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通过两个相对面发射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包括-透明或半透明衬底;-有机场致发光层,其能够发光且沉积在所述衬底上,该层插入在下电极与上电极之间,每个电极均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因此,这就是所谓的顶部发射(top-emitting)和底部发射(bottom-emitting)二极管。这种二极管可以具有上电极是阴极的常规结构或上电极是阳极的反向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这种二极管的阵列,特别是照明板或诸如视频图像显示器之类的显示器中包含的阵列。
技术介绍
文献US 6 762 436描述了上述类型的二极管和显示器。文献EP 1 076 368、EP 1 439 589和EP 1 443 572描述了仅通过一面发光的二极管,其中介电层与下透明电极或上透明电极接合(见EP1 439 589中的图4d)。该介电层(附图标记22,由ZnS20% SiO2材料制成)具有减少对发射通过该介电层所接合到的透明或半透明电极的光的吸收的功能。根据所述文献,如下所述地,在折射率(index)和厚度方面,使该减少吸收的介电层适合与其接合的电极的金属层,以提高对发射光的提取。文献EP 1 076 368指出(具体见§17)在相对较厚(20nm)的金属层上添加介电层可以使电极的透射率加倍(从30%增加到60%)。文献EP 1 439 589中的示例和数据表同样表明了这一点 -针对底部发光二极管的示例2和表2银透明阳极;具有几乎相同的银厚度(17.5nm和18.5nm),添加减少吸收的介电(ITO)层使二极管的亮度增加了6.5%;以及-针对顶部发光二极管的示例4和表4银透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能够通过两个相对面发光,并包括:-透明或半透明衬底(7);-有机场致发光层(4),能够发光并沉积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层插入在下电极与上电极之间,每个电极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及-下介电层(6),插入 在所述衬底(7)与所述下电极之间,并与所述下电极的下导电层(5)接触;以及上介电层(2),覆盖所述上电极,并与所述上电极的上导电层(3)接触;所述二极管的特征在于:-适配所述上介电层(2)的材料和厚度d↓[2]以及所述上导电 层(3)的材料和厚度d↓[3],以使在所述层的堆叠(3,2)上估计的所述发射光的反射率近似为最大值;以及-适配所述下介电层(6)的材料和厚度d↓[6]以及所述下导电层(5)的材料和厚度d↓[5],以使在所述层的堆叠(6,5)上估计的 所述发射光的反射率近似为最大值。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FR 2004-12-21 0453130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能够通过两个相对面发光,并包括-透明或半透明衬底(7);-有机场致发光层(4),能够发光并沉积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层插入在下电极与上电极之间,每个电极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及-下介电层(6),插入在所述衬底(7)与所述下电极之间,并与所述下电极的下导电层(5)接触;以及上介电层(2),覆盖所述上电极,并与所述上电极的上导电层(3)接触;所述二极管的特征在于-适配所述上介电层(2)的材料和厚度d2以及所述上导电层(3)的材料和厚度d3,以使在所述层的堆叠(3,2)上估计的所述发射光的反射率近似为最大值;以及-适配所述下介电层(6)的材料和厚度d6以及所述下导电层(5)的材料和厚度d5,以使在所述层的堆叠(6,5)上估计的所述发射光的反射率近似为最大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下导电层(6)发射的所述光的固有透射率等于或大于8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上导电层(3)发射的所述光的固有透射率等于或大于85%。4.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下介电层(6)的材料和上介电层(2)的材料均具有大于1.6的折射率。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下介电层(6)和上介电层(2)均具有等于或大于85%的发射光固有透射率。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层(3)的材料与所述下导电层(5)的材料相同。7.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介电层(2)的材料与所述下介电层(6)的材料相同。8.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里斯托夫费里,埃里克马塞琳迪邦,
申请(专利权)人: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