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9236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其可以阻止由于显示面板的区域之间的台阶差导致的电极的断开。该平板显示装置包括:基板、位于基板的第一区域中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位于基板上并与第一区域分离的导线单元、位于基板的第一区域与导线单元之间的导电层以及与第一区域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多个显示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平板显示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能防止由于显示和外围区域之间台阶差(step difference)而导致的电极断开的平板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图1为典型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平面图,以及图2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沿着图1的线II-II的横截面。如图1与2所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基板10,该基板包括显示区域20、围绕显示区域20的外围区域,以及在外围区域之外的终端区域70。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被配置为密封显示区域20以及外围区域。密封部件包括金属罩90以及密封剂81。显示区域20包括多个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显示像素以及与该像素连接的多个驱动线VDD31。显示像素包括薄膜晶体管以及有机发光装置或二极管(未示出)。外围区域包括电极导线单元41、驱动电源导线单元30、垂直电路单元50以及水平电路单元60。终端区域70包括多个电极,经由该多个电极可从外部装置供给功率和输入信号。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表面电极40,其使得有机发光装置与电极导线单元41电连接。电极导线单元41与终端区域70中的电极电连接。另外,显示区域20中的多个驱动线VDD31经由驱动电源导线单元30与终端区域70的电极电连接。驱动线VDD31向显示区域20供给驱动功率。垂直电路单元50与水平电路单元60分别经由电路导线单元51与61与终端区域70中的电极电连接。电路单元50与60向显示区域20中的薄膜晶体管提供输入信号。如上所述的结构中,显示区域20、垂直电路单元50以及水平电路单元60中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保护层或钝化层形成在薄膜晶体管上来保护晶体管,以及在晶体管上提供一个水平的平坦表面。保护层或钝化层形成为一个整体,覆盖了基板10的显示与外围区域。保护层或钝化层典型地是有机与无机材料形成的复合膜。典型地,保护层或钝化层产生对特定的显示装置元件有害的气体,这些元件例如是显示区域20中的有机发光装置。另外,杂质易于穿过保护层或钝化层渗透进入显示区域20中,因此进一步使显示区域20中的显示装置元件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平板显示装置。该装置包括基板,该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位于表面的第一与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第一区域上的第一结构,第一结构包括第一钝化层以及在第一钝化层上的像素阵列;第二区域上的第二结构,第二结构包括电源线;第三区域上的第三结构,第三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一、第二与第三结构上的表面电极,表面电极与电源线以及第一导电层接触。第二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电源线下面的第二钝化层。在显示装置中,在第一与第二钝化层之间的第三结构上形成凹槽。第一导电层可以与第一与第二钝化层接触并且插入到第一与第二钝化层之间。第三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导电层与基板之间的第三钝化层,第三钝化层与第一与第二钝化层中的至少一个相接触。第三钝化层可以具有一定厚度,其基本上小于第一钝化层的最大厚度。第一结构可进一步包括在像素阵列与基板之间的晶体管阵列。第一钝化层可以设置在晶体管阵列与像素阵列之间。一个晶体管可以包括源、漏与栅电极,并且第一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源接触的源电极以及与漏接触的漏电极。第一导电层可由源电极、漏电极与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的材料来形成。在显示装置中,晶体管中的一个可包括源、漏与栅电极,并且第一结构可进一步包括与源接触的源电极以及与漏接触的漏电极。第一导电层可以与源电极、漏电极与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同时形成。第三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插入在第一导电层与基板之间的绝缘层。在显示装置中,晶体管之一可包括在基板上的半导体层、在半导体层上的栅绝缘层、在栅绝缘层上的栅电极以及在栅电极上面的层间绝缘层,并且第三结构的绝缘层可以由栅绝缘层与层间绝缘层中的至少一个的材料来形成。第三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插入在第一导电层与基板之间的第二导电层。在显示装置中,晶体管中的一个可以包括源、漏与栅电极,并且第一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源接触的源电极以及与漏接触的漏电极。第二导电层可以由源电极、漏电极与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的材料来形成。在显示装置中,晶体管中的一个可以包括源、漏以及栅电极,并且第一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源接触的源电极以及与漏接触的漏电极。第二导电层可与源电极、漏电极与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同时形成。第三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插入在第一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在显示装置中,晶体管中的一个可以包括在基板上面的半导体层、在半导体层上面的栅绝缘层、在栅绝缘层上面的栅电极,以及在栅电极上面的层间绝缘层,并且第三结构的绝缘层由栅绝缘层与层间绝缘层中的至少一个的材料来形成。第三结构没有钝化层。第一钝化层可以由半导体或绝缘体形成。表面电极对于可见光来说是反射和基本透明的至少之一。表面电极可以包括Al层。表面电极可以包括Al/ITO/Ag层的结构。在显示装置中,表面电极可以在第一、第二与第三结构上是基本连续的,并且表面电极可以在第三结构的一个或更多的位置上中断开。像素阵列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基板,该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在表面的第一与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在第一区域上形成第一结构,第一结构包括第一钝化层、在第一钝化层上的像素阵列以及在钝化层与基板之间的晶体管阵列;在第二区域上形成第二结构,第二结构包括电源线;在第三区域上形成第三结构,第三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在第一、第二与第三结构上形成表面电极,因此表面电极与电源线以及第一导电层相接触。在该方法中,晶体管中的一个可以包括源、漏以及栅电极,并且第一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源接触的源电极以及与漏接触的漏电极。第一导电层可以与源、漏与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同时形成。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在基板与第三区域中的第一导电层之间形成绝缘层。晶体管中的一个可以包括在基板上面的半导体层、在半导体层上面的栅绝缘层、在栅绝缘层上面的栅电极以及在栅电极上面的层间绝缘层,并且第三结构的绝缘层与栅绝缘层与层间绝缘层中的至少一个同时形成。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在基板与第三区域中的第一导电层之间形成第二导电层。晶体管中的一个可以包括源、漏与栅电极,并且第一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源接触的源电极以及与漏接触的漏电极。第二导电层可以与源、漏与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同时形成。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导电层与第三区域的第二导电层之间形成绝缘层。晶体管中的一个可以包括在基板上面的半导体层、在半导体层上面的栅绝缘层、在栅绝缘层上面的栅电极以及在栅电极上面的层间绝缘层,并且第三结构的绝缘层与栅绝缘层与层间绝缘层中的至少一个同时形成。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第二区域中在基板与电源线之间形成第二钝化层。第一与第二钝化层可以是同时形成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仍然提供了一种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制造的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其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的第一区域中的多个薄膜晶体管、设置在基板上并与第一区域分离的导线单元、设置在第一基板上在第一区域与导线单元之间的导电层、以及多个与第一区域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显示元件。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的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半导体层、覆盖半导体层的栅绝缘层、设置在栅绝缘膜上面的栅电极、覆盖栅电极的层间绝缘层、以及设置在层间绝缘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包括:具有一表面的基板,该表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在该表面的第一与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在第一区域上的第一结构,该第一结构包括第一钝化层和第一钝化层上的像素阵列;在第二区域上的第二结构,该第二 结构包括电源线;在第三区域上的第三结构,该第三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结构上的表面电极,该表面电极与电源线和第一导电层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5-7-30 10-2005-00700541.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包括具有一表面的基板,该表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在该表面的第一与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在第一区域上的第一结构,该第一结构包括第一钝化层和第一钝化层上的像素阵列;在第二区域上的第二结构,该第二结构包括电源线;在第三区域上的第三结构,该第三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结构上的表面电极,该表面电极与电源线和第一导电层相接触。2.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二结构进一步包括在电源线下面的第二钝化层。3.权利要求2的显示装置,其中沿着在第一和第二钝化层之间的第三结构上形成凹槽。4.权利要求2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一导电层与第一和第二钝化层相接触并插入到第一和第二钝化层之间。5.权利要求2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三结构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导电层与基板之间的第三钝化层,其中第三钝化层与第一和第二钝化层中的至少一个相接触,并且其中第三钝化层具有基本比第一钝化层的最大厚度小的厚度。6.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一结构进一步包括在像素阵列与基板之间的晶体管阵列。7.权利要求6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一钝化层位于晶体管阵列与像素阵列之间。8.权利要求6的显示装置,其中一个晶体管包括源电极、漏电极以及栅电极,其中第一导电层由源电极、漏电极以及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所使用的材料形成。9.权利要求6的显示装置,其中一个晶体管包括源电极、漏电极以及栅电极,其中第一导电层与源电极、漏电极以及栅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同时形成。10.权利要求6的显示装置,其中第三结构进一步包括插入到第一导电层与基板之间的绝缘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相宪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