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2966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导管,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微导管包括管体和尖端,所述管体的远端与所述尖端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尖端的外径自近端向远端逐渐缩小,所述管体与所述尖端内部具有贯通的管腔,所述管腔位于所述尖端的近端处具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内径由近端向远端逐渐缩小。利用过渡段的内径变化为尖端的壁厚释放一定空间,使尖端在相同外径的情况下的壁厚增加,减小了尖端与管体接合处的柔韧性差异,增强了尖端抗弯折的能力。增强了尖端抗弯折的能力。增强了尖端抗弯折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微导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目前我国患有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大概有220万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100%闭塞且闭塞超过3个月的病变,治疗难度大,其介入治疗平均成功率大约为40%~60%,是冠脉介入治疗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被誉为是“未被攻克的最后的堡垒”。CTO的介入治疗,可以简单地概况为以下几步:导丝通过正向或逆向等方式穿越CTO病变;球囊沿着导丝进入CTO病变;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对CTO病变进行开通。
[0003]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导丝通过CTO病变。有资料显示,CTO治疗失败的原因,有85%都是导丝无法正确地穿越CTO病变,具体包括导丝不能穿透闭塞近端/远端、进入假腔、穿孔等。通常情况下,导丝从导引导管(终结于冠脉口)进入冠状动脉,独自前行一段距离后才可到达CTO病变处。由于导丝需要穿越弯曲的血管,具有较高的柔顺性,若是单纯地与导引导管配合,难以提供足以穿越CTO病变的支撑力。
[0004]为了提高导丝穿越病变的成功率,通常需要微导管和导丝配合使用。微导管从导引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并继续前行,到达CTO病变处后,导丝再由微导管内部的腔道中穿出,尝试穿越CTO病变。由于微导管与CTO病变之间的距离远远小于导引导管与CTO病变间的距离,可以给导丝提供更强的支撑力,有助于导丝穿越CTO病变。此外,由于微导管尺寸较小,可以在开通CTO病变的过程中与导丝交替前行,可以为导丝穿越CTO病变提高持续地额外支撑力。
[0005]然而,微导管也需要深入冠状动脉到达CTO病变处,这就要求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抗弯折性能和跟踪性能等,确保微导管在手术过程准确到达患者病变部位并穿过病变血管,而不伤害健康的血管,同时便于导丝穿过及撤出。
[0006]在现有技术中,微导管一般自内向外由管腔、内层、编织层、弹簧层、外层等几个部分组成,在一些微导管中,编织层和弹簧层的位置也可以互换(CN108514677A)。然而,少有微导管可以在保证尺寸小、推送性及柔顺性好的情况,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弯折性能。因为微导管的尖端与管体部分,在柔韧性上存在较大差异,最容易出现应力集中,而弯折现象通常容易发生在柔韧性变化差异大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微导管尖端与管体部分容易发生弯折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抗弯折能力的微导管。
[0008]一种微导管,包括管体和尖端,所述管体的远端与所述尖端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
尖端的外径自近端向远端逐渐缩小,所述管体与所述尖端内部具有贯通的管腔,所述管腔位于所述尖端的近端处具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内径由近端向远端逐渐缩小。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自管腔向外依次包括内层、编织层和外层,所述编织层自近端向远端延伸至所述尖端内。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与编织层之间设置弹簧层。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层自近端向远端延伸至所述尖端内。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尖端自外向内包括尖端外管和尖端内管,所述内层自近端向远端延伸至所述尖端内管内壁的远端。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层的远端位于所述尖端外管与所述尖端内管之间。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尖端内管的远端从所述尖端外管的远端伸出,且所述尖端内管伸出所述尖端外管的端部外壁呈锥形。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尖端外管与所述尖端内管包含显影材料。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层的材料为不锈钢、纤维或镍钛合金。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所述外层为聚合物材料。
[0018]上述微导管,在尖端的近端处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靠近尖端与管体的接合处,利用过渡段的内径变化为尖端的壁厚释放一定空间,使尖端在相同外径的情况下的壁厚增加,减小了尖端与管体接合处的柔韧性差异,增强了尖端抗弯折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100

管体;
[0021]110

内层;
[0022]120

编织层;
[0023]130

外层;
[0024]140

弹簧层;
[0025]200

尖端;
[0026]210

尖端外管;
[0027]220

尖端内管;
[0028]300

管腔;
[0029]310

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导管,包括管体(100)和尖端(200),所述管体(100)的远端与所述尖端(200)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尖端(200)的外径自近端向远端逐渐缩小,所述管体(100)与所述尖端(200)内部具有贯通的管腔(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300)位于所述尖端(200)的近端处具有过渡段(310),所述过渡段(310)的内径由近端向远端逐渐缩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00)自管腔(300)向外依次包括内层(110)、编织层(120)和外层(130),所述编织层(120)自近端向远端延伸至所述尖端(200)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110)与编织层(120)之间设置弹簧层(14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层(140)自近端向远端延伸至所述尖端(200)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涛史正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