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动力节能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节能装置,包括气缸整体、制氧机和传动盘,气缸整体的顶部左侧部位连通设置有预留进气口,气缸整体的左端连通设置有制氧机,制氧机的左下角固定连接有安装支架,气缸整体的左侧底部连通设置有喷油嘴,气缸整体的顶部两侧活动连接有气门组,气缸整体的顶部右侧连通设置有排气管,减震机构可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制氧机受到外界震动力影响时,设置在制氧机内部的弹性支撑件以及充气囊和气囊可有效的对安装框架进行稳定抵触支撑,从而使得安装框架以及通过安装在安装框架内侧的零部件可更加稳定的安装固定在制氧机的内部投入使用,进而使得制氧机的使用寿命可更加长久。进而使得制氧机的使用寿命可更加长久。进而使得制氧机的使用寿命可更加长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动力节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动力节能
,具体为一种汽车动力节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用的发动机都是内燃机,内燃机是通过燃料的燃烧,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动力机。
[0003]目前,汽车发动机内的内燃机在运作时需要吸入外界空气与气化燃油进行混合后,再在吸气冲程的动力作用下吸入汽缸,而后混合气再经压缩点火燃烧而产生大量的热能,使汽缸内气体的压力和温度迅速提升,从而达到推动活塞上下循环运作的目的,而汽车发动力吸入空气与气化燃油混合的目的是为了给气化燃油提供助燃剂,而空气中助燃效果好的是氧气,而空气中所含氧气量较少,从而使得燃油与空气混合后会因为空气中氧气含量少的原因而导致燃油出现燃烧不完全的情况,而燃油燃烧不完全时就会造成燃油的浪费,且内燃机提供的动力也不足,且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的内燃机不能够方便的对提高节能效率的装置进行加装固定,从而具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因为汽车运作时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会发生震动,而现有的安装在汽车发动机上提高节能效率的装置会因为长期受震动影响而导致使用寿命大幅度缩减。
[0004]所以,如何设计一种汽车动力节能装置,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不能够提高对用来与气化燃油进行混合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提升,不方便将提高节能效率的装置固定安装在汽车内部和提高节能效率的装置会因为长期受到震动影响而导致使用寿命低下)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动力节能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动力节能装置,包括气缸整体、制氧机和传动盘,所述气缸整体的顶部左侧部位连通设置有预留进气口,所述气缸整体的左端连通设置有制氧机,所述制氧机的左下角固定连接有安装支架,所述气缸整体的左侧底部连通设置有喷油嘴,所述气缸整体的顶部两侧活动连接有气门组,所述气缸整体的顶部右侧连通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气缸整体的内侧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塞,所述气缸整体的底端活动连接有传动盘;
[0007]所述制氧机的内部顶部左侧连通设置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底部连通设置有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的底部连通设置有第一分子筛,所述三通电磁阀的右侧中间连通设置有第二分子筛,所述第二分子筛的一端电性连接有闭合电磁阀,所述制氧机的内部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电路板;
[0008]所述气缸整体的中间顶端嵌套连接有闭合盖,所述气缸整体的顶部嵌入连接有火花塞;
[0009]所述安装支架的正前方中间部位活动连接有活动连接杆,所述活动连接杆的正前
方底部位置贯穿连接有限位轴,所述活动连接杆的顶部位置嵌入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中间外围嵌套连接有连接螺纹块,所述连接螺纹块的后端活动连接有夹持块;
[0010]所述制氧机的内部外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的外围四周紧密贴合有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外围中间部位设置有支撑弹簧,所述弹性支撑件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侧紧密贴合有抵触弹簧,所述抵触弹簧的内侧贯穿设置有滑杆;
[0011]所述安装框架的外围四周紧密贴合设置有充气囊,所述充气囊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充气囊的左侧底部连通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左端连通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底部外围嵌套连接有限位槽。
[0012]优选的,所述安装框架的外围四周边角设置有边角减震弹簧,所述边角减震弹簧设置有四组。
[0013]优选的,所述制氧机的正前方顶部嵌入连接有过滤网。
[0014]优选的,所述闭合盖的内侧设置有抵触柱,所述抵触柱从俯视的角度看呈圆环形。
[0015]优选的,所述火花塞的中间外围贯穿连接有密封胶垫,所述密封胶垫从俯视的角度看也呈圆环形。
[0016]优选的,所述安装支架的内侧后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凸柱,所述连接凸柱从侧视的角度看呈凸字型。
[0017]优选的,所述连接螺纹块的后部中间设置有连接轴承,所述连接螺纹块就是通过该连接轴承与夹持块进行活动连接的。
[0018]优选的,所述导管与三通电磁阀、第一分子筛、第二分子筛、闭合电磁阀和控制电路板共同配合使用,组成提氧机构。
[0019]优选的,所述活动连接杆与限位轴、螺纹杆、连接螺纹块和夹持块共同配合使用,组成固定安装机构。
[0020]优选的,所述充气囊与复位弹簧、连通管、限位槽、气囊、弹性支撑件、支撑弹簧、滑块、抵触弹簧和滑杆共同配合使用,组成减震机构。
[0021]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专利技术中,提氧机构,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制氧机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有效的提升与气化燃油混合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从而使得气缸整体内部混合后的气体经点火后能够燃烧的更加充分,进而使得该内燃机所提供的动力更足,使得可间接的达到节能的目的。
[0023]2、本专利技术中,固定安装机构,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在需要将制氧机通过以安装支架安装在汽车的冷却水箱左侧时,使用者可通过利用该固定安装机构中的夹持块对冷却水箱的右上边角进行紧密的包裹,从而使得安装支架可通过夹持块为支撑点更加紧密的冷却水箱进行固定,进而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的将制氧机安装固定在冷却水箱左侧。
[0024]3、本专利技术中,减震机构,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制氧机在受到外界震动力影响时,设置在制氧机内部的弹性支撑件以及充气囊和气囊可有效的对安装框架进行稳定抵触支撑,从而使得安装框架以及通过安装在安装框架内侧的零部件可更加稳定的安装固定在制氧机的内部投入使用,进而使得制氧机的使用寿命可更加长久。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节能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制氧机以及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制氧机外框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标记:1、气缸整体;2、预留进气口;3、制氧机;301、安装框架;302、边角减震弹簧;303、弹性支撑件;304、支撑弹簧;305、滑块;306、抵触弹簧;307、滑杆;4、安装支架;5、喷油嘴;6、气门组;7、排气管;8、活塞;9、传动盘;10、过滤网;11、导管;12、三通电磁阀;13、第一分子筛;14、第二分子筛;15、闭合电磁阀;16、控制电路板;17、闭合盖;18、抵触柱;19、火花塞;20、密封胶垫;21、连接凸柱;22、活动连接杆;23、限位轴;24、螺纹杆;25、连接螺纹块;26、连接轴承;27、夹持块;28、充气囊;29、复位弹簧;30、连通管;31、限位槽;32、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动力节能装置,包括气缸整体(1)、制氧机(3)和传动盘(9),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整体(1)的顶部左侧部位连通设置有预留进气口(2),所述气缸整体(1)的左端连通设置有制氧机(3),所述制氧机(3)的左下角固定连接有安装支架(4),所述气缸整体(1)的左侧底部连通设置有喷油嘴(5),所述气缸整体(1)的顶部两侧活动连接有气门组(6),所述气缸整体(1)的顶部右侧连通设置有排气管(7),所述气缸整体(1)的内侧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塞(8),所述气缸整体(1)的底端活动连接有传动盘(9);所述制氧机(3)的内部顶部左侧连通设置有导管(11),所述导管(11)的底部连通设置有三通电磁阀(12),所述三通电磁阀(12)的底部连通设置有第一分子筛(13),所述三通电磁阀(12)的右侧中间连通设置有第二分子筛(14),所述第二分子筛(14)的一端电性连接有闭合电磁阀(15),所述制氧机(3)的内部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电路板(16);所述气缸整体(1)的中间顶端嵌套连接有闭合盖(17),所述气缸整体(1)的顶部嵌入连接有火花塞(19);所述安装支架(4)的正前方中间部位活动连接有活动连接杆(22),所述活动连接杆(22)的正前方底部位置贯穿连接有限位轴(23),所述活动连接杆(22)的顶部位置嵌入连接有螺纹杆(24),所述螺纹杆(24)的中间外围嵌套连接有连接螺纹块(25),所述连接螺纹块(25)的后端活动连接有夹持块(27);所述制氧机(3)的内部外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架(301),所述安装框架(301)的外围四周紧密贴合有弹性支撑件(303),所述弹性支撑件(303)的外围中间部位设置有支撑弹簧(304),所述弹性支撑件(303)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滑块(305),所述滑块(305)的外侧紧密贴合有抵触弹簧(306),所述抵触弹簧(306)的内侧贯穿设置有滑杆(307);所述安装框架(301)的外围四周紧密贴合设置有充气囊(28),所述充气囊(28)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29),所述充气囊(2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伟光,李骏,许恩永,冯海波,杨昌波,鲍家定,何水龙,唐荣江,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