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具体涉及建筑领域,包括挡板,挡板的一侧设有外圈型保护套,挡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空槽,外圈型保护套为空心状筒体结构,挡板的第一空槽与外圈型保护套相连通,外圈型保护套的内腔固定安装有限位型钉套,限位型钉套的一侧设有第一橡胶圈,外圈型保护套的一侧连接有中空管,中空管的内腔设有第一空气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了第二橡胶圈,利用第二橡胶圈向外扩张,使其支撑在观测洞的内壁,同时第二空气囊膨胀填充观测洞的内腔,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双重固定支撑的结构,达到了不会变形脱落的作用,使观测更加精确与稳定。使观测更加精确与稳定。使观测更加精确与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层建筑工程中,随着上部楼层的增加,建筑沉降变形开始逐步发展,这就需要对建筑沉降进行长期、精确的监测,来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现有的建筑沉降测量中,常将一种L型观测钉打入墙、柱中作为测点随后放置观测用具进行测量,沉降观测钉是沉降观测标志的一种,用于确定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就是通过周期性观测同一点的搞成差值来确定沉降量,通过持续或周期性的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确定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及变化趋势,可以分析建筑物沉降变形速率以及最终沉降量,以便合理确定和调整建筑物沉降预防措施和方案,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0003]在进行安装观测钉时,操作人员会率先使用钻机在墙或柱中钻孔,随后在孔中注入植筋胶或水泥浆,将观测钉插入孔中等待植筋胶或水泥浆凝固,完成观测钉的安装,但是在安装过程中因观测钉与孔间隙配合,当植筋胶或水泥浆未凝固时,操作人员因意外碰触观测钉可能会使观测钉偏移原位置或离开孔中影响观测钉的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通过第二橡胶圈与第二空气囊向外扩张支撑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包括挡板,所述挡板的一侧设有外圈型保护套,所述挡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空槽,所述外圈型保护套为空心状筒体结构,所述挡板的第一空槽与外圈型保护套相连通,所述外圈型保护套的内腔固定安装有限位型钉套,所述限位型钉套的一侧设有第一橡胶圈,所述外圈型保护套的一侧连接有中空管,所述中空管的内腔设有第一空气囊,所述第一空气囊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空气囊;
[0006]所述第一空气囊与第二空气囊的外壁设有形态恢复用的弹性折叠纹,所述第一空气囊与第二空气囊保持相连通状态设置。
[000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的多个边角处安装有用于固定及定位的螺钉孔,所述螺钉孔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槽。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挡板贴附墙面的同时,可用螺钉穿过螺钉孔将本装置钉紧于墙面,从而提升本装置的精确性与稳定性。
[000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型钉套的内部开设有锥形胶垫,所述锥形胶垫具有回弹性的特征,所述锥形胶垫的内腔插接有观测钉,且所述锥形胶垫的内切面与观测钉呈一一对应状设置。
[0010]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橡胶圈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支撑型橡胶柱,多个所述支撑型橡胶柱呈环形等距依次设置,所述支撑型橡胶柱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三个,所述支撑型橡胶柱的外壁套接有螺旋弹簧,所述支撑型橡胶柱远离第一橡胶圈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橡胶圈,所述外圈型保护套与第二橡胶圈相连通,所述外圈型保护套与第二橡胶圈均由回弹性材料制成。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观测钉插进第一橡胶圈的内壁,第一橡胶圈向外扩张,带动螺旋弹簧向第二橡胶圈挤压,支撑型橡胶柱防止螺旋弹簧变形,起到限位的作用,第二橡胶圈的张力填充观测洞,从而提升本装置的牢固性。
[0012]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管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气囊与第二空气囊的衔接处通过中空管的第二空槽进行定位及固定。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空气囊与第二空气囊为相连通状态下,当第一空气囊受到外力挤压,内部的空气将聚拢在第二空气囊的内腔,第二空气囊受到空气挤压向外扩张,第二空气囊的外壁贴紧于观测洞内壁,起到固定的作用。
[0014]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的第一空槽内壁设有多个插接槽,多个所述插接槽呈环形等距依次排列设置;
[0015]所述观测钉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弧形限位插块,所述观测钉通过其外壁的弧形限位插块并与插接槽相互插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观测钉插接与锥形胶垫的内腔,通过弧形限位插块与插接槽插接锁紧,达到防止观测钉脱落,起到限位的作用。
[0017]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8]1、本技术通过设置了第一橡胶圈,在受到观测钉挤压的时候,第一橡胶圈像外部扩张,通过螺旋弹簧达到扩张支撑和收缩的作用,从而带动第二橡胶圈支撑在观测洞的内壁,使得本装置不会轻易脱落,降低其发生偏移的概率;
[0019]2、本技术通过设置了第一空气囊,在使用过程中,将观测钉插进中空管的内腔,观测钉的底部与第一空气囊进行挤压,使得第一空气囊内部的空气灌输于第二空气囊的内腔中,使得第二空气囊向外扩张支撑,填充在观测洞的内腔,使得本装置更加牢固的固定在观测洞的内腔。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第二橡胶圈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0024]附图标记为:1挡板、2螺钉孔、3外圈型保护套、4限位型钉套、5锥形胶垫、6第一橡胶圈、7支撑型橡胶柱、8螺旋弹簧、9第二橡胶圈、10中空管、11第一空气囊、12第二空气囊、13插接槽、14弧形限位插块、15观测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参照说明书附图1
‑
2,本技术的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包括挡板1,挡板1的一侧设有外圈型保护套3,同时挡板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空槽,且外圈型保护套3为空心状筒体结构,挡板1的第一空槽与外圈型保护套3相连通;
[0027]如图2所示,其中外圈型保护套3的内腔固定安装有限位型钉套4,防止限位型钉套4在安装过程中受到混凝土污染和破坏,限位型钉套4为主体,用于支撑本技术,限位型钉套4的一侧设有第一橡胶圈6,观测钉15可以插进第一橡胶圈6的内壁,使第一橡胶圈6向外扩张,外圈型保护套3的一侧连接有中空管10,另外,中空管10的内腔设有第一空气囊11,第一空气囊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空气囊12;第一空气囊11与第二空气囊12的外壁设有形态恢复用的弹性折叠纹,第一空气囊11与第二空气囊12保持相连通状态设置。
[002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特征,其中,挡板1的多个边角处安装有用于固定及定位的螺钉孔2,螺钉孔2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槽。
[0029]如图2和图4所示,限位型钉套4的内部开设有锥形胶垫5,锥形胶垫5具有回弹性的特征,锥形胶垫5的内腔插接有观测钉15,且锥形胶垫5的内切面与观测钉15呈一一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包括挡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的一侧设有外圈型保护套(3),所述挡板(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空槽,所述外圈型保护套(3)为空心状筒体结构,所述挡板(1)的第一空槽与外圈型保护套(3)相连通,所述外圈型保护套(3)的内腔固定安装有限位型钉套(4),所述限位型钉套(4)的一侧设有第一橡胶圈(6),所述外圈型保护套(3)的一侧连接有中空管(10),所述中空管(10)的内腔设有第一空气囊(11),所述第一空气囊(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空气囊(12);所述第一空气囊(11)与第二空气囊(12)的外壁设有形态恢复用的弹性折叠纹,所述第一空气囊(11)与第二空气囊(12)保持相连通状态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的多个边角处安装有用于固定及定位的螺钉孔(2),所述螺钉孔(2)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沉降观测点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型钉套(4)的内部开设有锥形胶垫(5),所述锥形胶垫(5)具有回弹性的特征,所述锥形胶垫(5)的内腔插接有观测钉(15),且所述锥形胶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永国,蒋黎君,蒋锜,戴翼,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