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3054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包括内部中空的导管本体,导管本体靠近其输出端的管壁上设置有一组与其内部中空导通的侧孔,所述侧孔间隔设置,且围绕所述导管本体的中轴线螺旋状均布于导管本体的管壁上;所述侧孔在其正投影面上的投影为水滴状,其水滴状设置方向与导管本体的轴向方向一致,且侧孔的口径自导管本体的内壁向其外壁逐渐扩大,导管本体内的药液顺着侧孔的孔壁流出后沿导管本体的外壁螺旋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导管输出端的管壁上设置螺旋状排布的侧孔,以辅助药液的输出;药液从侧孔流出后沿导管的外管壁均匀流动,全面覆盖导管的外管壁并避免对周围脏器造成击穿伤;侧孔的孔径外大内小,方便导管内药液的流出,减少堵塞。减少堵塞。减少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涉及一种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

技术介绍

[0002]腹腔肿瘤患者在进行化疗时,腹腔化疗用导管是长期植入患者腹腔内的,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或游离癌细胞及微小转移灶,来达到较佳的治疗目的。
[0003]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腹腔化疗用导管植入腹腔内的管口端一般呈开放式,或在靠管口段带有一个或多个小圆孔状侧孔。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有血液进入管腔内,在管腔内凝结堵塞导管;另外腹腔脂类成分复杂,夹杂大量蛋白物质,单纯的直开口导管或小圆孔状开口,容易在使用环节被脂类,纤维蛋白,血细胞等物质覆盖,进而堵管,导致产生并发症;现有的导管多由硅胶材质制成,会对脂类物质进行吸附,进一步导致淤堵的发生;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支撑力和流速,硅胶材质的导管厚度较大,会造成患者具有较强的异物感,容易导致腹膜炎的发生。一般解决的办法是向导管内注射肝素生理盐水,而因患者自身的原因,有时会产生副作用;此外,常用的导管只有一个给药口,使得药液扩散的不过均匀,不利于病变部位整体康复。虽然增加小圆孔状侧孔能减少一定的堵管风险,并改善药液扩散的均匀性,但是在输注药液时会产生针刺状的喷射,容易对周围脏器造成击穿伤,对患者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包括内部中空的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靠近其输出端的管壁上设置有一组与其内部中空导通的侧孔,所述侧孔间隔设置,且围绕所述导管本体的中轴线螺旋状均布于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上;所述侧孔在其正投影面上的投影为水滴状,其水滴状设置方向与所述导管本体的轴向方向一致,且所述侧孔的口径自导管本体的内壁向其外壁逐渐扩大,所述导管本体内的药液顺着所述侧孔的孔壁流出后沿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壁螺旋流动。
[0007]优选的,所述侧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所述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自所述导管本体的外部向其内部平直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孔壁和所述第二孔壁的外轮廓均为弧形,且所述第一孔壁的弧长大于所述第二孔壁的弧长,以形成水滴状的所述侧孔。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之间形成不小于90
°
的夹角,所述第一孔壁向所述输出端倾斜延伸,并与所述导管本体的管壁平滑过渡,使得所述导管本体内的药液沿所述第一孔壁的延伸方向流出。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孔壁向所述导管本体的输入端倾斜延伸,且所述第二孔壁与所
述导管本体的轴线之间夹角大于45
°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之间相连接的最低点为二者的转折点,所述转折点与所述导管本体的内管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不超过所述导管本体的内管径的半径。
[0011]优选的,所述侧孔两两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0012]优选的,所述导管本体上设置有个所述侧孔。
[0013]优选的,所述输出端的口径逐渐缩小,形成锥状的开口。
[0014]优选的,所述导管由聚氨酯材料制成,且内径为8.5F。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16]1、给导管输出端的管壁上设置侧孔,以辅助药液的输出,避免输出端堵塞后,导管失效;
[0017]2、侧孔的孔径外大内小,使得导管内的药液方便流出,同时导管外的物质难以从外部流入导管内,以有效防止导管堵塞;
[0018]3、侧孔以螺旋状均布于管壁上,以360
°
全方面覆盖导管的外周,使得药液流出侧孔后受其流动惯性影响可以均匀沿导管本体外壁流动,充分与需要用药的部位接触,有助于最大化实现药效,也使得所述导管不易贴在腹腔表面,降低所述侧孔堵塞的风险,保证导管的安全使用;
[0019]4、侧孔呈水滴状,且第一孔壁向输出端延伸,使得药液在向输出端流出的同时可以流畅地沿所述第一孔壁流出,保证所述侧孔内药液输出的流畅性,并且避免药液刺状喷射,对腹腔造成击穿伤,保障使用安全;
[0020]5、所述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相对设置,可以方便加工,并扩大所述侧孔的孔径,方便药液输出;
[0021]6、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聚氨酯材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光滑性,大大降低了导管外壁对脂类物质的吸附性,并且对药液的流动具有可靠的支撑力,降低病患的异物感,降低对腹膜的刺激。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3]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5]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药液流向示意图;
[0026]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药液流出导管后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8]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
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0029]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包括一内部中空的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靠近其输出端2的管壁上设置有一组与其内部中空导通的侧孔3,所述侧孔3间隔设置,且围绕所述导管本体1的中轴线螺旋状均布于所述导管本体1的管壁上;所述侧孔3在其正投影面上的投影为水滴状,其水滴状设置方向与所述导管本体1的轴向方向一致,且所述侧孔3的口径自导管本体1的内壁向其外壁逐渐扩大,所述导管本体1内的药液顺着所述侧孔3的孔壁流出后沿所述导管本体1的外壁螺旋流动。所述侧孔3的设置,可以辅助药液的输出,避免输出端2堵塞后,所述导管本体1就失效无法输出药液。
[0030]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技术中,所述侧孔3以螺旋状均布于管壁上,使得流出的药液可以360
°
全方面覆盖所述导管本体1的外周,并与主输出方向相同地均匀输出,与需要用药的部位充分接触,有助于最大化实现药效;也使得所述导管本体1不易贴在腹腔表面,降低所述侧孔3堵塞的风险。同时,由于所述侧孔3的存在,使得药液在经过所述侧孔3附近的时候会产生小范围的旋流,而药液顺着所述侧孔3流出后,会受其惯性影响,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中空的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靠近其输出端(2)的管壁上设置有一组与其内部中空导通的侧孔(3),所述侧孔(3)间隔设置,且围绕所述导管本体(1)的中轴线螺旋状均布于所述导管本体(1)的管壁上;所述侧孔(3)在其正投影面上的投影为水滴状,其水滴状设置方向与所述导管本体(1)的轴向方向一致,且所述侧孔(3)的口径自导管本体(1)的内壁向其外壁逐渐扩大,所述导管本体(1)内的药液顺着所述侧孔(3)的孔壁流出后沿所述导管本体(1)的外壁螺旋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孔(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孔壁(4)和第二孔壁(5),所述第一孔壁(4)和第二孔壁(5)自所述导管本体(1)的外部向其内部平直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孔壁(4)和所述第二孔壁(5)的外轮廓均为弧形,且所述第一孔壁(4)的弧长大于所述第二孔壁(5)的弧长,以形成水滴状的所述侧孔(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腹腔植入式给药装置用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壁(4)和第二孔壁(5)之间形成不小于90
°
的夹角,所述第一孔壁(4)向所述输出端(2)倾斜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维维钱丰陈希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林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