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及采用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1737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采用单色LED的背光源,包含位于液晶面板侧面的单色光源模块,还包含位于液晶面板下方并能导光的混色出光板,混色出光板包含与单色光源模块相邻的入光面,位于液晶面板下方的出光面,水平方向与入光面相对且垂直方向与出光面相对的反射斜面。单色光源模块发出的红光、蓝光、绿光通过混色出光板的入光面进入混色出光板,红光、蓝光、绿光在混色出光板内向前传播的同时充分混色,成为白光。光线到达反射斜面后被反射,白光就从出光面射出,射向液晶面板。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单色光源模块射出的光线能经反射斜面调整角度,从入光面进入混色出光板的光线的方向与从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的接近垂直,从而能大大减小背光源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器,以及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
技术介绍
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耗电少、辐射低等优点,液晶显示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笔记本电脑、电脑显示器、电视、车载电器、个人商务助理(PDA)等个人消费品中。由于液晶显示器所使用的液晶材料不能自发光,所以彩色液晶显示器都包含提供白光的背光源。现有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一部分采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一部分采用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还有一部分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由于LED寿命长,能在寿命范围内实现稳定的亮度和色彩表现,并且能使液晶显示器很好地呈现运动画面,所以LED被广泛地应用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上。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的背光源可大致分为三类采用白光LED的背光源,采用多芯片封装LED的背光源和采用单色LED的背光源。对于采用白光LED的背光源,它的白光LED是由蓝色LED发光,部分能量激发黄色荧光粉,蓝光和黄光混合成为白光。白光LED对红色的表现力不够。对于采用多芯片封装LED的背光源,它的多芯片封装LED里面需封装三颗芯片,所以需要复杂的驱动电路。而且为了更好地散热,芯片的尺寸受到限制,从而多芯片封装LED亮度比较低。对于采用单色LED的背光源,由于LED只封装一颗芯片,芯片尺寸可以放大,故RGB单色LED的亮度比多芯片封装LED高很多。而且采用单色LED能实现更艳丽的色彩。所以采用单色LED的背光源被广泛地应用在液晶显示器上。如图1所示,现有采用单色LED的背光源包含金属基印刷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103,PCB上的单色光源模块102,反射箱101。上述单色光源模块102包含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发出的红光、蓝光、绿光在反射箱101内混光再经第二扩散片104、增光片105、第一扩散片106射向液晶面板107。单色光源模块102与第二扩散片104之间的空间就是混光区域。这种背光源的不足之处在于单色光源模块102与第二扩散片104之间的厚度太大,从而使液晶显示器太厚,不能满足用户希望液晶显示器变薄的要求。另外,红光、蓝光、绿光实质上是在空气中进行混光,同时反射箱壁还会吸收一些光线,光线利用率很低。对于其他单色光源(非LED光源)的混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采用单色光源混光的背光源太厚的不足,提供一种较薄的采用单色光源混光的背光源并同时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同时提供一种采用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包含单色光源模块,还包含位于液晶面板下方并能导光的混色出光板,混色出光板包含与单色光源模块相邻的入光面、位于液晶面板下方的出光面以及将入光面入射的光反射到出光面的反射斜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液晶面板的侧面下方。所述混色出光板除了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其他表面都贴附具有反射功能的反射片。所述临近液晶面板一侧的反射片具有双面反射功能。所述单色光源模块包含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混色出光板的厚度等于或大于min{单色LED的长度;单色LED的宽度}。所述混色出光板的混光区域的长度不小于max{X红光LED,X蓝光LED,X绿光LED},其中X=d2tan[arcsin(sin(α2)n)],]]>其中d表示相邻的同一颜色的单色LED之间的距离,α表示该单色LED的发射角,n表示混色出光板的折射率。一种液晶显示器,包含液晶面板、单色光源模块,还包含位于液晶面板下方并能导光的混色出光板,混色出光板包含与单色光源模块相邻的入光面、位于液晶面板下方的出光面以及将入光面入射的光反射到出光面的反射斜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液晶面板的侧面下方。所述混色出光板除了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其他表面都贴附具有反射功能的反射片。所述临近液晶面板一侧的反射片具有双面反射功能。所述单色光源模块包含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混色出光板的厚度等于或大于min{单色LED的长度;单色LED的宽度}。所述混色出光板的混光区域的长度不小于max{X红光LED,X蓝光LED,X绿光LED},其中X=d2tan[arcsin(sin(α2)n)],]]>其中d表示相邻的同一颜色的单色LED之间的距离,α表示该单色LED的发射角,n表示混色出光板的折射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单色光源模块位于液晶面板侧面,混色出光板位于液晶面板下方,单色光源模块发出的红光、蓝光、绿光通过混色出光板的入光面进入混色出光板,红光、蓝光、绿光在混色出光板内向前传播的同时充分混色,成为白光。光线到达反射斜面后被反射,白光就从出光面射出,射向液晶面板。由于本专利技术单色光源模块射出的光线能经反射斜面调整角度,从入光面进入混色出光板的光线的方向与从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的接近垂直,从而能大大减小背光源的厚度。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单色光源模块发出的红光、蓝光、绿光是在导光性能优异(折射率为1.5)的混色出光板内混光,而不是在空气(折射率为1)中混光,能提高光线利用率。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混色出光板除了入光面和出光面,混色出光板的其他区域都贴附具有反射功能的反射片具有双面反射功能,能使混色出光板中的光线不溢出,充分利用光线,提高光线利用率。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反射板与液晶面板相邻的反射面具有双面反射功能,其中与混色出光板接触的一面能使混色出光板中的光线不溢出,另一面能将第二扩散片反射回来的光线再反射出去。从而避免光线的浪费,充分利用光线,提高光线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采用单色LED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采用单色LED的背光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采用单色LED的背光源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混色出光板计算混色区域长度的示意图。(请专利技术人重新提供)图4是本专利技术混光效果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应用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a、7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应用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种应用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种应用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3.金属基印刷线路板,102.单色光源模块,101.反射箱,104.第二扩散片,105.增光片,106.第一扩散片,107.液晶面板,200.混色出光板,2001.入光面,2002.出光面,2003.反射斜面,208.反射片,M.混色区域,R.反射区域,100.背光源。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a、图2b所示,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包含位于液晶面板下方并能导光的混色出光板200,混色出光板200包含与单色光源模块102相邻的入光面2001,位于液晶面板下方的出光面2002以及将入光面2001入射的光反射到出光面的反射斜面2003。所述单色光源模块102位于液晶面板侧面下方。上述单色光源模块102包含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上述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可位于金属基PCB板上。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的排列组合方式,可根据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的波长和亮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包含单色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位于液晶面板下方并能导光的混色出光板,混色出光板包含与单色光源模块相邻的入光面、位于液晶面板下方的出光面以及将入光面入射的光反射到出光面的反射斜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液晶面 板的侧面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包含单色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位于液晶面板下方并能导光的混色出光板,混色出光板包含与单色光源模块相邻的入光面、位于液晶面板下方的出光面以及将入光面入射的光反射到出光面的反射斜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液晶面板的侧面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色出光板除了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其他表面都贴附具有反射功能的反射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临近液晶面板一侧的反射片具有双面反射功能。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色光源模块包含红光LED、蓝光LED、绿光LED中的至少两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色出光板的厚度等于或大于min{单色LED的长度;单色LED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色出光板的混光区域的长度不小于max{X红光LED,X蓝光LED,X绿光LED},其中X=d2tan[arcsin(sin(α2)n)],]]>其中d表示相邻的同一颜色的单色LED之间的距离,α表示该单色LED的发射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跃群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