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0107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包括:内电极模具,内电极模具包括抵接杆,抵接杆开设有镀液流通槽和环形镀槽,环形镀槽和镀液流通槽均与锆管内壁抵接形成镀覆腔;外电极模具,包括套管和盖体,锆管包括第一外电极镀液浸润段、套管套接段、第二外电极镀液浸润段及盖体套接段,套管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盖体扣接在盖体套接段的外部,第一外电极镀液浸润段与第二外电极镀液浸润段及通孔对应的套管套接段均浸润有外电极镀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内电极模具和外电极模具,该设置能够保证在锆管进行化学镀覆电极时,锆管上不需要镀覆电极的部分能够很好的得到防护,避免化学镀完成后内外电极的镀覆效果不好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管式氧传感器中锆管的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锆管的内外两侧均涂覆有导电电极,锆管的管内腔为参比通道,锆管的外壁与尾气接触,锆管内部设有加热器,通过加热器加热使传感器达到工作温度。由于车上作业条件很苛刻,导电电极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电率、较高的触媒活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0003]现有的氧化锆管式氧传感器的电极材料都为铂,铂既起催化作用又兼顾着电极的作用,它使尾气中的氧气与一氧化碳反应,转换成二氧化碳,使锆管内外两侧的氧气浓度差增加,从而使两个电极间的电压在理论空燃比附近产生突变。为了降低电极的反应电阻,提高氧传感器的性能,管式氧传感器的铂电极应呈多孔薄膜结构。由于锆管的异形结构,通过传统的涂刷方式很难在锆管上快速有效的涂覆铂电极,锆管上铂电极的制备很难实现自动化。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使其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解决了在锆管上制备铂电极时生产速度慢且制备质量不好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所述锆管整体呈管状且其一端封闭,包括:
[0008]内电极模具,所述内电极模具包括嵌装在所述锆管内部的抵接杆,所述抵接杆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镀液流通槽且沿其周向开设有两个以上的环形镀槽,所述抵接杆的外壁与所述锆管的内壁紧密抵接,所述镀液流通槽与所述环形镀槽连通,所述环形镀槽和所述镀液流通槽的槽口端处均与所述锆管内壁密封抵接并形成密闭的镀覆腔,所述镀覆腔内部填充有内电极镀液;所述抵接杆靠近所述锆管开口端的端部设置有镀液流通通道,所述镀液流通通道一端与所述锆管外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镀覆腔内部连通;
[0009]外电极模具,所述外电极模具包括套管和盖体,所述锆管自开口端至封闭端包括第一外电极镀液浸润段、套管套接段、第二外电极镀液浸润段及盖体套接段,所述套管紧密套设在所述套管套接段的外壁;所述套管的侧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两端贯通且贯穿其内外壁的通孔;所述盖体一端开口且可拆卸紧密扣接在所述盖体套接段的外部,所述第一外电极镀液浸润段与所述第二外电极镀液浸润段及所述通孔对应的所述套管套接段均浸润有外电极镀液。
[0010]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本技术通过设置内电极模具和外电极模具,该设置能够保证
在锆管进行化学镀覆电极时,锆管上不需要镀覆电极的部分能够很好的得到防护,避免化学镀完成后内外电极的镀覆效果不好的问题,另外能够保证镀覆的内外电极的面积可控;并且该模具结构和装配均比较简单且非常容易加工,成本低尤其适合锆管的大批量生产。
[0011]优选的,所述内电极模具还包括有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抵接杆一体成型且密闭封堵在所述锆管的开口端,所述端盖远离所述锆管的一端开设有镀液流通孔,所述镀液流通孔与所述镀液流通通道连通。该设置能够保证锆管的开口端能够可靠的被端盖密封。
[0012]优选的,所述端盖为一柱形体且其与所述抵接杆同轴布置,所述端盖靠近所述锆管的一端端面居中开设有一环状凹槽,所述锆管的开口端密封嵌装在所述环状凹槽的内部。该设置能够保证锆管能够可靠的被端盖密封。
[0013]优选的,所述环形镀槽设置有两个且其中的一个布置在所述抵接杆靠近所述锆管封闭端的端部,另一个靠近所述抵接杆远离所述锆管封闭端的端部布置。该设置使得内电极能够有效地布置在锆管内部。
[0014]优选的,所述内电极镀液和所述外电极镀液均为化学镀铂液。该设置能够保证锆管上的内外电极的材质为铂,保证内外电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0015]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通过设置内电极模具和外电极模具,该设置能够保证在锆管进行化学镀覆电极时,锆管上不需要镀覆电极的部分能够很好的得到防护,避免化学镀完成后内外电极的镀覆效果不好的问题,另外能够保证镀覆的内外电极的面积可控;并且该模具结构和装配均比较简单且非常容易加工,成本低尤其适合锆管的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中锆管安装有外电极模具的轴测图;
[0019]图2是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中内电极模具的轴测图;
[0020]图3是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中内电极模具的全剖示意图;
[0021]图4是已经完成化学镀后的锆管的侧视图一;
[0022]图5是已经完成化学镀后的锆管的侧视图二;
[0023]图6是已经完成化学镀后的锆管的全剖示意图。
[0024]在图中:
[0025]1为锆管、2为内电极模具、20为抵接杆、200为镀液流通槽、201为环形镀槽、202为镀液流通通道、21为端盖、210为镀液流通孔、211为环状凹槽、3为外电极模具、30为套管、300为通孔、31为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
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本技术通过设置内电极模具和外电极模具,该设置能够保证在锆管进行化学镀覆电极时,锆管上不需要镀覆电极的部分能够很好的得到防护,避免化学镀完成后内外电极的镀覆效果不好的问题,另外能够保证镀覆的内外电极的面积可控;并且该模具结构和装配均比较简单且非常容易加工,成本低尤其适合锆管的大批量生产。
[0028]实施例
[0029]参见附图1

6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和部分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用于限定化学镀覆在锆管1内外的两个电极的形状和位置,锆管1整体呈管状且其一端封闭,包括:
[0030]内电极模具2,内电极模具2包括嵌装在锆管1内部的抵接杆20,抵接杆2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镀液流通槽200且沿其周向开设有两个以上的环形镀槽201,抵接杆20的外壁与锆管1的内壁紧密抵接,镀液流通槽200与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在锆管上成型电极的模具,所述锆管(1)整体呈管状且其一端封闭,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电极模具(2),所述内电极模具(2)包括嵌装在所述锆管(1)内部的抵接杆(20),所述抵接杆(2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镀液流通槽(200)且沿其周向开设有两个以上的环形镀槽(201),所述抵接杆(20)的外壁与所述锆管(1)的内壁紧密抵接,所述镀液流通槽(200)与所述环形镀槽(201)连通,所述环形镀槽(201)和所述镀液流通槽(200)的槽口端处均与所述锆管(1)内壁密封抵接并形成密闭的镀覆腔,所述镀覆腔内部填充有内电极镀液;所述抵接杆(20)靠近所述锆管(1)开口端的端部设置有镀液流通通道(202),所述镀液流通通道(202)一端与所述锆管(1)外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镀覆腔内部连通;外电极模具(3),所述外电极模具(3)包括套管(30)和盖体(31),所述锆管(1)自开口端至封闭端包括第一外电极镀液浸润段、套管套接段、第二外电极镀液浸润段及盖体套接段,所述套管(30)紧密套设在所述套管套接段的外壁;所述套管(30)的侧壁上沿其轴向开设有两端贯通且贯穿其内外壁的通孔(300);所述盖体(31)一端开口且可拆卸紧密扣接在所述盖体套接段的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金营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聚德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