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1892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其中,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包括吸能部、防爬部和导向件;防爬部设有防爬齿,吸能部连接于防爬部的后端,导向件的前端与防爬部固定,导向件的后端穿过吸能部,防爬部在碰撞力的作用下,能够压缩吸能部并推动导向件相对于吸能部向后移动;吸能部由前到后依次设有若干吸能单元,各吸能单元内分别填充有吸能件,设于前侧的吸能单元的侧壁设有诱导结构,吸能部被压缩时,能够沿诱导结构发生褶皱变形,且设于后侧的吸能单元的侧壁设有加强结构。该吸能装置能够在具有较长吸能行程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其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有序、可控,提高轨道车辆的耐撞性能。道车辆的耐撞性能。道车辆的耐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国内外对轨道交通的碰撞安全性日益重视,车体耐撞性设计已经成为各轨道车辆新车型设计时必须重视的关键技术。而车体耐撞性设计的主体思想是在车体结构中设置专门的吸能装置,使轨道车辆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可以通过该吸能装置的塑性变形来吸收巨大的冲击能量,从而保障司机室和客室结构免遭破坏,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该吸能装置是耐碰撞车体的关键部件,其吸能性能和压溃变形稳定程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车体耐撞性能的好坏。
[0003]列车碰撞过程中,吸能装置可稳定发挥吸能作用的结构长度越长,吸收的能量越多,撞击缓冲的时间就越长,列车乘客和车辆受到的伤害就越轻,列车的耐撞性能就越好,但吸能装置的长度越长,碰撞过程中有序、可控的变形模式就越难得到保障,而如何提供一种吸能装置,使其在具有较长吸能行程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其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有序、可控,以提高轨道车辆的耐撞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能够在具有较长吸能行程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其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有序、可控,提高轨道车辆的耐撞性能。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其包括吸能部、防爬部和导向件;所述防爬部设有防爬齿,所述吸能部连接于所述防爬部的后端,所述导向件的前端与所述防爬部固定,所述导向件的后端穿过所述吸能部,所述防爬部在碰撞力的作用下,能够压缩所述吸能部并推动所述导向件相对于所述吸能部向后移动;所述吸能部由前到后依次设有若干吸能单元,各所述吸能单元内分别填充有吸能件,设于前侧的所述吸能单元的侧壁设有诱导结构,所述吸能部被压缩时,能够沿所述诱导结构发生褶皱变形,且设于后侧的所述吸能单元的侧壁设有加强结构。
[0006]各吸能单元的结构强度由前至后逐渐增强,在发生碰撞时,吸能部整体发生变形,同时,位于前端的吸能单元将会优先发生较大的褶皱变形,并被整体挤压向后移动,位于最后侧的吸能单元则最后发生较大的褶皱变形,从而在碰撞挤压的过程中,对吸能部的变形进行引导,使得该吸能部在碰撞过程中的整体变形更有序、可控,保证该吸能部的吸能效果,提高轨道车辆的耐撞性能。
[0007]可选地,所述诱导结构均为条形槽或条形鼓包,所述条形槽或所述条形鼓包与所述导向件的轴线垂直设置;和/或,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凸筋。
[0008]可选地,所述吸能部包括第一腔体、至少一个第二腔体和至少一个第三腔体,各腔体分别形成一个所述吸能单元;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设于所述壳体的前端并分别
设有所述诱导结构,且设于所述第一腔体的诱导结构的长度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腔体的诱导结构的长度,由前至后逐渐减小;所述第三腔体设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后端,所述第三腔体设有所述加强结构。
[0009]可选地,设于所述第一腔体的诱导结构为沿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的通槽。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三腔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所述第三腔体内的凸筋的数量,由前至后逐渐增多。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三腔体内的凸筋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各所述凸筋沿预设方向间隔布置,并且所述预设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
[0012]可选地,所述吸能部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之间的第四腔体。
[0013]可选地,所述吸能部还包括壳体和隔板,所述隔板插接于所述壳体的侧壁并将所述壳体分隔形成若干所述吸能单元。
[0014]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之间的间距由前至后逐渐减小。
[0015]可选地,所述吸能件为铝蜂窝,且所述吸能件与所述壳体的侧壁之间间隙配合,且所述吸能件与所述隔板之间过盈配合。
[0016]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两个截面呈U型结构的半壳,两个所述半壳的开口端相对并通过焊接固定,且所述诱导结构和所述加强结构设于所述半壳的完整侧面。
[0017]可选地,所述壳体呈锥筒结构,且所述壳体的前端的截面积小于壳体的后端的截面积。
[001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吸能装置。
[0019]具有如上所述的吸能装置的轨道车辆,其技术效果与上述吸能装置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吸能装置在缺少一个半壳和吸能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1

4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5]100

吸能部;200

防爬部,201

防爬齿,202

安装板;300

导向件;400

安装座,401

安装孔;
[0026]1‑
第一腔体;2

第二腔体;3

第三腔体;4

第四腔体;5

通槽;6

条形鼓包;7

凸筋;8

壳体,81

完整侧面,82

插孔;9

隔板;10吸能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其中,轨道车辆包括上述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的后端设有安装座400,安装座400设有安装孔401,通过安
装孔401和紧固件可将该吸能装置安装于轨道车辆。当轨道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可通过该吸能装置的塑性变形吸收巨大的冲击能量,从而保障司机室和客室结构免遭破坏,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0029]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包括吸能部100、防爬部200和导向件300,其中,防爬部200包括安装板202和设于安装板202的防爬齿201,吸能部100连接于防爬部200的后端,导向件300的前端与防爬部200的安装板202固定,导向件300的后端穿过吸能部100并相对于吸能部100沿前后方向(吸能部100的长度方向)移动,当发生碰撞时,两列车防爬部200的防爬齿201能够相互配合,防止轨道车辆在碰撞力的作用下爬叠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吸能部100还具有吸能的功能,具体通过被压缩产生塑性变形以吸收碰撞的能量,导向件300的设置保证吸能部100在发生变形的过程中,该吸能部100整体是从前到后移动的,进而保证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吸能部100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部(100)、防爬部(200)和导向件(300);所述防爬部(200)设有防爬齿(201),所述吸能部(100)连接于所述防爬部(200)的后端,所述导向件(300)的前端与所述防爬部(200)固定,所述导向件(300)的后端穿过所述吸能部(100),所述防爬部(200)在碰撞力的作用下,能够压缩所述吸能部(100)并推动所述导向件(300)相对于所述吸能部(100)向后移动;所述吸能部(100)由前到后依次设有若干吸能单元,各所述吸能单元内分别填充有吸能件(10),设于前侧的所述吸能单元的侧壁设有诱导结构,所述吸能部(100)被压缩时,能够沿所述诱导结构发生褶皱变形,且设于后侧的所述吸能单元的侧壁设有加强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结构均为条形槽或条形鼓包,所述条形槽或所述条形鼓包与所述导向件(300)的轴线垂直设置;和/或,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凸筋(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100)包括第一腔体(1)、至少一个第二腔体(2)和至少一个第三腔体(3),各腔体分别形成一个所述吸能单元;所述第一腔体(1)和所述第二腔体(2)设于所述壳体(8)的前端并分别设有所述诱导结构,且设于所述第一腔体(1)的诱导结构的长度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腔体(2)的诱导结构的长度,由前至后逐渐减小;所述第三腔体(3)设于所述第二腔体(2)的后端,所述第三腔体(3)设有所述加强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第一腔体(1)的诱导结构为沿所述壳体(8)的侧壁设置的通槽(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晋乐赵辉杨则云刘龙玺李树海田洪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