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6202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其包括肥料箱、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第一供肥管、第二供肥管、间歇穴排肥器和开沟器;所述的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的上端连通肥料箱,所述的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的下端分别对称设置第一供肥管和第二供肥管;所述的第一供肥管下端连通开沟器;所述的第二供肥管下端连接间歇穴排肥器;所述的间歇穴排肥器包括进肥口、肥料穴施机构外壳、排肥轮、主动驱动轮和被动驱动轮。该根区肥料穴施机构,使肥料养分的扩散范围与根系伸展的动态范围达到最佳匹配,降低肥料施用量,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从而实现减肥增效的作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的
,尤其是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农业过程中,会经常性的需要进行施肥操作。施肥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施肥时期的不同,施肥方式可以分为基肥、种肥及追肥等。基肥是指播种前施入的肥料,作用主要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和为植物生长早期提供养分,施用的肥料类型一般为有机肥。种肥是在播种或定植时施用于种子或幼苗附近的肥料,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加之中耕施肥(追肥)难度大,多数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等一般均在播种时将作物整个生长期内所需肥料一次性施于土中,因此种肥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0003]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3%,磷肥为24%,钾肥为42%,相当一部分的肥料以淋失、质流挥发等形式损失,造成严重的养分、经济损失及面源污染等。具体的颗粒肥料施用方法有撒施、条施、穴施等,撒施有利于养分的扩散,施用方便,但养分损失大,利用率较低。条施和穴施养分损失少,利用率高,因为条施和穴施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根区施肥,大多数农作物根际土壤占农田土壤总体积的比例较低,根系吸收的养分主要来自根际周围的土体。研究表明,一次性根区穴施肥料有利于养分在土壤耕层的集中,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促进作物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提高。肥料穴施条件下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受肥际高浓度养分的抑制,从而延缓了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是根区一次施肥技术中氮肥持续高效供应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株间穴施较条施植株可增产3.70%,地上部生物量增加3.56%,氮、磷养分积累显著增加11.24%和19.44%。
[0004]因此,根区穴施肥是实现肥料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施肥模式。由于缺乏可靠稳定的根区穴施肥机械,根区穴施肥农艺在我国推广应用进展缓慢,制约了我国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使肥料养分的扩散范围与根系伸展的动态范围达到最佳匹配,降低肥料施用量,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从而实现减肥增效的作用,便于广泛推广和使用。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包括肥料箱、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第一供肥管、第二供肥管、间歇穴排肥器和开沟器;所述的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的上端连通肥料箱,所述的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的下端分别对称设置第一供肥管和第二供肥管;所述的第一供肥管下端连通开沟器;所述的第二供肥管下端连接间歇穴排肥器;所述的间歇穴排肥器包括进肥口、肥料穴施机构外壳、排肥轮、主动驱动轮和被动驱动轮;所述的进肥口连接第二供肥管下端;所述的肥料穴施机构外壳固定设置在播种机
或施肥机机架上;所述的排肥轮中部固定设置在肥料穴施机构外壳中部;所述的主动驱动轮中部固定设置在在肥料穴施机构外壳上部;所述的被动驱动轮固定设置在排肥轮上。
[0007]进一步地说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主动驱动轮包括圆柱销、主动止动弧和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板中部固定设置主动止动弧,所述的主动止动弧呈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的圆柱销垂直固定设置在连接板上一侧边缘处;所述的圆柱销与主动止动弧相对设置。
[0008]进一步地说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被动驱动轮包括被动止动弧、被动驱动槽和转动板;所述的被动止动弧呈内凹的弧形结构;所述的被动止动弧沿转动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的被动止动弧之间位于转动板上开设被动驱动槽,所述的被动驱动槽沿转动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0009]进一步地说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主动驱动轮与被动驱动轮在配合转动过程中实现间歇传动配合。
[0010]进一步地说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排肥轮包括侧板、轴承孔和隔肥板;所述的侧板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的侧板之间通过隔肥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的轴承孔固定开设在侧板中部;所述的隔肥板沿侧板圆周方向上均匀设置。
[0011]进一步地说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开沟器包括开沟器本体,所述的开沟器本体前端设置铲尖,所述的铲尖的背部倾斜设置导肥管,所述的导肥管上端连接第一供肥管下端;所述的导肥管的背部固定设置回土翼板,所述的回土翼板延伸到间歇穴排肥器下端。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使肥料养分的扩散范围与根系伸展的动态范围达到最佳匹配,降低肥料施用量,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从而实现减肥增效的作用,便于广泛推广和使用。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中间歇穴排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中主动驱动轮与被动驱动轮的装配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中排肥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中的标号为:1、肥料箱,2、外槽轮排肥供肥器,3、第一供肥管,4、第二供肥管,5、间歇穴排肥器,6、开沟器,7、进肥口,8、肥料穴施机构外壳,9、排肥轮,10、主动驱动轮,11、被动驱动轮,12、圆柱销,13、主动止动弧,14、连接板,15、被动止动弧,16、被动驱动槽,17、转动板,18、侧板,19、轴承孔,20、隔肥板,21、开沟器本体,22、铲尖,23、导肥管,24、回土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见图1中,H表示回土翼板24入土深度;L表示开沟器6依靠铲尖22破土开出深度。
[0021]在本申请中,为使土壤回流形成稳定深度的浅沟,回土翼板24的长度需足够长,同时考虑到节省材料、避免回土翼板24对土沟的长期压实对后期肥沟的回土镇压在成影响,回土翼板的长度应为30~50cm。开沟器6是根据具体型号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后匹配安装使用。
[0022]见图3,圆柱销12数量可以设置为1个或2个,被动驱动槽16可以设置为3~9个以适应不同的作业速度需求。
[0023]见图1~4所示的是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包括肥料箱1、外槽轮排肥供肥器2、第一供肥管3、第二供肥管4、间歇穴排肥器5和开沟器6;外槽轮排肥供肥器2的上端连通肥料箱1,外槽轮排肥供肥器2的下端分别对称设置第一供肥管3和第二供肥管4;第一供肥管3下端连通开沟器6;第二供肥管4下端连接间歇穴排肥器5;间歇穴排肥器5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肥料箱、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第一供肥管、第二供肥管、间歇穴排肥器和开沟器;所述的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的上端连通肥料箱,所述的外槽轮排肥供肥器的下端分别对称设置第一供肥管和第二供肥管;所述的第一供肥管下端连通开沟器;所述的第二供肥管下端连接间歇穴排肥器;所述的间歇穴排肥器包括进肥口、肥料穴施机构外壳、排肥轮、主动驱动轮和被动驱动轮;所述的进肥口连接第二供肥管下端;所述的肥料穴施机构外壳固定设置在播种机或施肥机机架上;所述的排肥轮中部固定设置在肥料穴施机构外壳中部;所述的主动驱动轮中部固定设置在肥料穴施机构外壳上部;所述的被动驱动轮固定设置在排肥轮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根区肥料穴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驱动轮包括圆柱销、主动止动弧和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板中部固定设置主动止动弧,所述的主动止动弧呈外凸的弧形结构;所述的圆柱销垂直固定设置在连接板上一侧边缘处;所述的圆柱销与主动止动弧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彩玲都鑫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事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