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9907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用于固定零件,所述零件包括第一内孔、第二内孔,包括:内撑式夹具,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内孔中,所述内撑式夹具设有第三内孔,所述第三内孔连通所述第二内孔;所述第三内孔孔径自靠近所述第二内孔向远离所述第二内孔逐渐缩小;芯棒,能够自所述第二内孔伸入所述第三内孔中,所述芯棒包括调节部,所述调节部包括与所述第三内孔相适配的锥部,所述锥部自靠近所述第三内孔向靠近所述第二内孔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简单、紧凑、稳定可靠,该结构可用于对盘类零件的测量,也可对零件进行一次装夹后,在通用磨床上同时磨削外径和端面。和端面。和端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用夹具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对盘类零件的加工方式是采用加工工艺柄连接零件进行磨削,磨削工序完成后,再去掉工艺柄,该方法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此方法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且增加一道去掉工艺柄的工序导致了成本增加,不利于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去掉工艺柄会影响已磨削零件尺寸的精度,当零件需要调试时,磨削和测量需重复拆装零件,易造成零件磨削尺寸尺寸超出标准的允许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合理,无需工艺柄即可测量或磨削盘类零件的外径和端面。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用于固定零件,以便于零件的磨削或测量,所述零件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贯穿所述零件;所述贯穿孔包括第一内孔、第二内孔,所述第一内孔与所述第二内孔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5]内撑式夹具,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内孔中,所述内撑式夹具设有第三内孔,所述第三内孔连通所述第二内孔;所述第三内孔孔径自靠近所述第二内孔向远离所述第二内孔逐渐缩小;
[0006]芯棒,能够自所述第二内孔伸入所述第三内孔中,所述芯棒包括调节部,所述调节部包括与所述第三内孔相适配的锥部,所述锥部自靠近所述第三内孔向靠近所述第二内孔逐渐增大,当所述锥部自所述第二内孔伸入所述第三内孔时,所述锥部能够压紧所述内撑式夹具,所述内撑式夹具发生形变、并压紧所述零件。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夹具,包括:
[0008]主体部分,用于连接所述零件;
[0009]凸出部分,设于所述主体部分上,用于连接所述内撑式夹具;
[0010]固定所述零件时,所述内撑式夹具和所述凸出部分伸入所述第一内孔中,且所述零件抵靠所述主体部分。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夹具还设置有螺纹孔;
[0012]所述芯棒还包括第一芯棒段,所述第一芯棒段外壁设置有外螺纹;
[0013]所述夹具固定零件后,所述螺纹孔与所述第三内孔、第一内孔连通,所述芯棒插入所述贯穿孔,所述第一芯棒段进入所述螺纹孔,所述第一芯棒段能够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夹具还设置有第四内孔,所述第四内孔与所述螺纹孔连通;
[0015]所述第四内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孔径;
[0016]所述芯棒还包括第二芯棒段,所述第二芯棒段处于所述第一芯棒段和所述调节部之间;
[0017]所述夹具固定零件后,所述第四内孔与所述第三内孔、所述螺纹孔、所述第一内孔连通,所述芯棒插入所述贯穿孔,所述第二芯棒段进入所述第四内孔,所述第四内孔对所述第二芯棒段的运动具有导向作用。
[0018]进一步地,所述内撑式夹具还包括有第五内孔,所述第五内孔的孔径等于所述第四内孔的孔径;所述夹具固定零件后,所述第五内孔与所述第四内孔、所述第三内孔、所述螺纹孔、所述第一内孔连通;所述第四内孔和所述第五内孔能够共同对所述第二芯棒段进行导向。
[0019]进一步地,所述芯棒还包括:
[0020]第一定位槽,设于所述第一芯棒段背离所述第二芯棒段的端面上;
[0021]第二定位槽,设于所述调节部背离所述第二芯棒段的端面上。
[0022]进一步地,所述内撑式夹具包括多个活动壁,多个所述活动壁沿环设成圈,多个所述活动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内孔;任一所述活动壁的一端连接所述凸出部分、另一端能够朝向远离所述第三内孔的方向运动。
[00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24]1)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简单、紧凑、稳定可靠,该结构可用于对盘类零件的测量,也可对零件进行一次装夹后,在通用磨床上同时磨削外径和端面。
[0025]2)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计芯棒及内撑式夹具,对零件产生内撑力,从而实现对零件的夹持;通过螺纹结构实现本技术实施例对零件内撑力的手动调节;通过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双重定位结构,提高本技术实施例对零件的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用于固定零件1,以便于零件1的磨削或测量,所述零件1设有贯穿孔10,所述贯穿孔10贯穿所述零件1;所述贯穿孔10包括第一内孔11、第二内孔12,所述第一内孔11与所述第二内孔12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撑式夹具2,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内孔11中,所述内撑式夹具2设有第三内孔21,所述第三内孔21连通所述第二内孔12;所述第三内孔21孔径自靠近所述第二内孔12向远离所述第二内孔12逐渐缩小;芯棒3,能够自所述第二内孔12伸入所述第三内孔21中,所述芯棒3包括调节部31,所述调节部31包括与所述第三内孔21相适配的锥部310,所述锥部310的外径自靠近所述第三内孔向靠近所述第二内孔逐渐增大,当所述锥部310自所述第二内孔12伸入所述第三内孔21时,所述锥部310能够压紧所述内撑式夹具2,所述内撑式夹具2发生形
变、并压紧所述零件1。
[0029]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由于所述第三内孔21与所述第二内孔12连通,因此所述芯棒3的调节部31可沿所述第三内孔21及所述第二内孔12运动;又由于所述第三内孔21孔径自靠近所述第二内孔12向远离所述第二内孔12逐渐缩小、且所述调节部31的所述锥部310的外径自靠近所述第三内孔向靠近所述第二内孔逐渐增大,因此当所述芯棒3伸入所述内撑式夹具2时,所述锥部310伸入所述第三内孔21,此时由于所述锥部310外径变化,所述锥部310能够对所述内撑式夹具2产生由中心向四周沿径向方向上的压力,进而压紧所述内撑式夹具2,进而所述内撑式夹具2对所述零件1产生由中心向四周沿径向方向上的压力,从而内撑式夹具2能够压紧所述零件1,此时所述芯棒3运动时,可以带动所述内撑式夹具2运动,进而带动所述零件1运动;当所述芯棒3伸出所述内撑式夹具2时,所述锥部310伸出所述第三内孔21,此时所述锥部310对所述内撑式夹具2的压力消失,进而所述内撑式夹具2对所述零件1的压力消失,此时可以分离所述零件1与所述芯棒3。
[0030]进一步地,还包括夹具4,包括:主体部分41,用于连接所述零件1;凸出部分42,设于所述主体部分41上,用于连接所述内撑式夹具2;固定所述零件1时,所述内撑式夹具2和所述凸出部分42伸入所述第一内孔11中,且所述零件1抵靠所述主体部分41。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用于固定零件(1),以便于零件(1)的磨削或测量,所述零件(1)设有贯穿孔(10),所述贯穿孔(10)贯穿所述零件(1);所述贯穿孔(10)包括第一内孔(11)、第二内孔(12),所述第一内孔(11)与所述第二内孔(12)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撑式夹具(2),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内孔(11)中,所述内撑式夹具(2)设有第三内孔(21),所述第三内孔(21)连通所述第二内孔(12);所述第三内孔(21)孔径自靠近所述第二内孔(12)向远离所述第二内孔(12)逐渐缩小;芯棒(3),能够自所述第二内孔(12)伸入所述第三内孔(21)中,所述芯棒(3)包括调节部(31),所述调节部(31)包括与所述第三内孔(21)相适配的锥部(310),所述锥部(310)自靠近所述第三内孔向靠近所述第二内孔逐渐增大,当所述锥部(310)自所述第二内孔(12)伸入所述第三内孔(21)时,所述锥部(310)能够压紧所述内撑式夹具(2),所述内撑式夹具(2)发生形变、并压紧所述零件(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具(4),包括:主体部分(41),用于连接所述零件(1);凸出部分(42),设于所述主体部分(41)上,用于连接所述内撑式夹具(2);固定所述零件(1)时,所述内撑式夹具(2)和所述凸出部分(42)伸入所述第一内孔(11)中,且所述零件(1)抵靠所述主体部分(4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盘类零件磨削及测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4)还设置有螺纹孔(43);所述芯棒(3)还包括第一芯棒段(32),所述第一芯棒段(32)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夹具(4)固定零件(1)后,所述螺纹孔(43)与所述第三内孔(21)、第一内孔(11)连通,所述芯棒(3)插入所述贯穿孔(10),所述第一芯棒段(32)进入所述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凯陆巍王震球李国浩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