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91989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室内机包括:壳体;面板体与壳体连接,面板体具有下出风口和上进风口,面板体上设置有面板;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组件,第一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两个导风板相配合以将下出风口关闭,将下出风口关闭的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的外表面;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室内机构建了引导气流的回风通道,使得气流通过上进风口重新进入壳体内,对循环的气流进行杀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室内机杀菌效果不好的问题。了现有技术中室内机杀菌效果不好的问题。了现有技术中室内机杀菌效果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室内机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空调在制冷过程中,蒸发器会凝结大量的水。虽然空调设置有排水口,可将内部大部分的水排到室外,但在空调关机后,仍会残留部分水在冷凝器与接水盘内,给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空调再次开机后,微生物产生的异味会直接导致人体不适。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进风口处设置负离子发生器的技术方案,使得通过蒸发器的空气中灰尘减少,提高了空调室内机净化空气的能力。但是这种方案效果有限,并不能在空调内部如接水盘等其它正常风经过的地方通过,因此对于室内机内的杀菌效果不理想。特别是难以对室内机接水盘或者其它角落的因为潮湿等产生的霉菌等进行有效的杀菌,从而会使空调内部产生异味。因此亟需一种能够直接能够杀菌的室内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机杀菌效果差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面板体,面板体与壳体连接,面板体具有下出风口和上进风口,面板体上设置有面板;导风板组件,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组件,第一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中至少两个导风板相配合以将下出风口关闭,将下出风口关闭的两个导风板中的一个导风板的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面板的外表面;其中,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的导风板具有打开下出风口的第一回风位置,当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的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从下出风口处排出的气流通过端部位于面板的外侧的导风板与面板之间形成的回风通道导向后,通过上进风口进入壳体内。
[0006]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下出风口一侧设置,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面板一侧延伸设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位于面板的外侧,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一侧的表面与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
[0007]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通道具有第一预设宽度L1,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回风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的朝向面板一侧的表面与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回风通道,回风通道具有第二预设宽度L2,第一预设宽度L1大于第二预设宽度L2,且L2大于或等于20mm。
[0008]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回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遮挡面板的长度为P1,未被遮挡部分的面板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P2,其中,1/2≤P1/P2≤2/3。
[0009]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二导风板具有将下出风口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具有将下出风口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下出风口的下边沿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第二出风通道,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与下出风口的下边沿之间以将第二出风通道关闭。
[0010]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外侧,且第二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端远离第一导风板一侧延伸设置,第二导风板的朝向第二出风通道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
[0011]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或第一回风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板的内侧,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壳体的风道面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的远离第二导风板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
[0012]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与下出风口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内,且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下出风口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0013]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与下出风口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内。
[0014]进一步地,多个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三导风板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板的内侧,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壳体的风道面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设置,第三导风板的远离第二导风板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
[0015]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关闭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三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之间,且第三导风板的第一端靠近第一导风板设置,第三导风板的第二端靠近下出风口的上边沿设置,第二导风面与风道面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0016]进一步地,第三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各设置有一个驱动机构,与第三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三导风板移动至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与第二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一导风板对应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位于第一回风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
[0017]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或第一回风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二关闭位置、第三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一端的端部与第二导风板、第三导风板之间具有间隙地设置。
[0018]进一步地,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二导风板组件包括:第四导风板,第四导风板为多
个,多个第四导风板沿上进风口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第四导风板具有遮挡上进风口的第三关闭位置,以及第四导风板具有将上进风口打开的第三打开位置,以及第四导风板具有将上进风口打开的第二回风位置,第二回风位置位于第三关闭位置和第三打开位置之间。
[0019]进一步地,第四导风板位于第三打开位置时,第四导风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1,第四导风板位于第二回风位置,第四导风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2,β2<β1且β2<50
°

[0020]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风道导弧面段,风道导弧面段的第一端与面板体连接,风道导弧面段的第二端与蜗舌连接,风道导弧面段沿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H,H大于或等于30mm;其中,风道导弧面段的第一端到风道导弧面段的第二端之间,风道导弧面段沿竖直方向上逐渐远离蜗舌设置。
[0021]进一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面板体,所述面板体与所述壳体(10)连接,所述面板体具有下出风口(11)和上进风口(12),所述面板体上设置有面板(20);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组件,所述第一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所述导风板中至少两个所述导风板相配合以将所述下出风口(11)关闭,将所述下出风口(11)关闭的两个所述导风板中的一个所述导风板的端部位于所述面板(20)的外侧,以遮挡部分的所述面板(20)的外表面;其中,端部位于所述面板(20)的外侧的所述导风板具有打开所述下出风口(11)的第一回风位置,当端部位于所述面板(20)的外侧的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回风位置时,从所述下出风口(11)处排出的气流通过端部位于所述面板(20)的外侧的所述导风板与所述面板(20)之间形成的回风通道(33)导向后,通过所述上进风口(12)进入所述壳体(10)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板(21),所述第一导风板(21)与所述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21)具有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靠近所述下出风口(11)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朝向所述面板(20)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21)位于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面板(20)的外侧,所述第一导风板(21)位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的朝向所述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与所述面板(2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31)具有第一预设宽度L1,所述第一导风板(21)具有所述第一回风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21)位于所述第一回风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的朝向所述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与所述面板(2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回风通道(33),所述回风通道(33)具有第二预设宽度L2,所述第一预设宽度L1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宽度L2,且L2大于或等于2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1)位于所述第一回风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遮挡所述面板(20)的长度为P1,未被遮挡部分的所述面板(2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为P2,其中,1/2≤P1/P2≤2/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导风板(22),所述第二导风板(22)与所述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22)具有将所述下出风口(11)打开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所述第二导风板(22)具有将所述下出风口(11)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21)位于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与所述下出风口(11)的下边沿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第二出风通道(32),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与所述下出风口(11)的下边沿之间以将所述第二出风通道(32)关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导风板(22)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远离所述第
一导风板(21)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22)的朝向所述第二出风通道(32)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22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23),所述第三导风板(23)与所述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23)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21)位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或所述第一回风位置、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三导风板(23)位于所述第一导风位置,所述第三导风板(23)位于所述第二导风板(22)的内侧,所述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所述壳体(10)的风道面(60)设置,所述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三导风板(23)的远离所述第二导风板(22)的一侧的第二导风面(231)与所述风道面(60)、所述第一导风板(21)的内表面形成过流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1)位于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三导风板(23)位于所述第二导风位置,所述第三导风板(23)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1)与所述下出风口(11)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13)内,且所述第三导风板(23)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导风板(21)设置,所述第三导风板(23)的第二端靠近所述下出风口(11)的上边沿设置,所述第二导风面(231)与所述风道面(60)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通道(32)。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1)与所述下出风口(11)上边沿形成的容纳腔(13)内。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板还包括:第三导风板(23),所述第三导风板(23)与所述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23)具有第一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杰刘汉薛加新陈志伟夏光辉董明珠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