是在一些小型化的产品中会妨碍其余元器件的布局,并且现有的混合进胶阀密封性能难以保证,管道内胶液固化后的清洗液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混合进胶阀需要多个控制元件实现胶液的流断,需要较大的空间,造成产品空间布局的浪费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包括阀体和位于阀体内并沿阀体的轴向往复运动的活塞杆;阀体的轴向一端为B进胶口,阀体的轴向另一端为混合出胶口;所述活塞杆上设有轴向贯通的B胶通道;活塞杆上靠近所述混合出胶口的一端连接有活塞接头,所述活塞接头的周向外侧设有若干与所述B胶通道连通的出胶孔,所述阀体上设有与所述活塞杆连通的A胶通道,位于所述A胶通道前端的所述阀体内壁设有接头密封圈,所述活塞接头的直径等于所述接头密封圈的内径;所述接头密封圈的前端设有内径大于所述活塞接头直径的混合腔,所述混合腔与所述混合出胶口连通。
[0005]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包括阀身、固定于所述阀身两端的阀盖和点胶头,所述点胶头上具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点胶通道,所述出胶口位于所述点胶通道的末端。<br/>[0006]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与所述阀身的内壁之间具有沿轴向分布且互不连通的进给腔和后退腔,所述阀身上设有连通所述进给腔和外部气源的第一进气通道、连通所述后退腔和外部气源的第二进气通道。
[0007]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上设有挡圈,所述进给腔和后退腔分别位于所述挡圈的两侧。
[0008]进一步的,所述挡圈与所述阀身的接触面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
[0009]进一步的,所述阀身的中心具有轴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由前至后逐渐分为混合段、密封段、套接段和控制段,所述混合腔位于混合段,所述接头密封圈位于密封段,所述进给腔和后退腔位于控制段,所述套接段的内径等于所述活塞杆的直径,所述A胶通道连接所述套接段,且A胶通道与密封段的后端相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阀体的端面处与所述活塞杆的接触面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0011]进一步的,所述阀身与所述点胶头的端面连接处设有下密封圈。
[0012]进一步的,所述接头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密封段的前端,所述密封段的后端具有适
于抵住接头密封圈的台阶,所述台阶的内径大于所述活塞杆的直径,且所述台阶与A胶通道相接。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主要通过活塞杆的运动来控制胶液的通断情况,只通过活塞杆的往复运动便实现胶液通断控制,大大简化了截断控制元件的使用,当活塞接头与接头密封圈重合时,便能达到关闭A胶与B胶进液通道的目的。
[0015](2)本技术气路简单,能够节省空间,只有两个进气通道,工作时只要打开一个,关闭另一个即可实现压差,从而推动活塞的往复运动。
[0016](3)本技术通过对活塞接头、接头密封圈、A胶进料通道的尺寸与位置设计,实现了控制A胶与B胶通断的目的。
[0017](4)本技术中通过位于活塞接头外周的出胶孔喷出B胶,A胶和B胶的打通和关闭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可以应用在一种材料加色素或者固化时间长、比例要求不高的场合。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主体图;
[0020]图2是图1的D
‑
D向剖视图;
[0021]图3是图2的a处放大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中阀身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中,1、活塞杆,2、阀体,201、阀身,202、阀盖,203、点胶头,2031、点胶通道,3、B进胶口,4、混合出胶口,5、B胶通道,6、活塞接头,7、出胶孔,8、A胶通道,9、接头密封圈,10、混合腔,11、进给腔,12、后退腔,13、第一进气通道,14、第二进气通道,15、挡圈,16、第一密封圈,17、第二密封圈,18、下密封圈,19、混合段,20、密封段,21、套接段,22、控制段,23、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
‑
图4所示,一种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包括阀体2和位于阀体2内并沿阀体2的轴向往复运动的活塞杆1;阀体2的轴向一端为B进胶口3,阀体2的轴向另一端为混合出胶口4;活塞杆1上设有轴向贯通的B胶通道5;活塞杆1上靠近混合出胶口4的一端连接有活塞接头6,活塞接头6的周向外侧设有若干与B胶通道5连
通的出胶孔7,阀体2上设有与活塞杆1连通的A胶通道8,位于A胶通道8前端的阀体2内壁设有接头密封圈9,活塞接头6的直径等于接头密封圈9的内径;接头密封圈9的前端设有内径大于活塞接头6直径的混合腔10,混合腔10与混合出胶口4连通。
[0028]接头密封圈9至混合腔10之间的距离即为活塞杆1的往复运动行程,当活塞杆1向后运动至活塞接头6与接头密封圈9重合时,出胶孔7被接头密封圈9堵住,B胶无法流出,同时A胶通道8和混合腔10被阻隔在活塞接头6的两端,即A胶无法流至混合腔10内,此时A胶和B胶断开;当活塞杆1向前运动至活塞接头6位于混合腔10内时,B胶通过B胶通道5和出胶孔7进入混合腔10,同时A胶通过A胶通道8和活塞杆1与接头密封圈9的径向间隙进入混合腔10,此时A胶和B胶开始进胶。
[0029]本技术通过位于活塞接头6外周的出胶孔7喷出B胶,当活塞接头6向下运动时,出胶孔7先从接头密封圈9漏出,此时A胶通道8仍然被活塞接头6堵住,B胶先导通,当活塞接头6完全脱离接头密封圈9时,A胶通道8也导通,先通入B胶后通入A胶,可以使出胶孔7有一定压力,避免A胶进入B胶通道5。同理,关闭出胶时,在出胶孔7与接头密封圈9接触前,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2)和位于阀体(2)内并沿阀体(2)的轴向往复运动的活塞杆(1);阀体(2)的轴向一端为B进胶口(3),阀体(2)的轴向另一端为混合出胶口(4);所述活塞杆(1)上设有轴向贯通的B胶通道(5);活塞杆(1)上靠近所述混合出胶口(4)的一端连接有活塞接头(6),所述活塞接头(6)的周向外侧设有若干与所述B胶通道(5)连通的出胶孔(7),所述阀体(2)上设有与所述活塞杆(1)连通的A胶通道(8),位于所述A胶通道(8)前端的所述阀体(2)内壁设有接头密封圈(9),所述活塞接头(6)的直径等于所述接头密封圈(9)的内径;所述接头密封圈(9)的前端设有内径大于所述活塞接头(6)直径的混合腔(10),所述混合腔(10)与所述混合出胶口(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2)包括阀身(201)、固定于所述阀身(201)两端的阀盖(202)和点胶头(203),所述点胶头(203)上具有连通所述混合腔(10)的点胶通道(2031),所述出胶口位于所述点胶通道(2031)的末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杆带流道的双组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1)与所述阀身(201)的内壁之间具有沿轴向分布且互不连通的进给腔(11)和后退腔(12),所述阀身(201)上设有连通所述进给腔(11)和外部气源的第一进气通道(13)、连通所述后退腔(12)和外部气源的第二进气通道(14)。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法兵,杨洋,高苏旭,尹波涛,吴亚中,谢菩亮,杨洪亮,冯航,雍士勇,罗正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高凯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