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波浪能发电的仿生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5053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波浪能发电的仿生龟装置,包括基座、龟头、尾巴、龟壳、前蹼、后蹼、第一发电机构、第二发电机构和第三发电机构;龟头与基座的前方连接;尾巴与基座的后方连接;龟壳与基座的顶部活动连接,以供龟壳移向和移离基座;两前蹼分别与基座前方的两侧活动连接;两后蹼分别与基座后方的两侧活动连接;第一发电机构与龟壳联动,龟壳的活动用于驱动第一发电机构发电;第二发电机构与前蹼联动,前蹼的活动用于驱动第二发电机构发电;第三发电机构与后蹼联动,后蹼的活动用于驱动第三发电机构发电;此方案通过不同的维度利用波浪能进行发电,实现了各种应用场景下的能源获取,即切实解决了现有仿生机器人供能不足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波浪能发电的仿生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仿生机械的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波浪能发电的仿生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地球70%以上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海洋内部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目前对于海洋资源的观测、探测活动,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借助海洋探测装备和海洋观测平台进行,已经投入使用的海洋探测装备绝大部分采用蓄电池为自身供能,不能实现长期的电能供给;海洋观测平台大部分只能实现定点观测,观测范围具有局限性;同时,在进行一些相对隐蔽的军事观测活动时,海洋观测平台由于自身外观的特殊性,极容易被雷达等监测系统发现。
[0003]仿生技术一直是军事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海洋生物的仿生结构可以有效避开雷达等监测,进行较为秘密的海洋观测活动。但是目前已有的仿生结构大部分只能依靠射流实现简单的运动,或者依靠调节自身受力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并不能从海洋环境中获取能源、为搭载的观测仪器提供电能,不能满足海洋长期监测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波浪能发电的仿生龟装置,以解决现有仿生机器人供能不足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波浪能发电的仿生龟装置,包括基座、龟头、尾巴、龟壳、前蹼、后蹼、第一发电机构、第二发电机构和第三发电机构;所述龟头与所述基座的前方连接;所述尾巴与所述基座的后方连接;所述龟壳与基座的顶部活动连接,以供所述龟壳移向和移离所述基座;两所述前蹼分别与所述基座前方的两侧活动连接;两所述后蹼分别与所述基座后方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构与所述龟壳联动,所述龟壳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电机构发电;所述第二发电机构与所述前蹼联动,所述前蹼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发电机构发电;所述第三发电机构与所述后蹼联动,所述后蹼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发电机构发电。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电机构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定子和第一直线电机动子,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固定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与所述龟壳连接,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呈竖向设置,所述龟壳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与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产生相对运动。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与所述龟壳围纳的空间内设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在邻近所述龟头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杆,所述顶板在邻近所述尾巴的一侧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所述顶板、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与所述龟壳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基座连接,且所述底板与所述基座的内表面分离形成活动空间,所述底板上设有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的另一端穿入至所述活动空间内。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电机构包括第二直线电机定子和第二直线电机动子,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定子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与所述前蹼铰接,所述前蹼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定子与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动子产生相对运动。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内部前方两侧均设有前立柱,两所述前立柱分别支撑于所述底板的两侧,两所述前立柱分别与两所述前蹼转动连接,两所述前立柱分别为两所述前蹼的转动中心;所述底板上两安装孔,两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定子以可转动的方式分别安装于两所述安装孔上。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发电机构包括发电电机、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所述发电电机与所述从动齿轮同轴设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从动齿轮的直径,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后蹼同轴设置,所述后蹼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内部后方两侧均设有后立柱,两所述后立柱分别支撑于所述底板的两侧,两所述后立柱分别与两所述后蹼的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后蹼的转轴为所述后蹼的转动中心,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后蹼的转轴设于同一轴向上。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尾巴与所述基座之间为活动连接,以供所述尾巴进行摆动。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在进行应用时,仿生龟装置会放置于海中,由于所述龟壳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电机构发电,所述前蹼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发电机构发电,所述后蹼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发电机构发电,所以此方案通过三个不同的维度利用波浪能进行发电,从而确保在各种应用场景下也能进行能源获取,即切实解决了现有仿生机器人供能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图1的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4的A部份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图4的B部份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图1的后蹼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如下:
[0024]10、基座;11、前立柱;12、后立柱;
[0025]21、龟头;22、尾巴;23、龟壳;24、前蹼;25、后蹼;251、转轴;
[0026]31、第一发电机构;311、第一直线电机定子;312、第一直线电机动子;
[0027]32、第二发电机构;321、第二直线电机定子;322、第二直线电机动子;
[0028]33、第三发电机构;331、发电电机;332、从动齿轮;333、主动齿轮;
[0029]40、顶板;41、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
[0030]50、底板;51、安装孔;
[0031]60、活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波浪能发电的仿生龟装置,其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基座10、龟头21、尾巴22、龟壳23、前蹼24、后蹼25、第一发电机构31、第二发电机构32和第三发电机构33;龟头21与基座10的前方连接;尾巴22与基座10的后方连接;龟壳23与基座10的顶部活动连接,以供龟壳23移向和移离基座10;两前蹼24分别与基座10前方的两侧活动连接;两后蹼25分别与基座10后方的两侧活动连接;第一发电机构31与龟壳23联动,龟壳23的活动用于驱动第一发电机构31发电;第二发电机构32与前蹼24联动,前蹼24的活动用于驱动第二发电机构32发电;第三发电机构33与后蹼25联动,后蹼25的活动用于驱动第三发电机构33发电。
[00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波浪能发电的仿生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龟头、尾巴、龟壳、前蹼、后蹼、第一发电机构、第二发电机构和第三发电机构;所述龟头与所述基座的前方连接;所述尾巴与所述基座的后方连接;所述龟壳与基座的顶部活动连接,以供所述龟壳移向和移离所述基座;两所述前蹼分别与所述基座前方的两侧活动连接;两所述后蹼分别与所述基座后方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构与所述龟壳联动,所述龟壳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发电机构发电;所述第二发电机构与所述前蹼联动,所述前蹼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发电机构发电;所述第三发电机构与所述后蹼联动,所述后蹼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发电机构发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电机构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定子和第一直线电机动子,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固定于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与所述龟壳连接,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呈竖向设置,所述龟壳的活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与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产生相对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与所述龟壳围纳的空间内设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在邻近所述龟头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杆,所述顶板在邻近所述尾巴的一侧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所述顶板、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与所述龟壳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基座连接,且所述底板与所述基座的内表面分离形成活动空间,所述底板上设有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动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国武世轩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