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公路领域及建筑领域,即防渗水路面或地面。适用于隧道或地下室。是在整平后的风化岩基层地面上依次设置有水泥稳定碎石层、管网层、管网层保护膜、混凝土层、防水层和路面层,管网层中管路出口与路边的排水沟相通连接;所述的管网层是指沿路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横管体,横管体之间有沿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并连接相通的连接纵管体,横管体两端都与路边的排水沟相通连接,纵管体、横管体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采用预埋管网层,收集渗水、排水畅快,有利于地下水顺利排走,提高了路面使用寿命,减少路面维护费用。保障了路面质量,避免了路面渗水路滑、冬季结冰,提高了车辆行驶安全性。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使用效果好。使用效果好。使用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渗水路面或地面
[0001]本技术涉及公路领域及建筑领域,即防渗水路面或地面。适用于隧道或地下室。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公路路面因地下渗水,容易在路面形成潮湿,引起过往车辆打滑,产生安全隐患。公路路面因地下渗水,还会引起路面变形、开裂;北方路面渗水,冬季还会结冰;最终影响路面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现在一楼住宅通常送同等面积地下室,地下室渗水严重影响了使用,现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的防渗水路面或地面。
[0004]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技术第一方案是:防渗水路面,其特征在于在路面下设置有管网层,管网层中的管路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管网层中管路出口与路边的排水沟相通连接;所述的管网层是指沿路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横管体,横管体之间有沿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并连接相通的连接纵管体,横管体两端都与路边的排水沟相通连接,纵管体、横管体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
[0005]上述方案中,还包括:
[0006]管网层上铺有防止堵住渗水孔的保护层。
[0007]在整平后的风化岩基层地面上依次设置有水泥稳定碎石层、管网层、管网层保护膜、混凝土层、防水层和路面层,管网层中管路出口与路边的排水沟相通连接;所述的管网层是指沿路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横管体,横管体之间有沿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并连接相通的连接纵管体,横管体两端都与路边的排水沟相通连接,纵管体、横管体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
[0008]纵管体、横管体围成的网格空间内充满豆石填平,形成豆石层。
[0009]所述的防水层为自粘式防水卷材;或管网层保护膜是指塑料薄膜、高分子膜或纤维布;或横管体中部高两侧低。
[0010]本技术第二方案是,防渗水地面,其特征在于在地面下设置有管网层,管网层中管路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管网层上铺有防止堵住渗水孔的保护层,管网层中管路出口与地面边的总排水管或排水沟相通连接;所述的管网层是指沿地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横管体,横管体之间有沿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并连接相通的连接纵管体,横管体两端都与地面边的总排水管或排水沟相通连接,纵管体、横管体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
[0011]上述方案中,还包括:
[0012]在整平后的地面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土垫层、防水层、混凝土层保护层、管网层、管网层保护膜、抗渗混凝土层和地面层。
[0013]纵管体、横管体围成的网格空间内充满豆石填平,形成豆石层。
[0014]所述的防水层为自粘式防水卷材;或横管体中部高两侧低。
[0015]管网层保护膜是指塑料薄膜、高分子膜或纤维布。
[0016]本技术的优点是:1、采用预埋管网层,收集渗水、排水畅快,有利于地下水顺利排走,提高了路面使用寿命,减少路面维护费用。2、保障了路面质量,避免了路面渗水路滑、冬季结冰,提高了车辆行驶安全性。3、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使用效果好。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第一方案结构简图。
[0019]图2是管网层局部结构简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第二方案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见图1、2、3,零部件名称如下:风化岩基层1,水泥稳定碎石层2,管网层3,混凝土层4,防水层5,路面层6,管路出口7,排水沟8,横管体9,纵管体10,豆石层11,渗水孔12,总排水管13,道路中心线14,路面15,路肩16,地面层17,地面18,地面中心线19,墙体20,管网层保护膜21,混凝土垫层22,混凝土层保护层23,抗渗混凝土层24。
[0022]参见图1、2,图1是道路横截面一半图,与中心对称。防渗水路面尤其适用于隧道路面,不限于此。防渗水路面,在整平后的风化岩基层1地面上依次设置有水泥稳定碎石层2(水泥与碎石按比例混合,用于衬托管网层3)、管网层3(用于收集渗水、排水)、管网层保护膜21(如塑料薄膜保护层,防止堵住渗水孔12。或高分子膜、纤维布,不限于此,只要能防止上层水泥砂浆堵住渗水孔12即可)、混凝土层4(对管网层3起到保护作用,利于防水层5铺设)、防水层5(采用自粘式防水卷材,与混凝土层4结合紧密且有自愈能力)和路面层6(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管网层3中管路出口7与路边的排水沟8相通连接(直排或汇集到暗设管路中再排)。所述的管网层3是指沿路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横管体9,横管体9之间有沿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并连接相通的连接纵管体10,横管体9两端都与路边的排水沟8相通连接,纵管体10、横管体9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12。纵管体10、横管体9采用不锈钢管或工程塑料管(如PE管),直径1.2-2寸,间距在300mm,渗水孔12直径在5-10mm。
[0023]纵管体10、横管体9围成的网格空间内充满豆石填平(鹅卵石),与管网一平,形成豆石层11,保证渗水顺利进入管网,便于渗水,又能对管网起到保护作用。
[0024]所述的防水层5为。
[0025]横管体9中部高,两侧低(如向两侧倾斜2%),利于向两侧排水。
[0026]参见图3,防渗水地面适用于一楼住宅或别墅地下室。防渗水地面,在整平后的地面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土垫层22(如C20-C30)、防水层5(自粘式防水卷材)、混凝土层保护层23(如C20-C30)、管网层3、管网层保护膜21(塑料薄膜、高分子膜或纤维布,不限于此,只要能防止上层水泥砂浆堵住渗水孔12即可)、抗渗混凝土层24(C30-C40,可以含有钢筋)和地面层17(常规水泥地面)。管网层3中管路出口7与地面边的总排水管13相通连接(也可以设排水沟),然后排出或泵出。所述的管网层3是指沿地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横管体9,横管
体9之间有沿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并连接相通的连接纵管体10,横管体9两端都与地面边的总排水管13相通连接,然后集中排出。纵管体10、横管体9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12。
[0027]纵管体10、横管体9围成的网格空间内充满豆石填平,形成豆石层11。所述的防水层5为自粘式防水卷材。横管体9中部高两侧低。
[0028]上面描述,只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各种举例说明不对本技术的实质内容构成限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渗水路面,其特征在于在路面下设置有管网层(3),管网层(3)中的管路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12),管网层(3)中管路出口(7)与路边的排水沟(8)相通连接;所述的管网层(3)是指沿路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横管体(9),横管体(9)之间有沿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并连接相通的连接纵管体(10),横管体(9)两端都与路边的排水沟(8)相通连接,纵管体(10)、横管体(9)两侧壁上开有若干个渗水孔(12)。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水路面,其特征在于管网层(3)上铺有防止堵住渗水孔(12)的保护层。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渗水路面,其特征在于在整平后的风化岩基层(1)地面上依次设置有水泥稳定碎石层(2)、管网层(3)、管网层保护膜(21)、混凝土层(4)、防水层(5)和路面层(6)。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渗水路面,其特征在于纵管体(10)、横管体(9)围成的网格空间内充满豆石填平,形成豆石层(11)。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渗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水层(5)为自粘式防水卷材;或管网层保护膜(21)是指塑料薄膜、高分子膜或纤维布;或横管体(9)中部高两侧低。6.防渗水地面,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连才,
申请(专利权)人:于连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