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光透镜结构、近光模组总成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8883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光透镜结构、近光模组总成以及车辆,所述近光透镜结构包括聚光部、投射部以及连接部;所述聚光部配置为能够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向所述投射部;所述投射部配置为能够使所述光线发生折射并将所述光线投射至外界;所述连接部包括光通道以及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所述光通道设置在所述聚光部和所述投射部之间以允许所述光线通过,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配置为能够使通过所述投射部投射至外界的光线产生明暗截止线;其中,所述聚光部、所述投射部以及所述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装配精度,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效地解决了明暗截止线附近的色散问题。地解决了明暗截止线附近的色散问题。地解决了明暗截止线附近的色散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近光透镜结构、近光模组总成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近光灯
,具体地涉及一种近光透镜结构、近光模组总成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车辆的近光灯一般采用单光透镜或双光透镜,其中,单光透镜多采用高温PC反射镜、PMMA外透镜以及固定挡板相组合的方式或者PC聚光内透镜和PMMA外透镜相组合的方式,双光透镜多采用高温PC反射镜、PMMA外透镜以及活动挡板相组合的方式或者PC聚光内透镜、PMMA外透镜和固定挡板相组合的方式。
[0003]上述单光透镜和双光透镜的光学方案都是典型地分为直投式透镜方案和侧投式反射镜方案,原理均为采用聚光内透镜或者反射镜将光源的光线收聚,采用固定挡板或者活动挡板挡出带有明暗截止线的光型,再将光型透过透镜投射出去。
[0004]而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无论是单光透镜方案还是双光透镜方案,其模组总成占用的空间较大,并且对装配精度的要求十分高,另外,带有活动挡板的双光透镜成本较高,在远近光切换时会产生噪音,活动挡板占用空间大,造成透镜尺寸较大,且近光模式时存在光效损失;而固定挡板的双光透镜在远光与近光叠加时会有暗线,明暗截止线处有发彩现象,且挡板有长时间使用容易变形、磨损;两个或多个单近光组合形式的近光透镜,由于每个透镜的光型和亮度基本一致,经常导致组合的近光出现分层现象,照明效果差,影响视觉感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近光透镜结构,该近光透镜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装配精度,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效地解决了明暗截止线附近的色散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近光透镜结构,所述近光透镜结构包括聚光部、投射部以及连接部;所述聚光部配置为能够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向所述投射部;所述投射部配置为能够使所述光线发生折射并将所述光线投射至外界;所述连接部包括光通道以及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所述光通道设置在所述聚光部和所述投射部之间以允许所述光线通过,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配置为能够使通过所述投射部投射至外界的光线产生明暗截止线;其中,所述聚光部、所述投射部以及所述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0007]可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为全反射面。
[0008]可选的,所述光通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聚光部连接,所述第二段与所述投射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段的纵截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段的纵截面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处形成作为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的台阶面;其中,所述第一段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段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θ>0
°
,以使得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能够将所述聚光部射出的
光线反射至所述投射部,并使该光线经所述投射部折射后形成向下偏折的光线d,所述向下偏折的光线d与通过所述投射部的折射后向上偏折的光线u在预设距离处形成明暗截止线。
[0009]可选的,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的高度高于所述投射部的中心线的高度。
[0010]可选的,所述聚光部的反射面的最低点的高度与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的高度一致。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段靠近所述第二段的一端设有凹槽。
[0012]可选的,所述聚光部的上半部的聚光角度θu、所述聚光部的下半部的聚光角度θd、所述投射部的最大收光角度θr以及所述夹角θ之间的关系为:θ=θd=θu=θr/2。
[00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近光透镜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聚光部能够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向所述投射部反射,所述投射部能够使所述光线发生折射并将所述光线投射至外界,所述连接部的光通道设置在所述聚光部和所述投射部之间以允许所述光线通过,所述连接部的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能够使投射至外界的光线产生明暗截止线,因此,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聚光部反射后穿过所述光通道,并经过所述投射部的折射投射至外界,而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则使得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能够实现带近光明暗截止线的近光照明形式。在现有技术中,近光透镜结构的聚光模块和投射模块是采用分离式设计,该设计形式对应的光学系统复杂,至少需要三个零部件,因此其对近光透镜结构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从而导致因安装精度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专利技术将所述聚光部、所述投射部以及所述连接部采用一体成型结构,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采用一体式注塑成型,因此不涉及所述聚光部、所述投射部以及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安装定位问题,提高了装配精度。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近光模组总成,所述近光模组总成包括散热器、灯板以及上述的近光透镜结构;所述散热器固定设置,所述灯板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灯板的光源位于所述近光透镜结构的聚光部中。
[0016]可选的,所述近光模组总成包括遮光组件,所述遮光组件罩设在所述近光透镜结构的连接部的外侧。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近光模组总成。
[0018]所述近光模组总成、所述车辆与上述近光透镜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9]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的仰视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的聚光角度和收光角度的示意图,其中,夹角θ为0
°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的聚光角度和收光角度的示意图,其中,夹角θ>0
°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的光利用效率问题的示意图,其中,夹角θ为0
°

[0026]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的光利用效率问题的示意图,其中,夹角θ>0
°

[0027]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的明暗截止线色散问题的示意图,其中,夹角θ为0
°

[0028]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透镜结构的明暗截止线色散问题的示意图,其中,夹角θ>0
°

[0029]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近光模组总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聚光部,20-投射部,30-连接部,31-第一段,32-第二段,33-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34-凹槽,100-近光透镜结构,200-散热器,300-灯板,400-遮光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33]在现有技术中,近光透镜结构的聚光模块和投射模块是采用分离式设计,该设计形式对应的光学系统复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光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光透镜结构包括聚光部(10)、投射部(20)以及连接部(30);所述聚光部(10)配置为能够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向所述投射部(20);所述投射部(20)配置为能够使所述光线发生折射并将所述光线投射至外界;所述连接部(30)包括光通道以及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33),所述光通道设置在所述聚光部(10)和所述投射部(20)之间以允许所述光线通过,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33)配置为能够使通过所述投射部(20)投射至外界的光线产生明暗截止线;其中,所述聚光部(10)、所述投射部(20)以及所述连接部(30)为一体成型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光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0)的内壁为全反射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光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通道包括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所述第一段(31)与所述聚光部(10)连接,所述第二段(32)与所述投射部(20)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段(31)的纵截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段(32)的纵截面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一段(31)和所述第二段(32)的连接处形成作为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33)的台阶面;其中,所述第一段(3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段(32)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θ>0
°
,以使得所述明暗截止线形成单元(33)能够将所述聚光部(10)射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投射部(20),并使该光线经所述投射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毅刘巧稚靳冠洋张培培李斌刘兴王振民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