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8134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16
本申请涉及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及施工方法。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包括汇水沉淀区、收水沉淀区及脱氮除磷区;汇水沉淀区包括汇水沟,汇水沟沿道路的延伸方向与道路相邻设置,且汇水沟的沟口高度低于相邻的道路的高度,汇水沟用于种植植物;收水沉淀区包括集水沟及过滤层;脱氮除磷区包括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第一渗滤池水平设置,且位于集水沟靠近岸坡的一侧,并与集水沟连通;第二渗滤池设置于岸坡,且与第一渗滤池连通;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内均容置有过滤填料。该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占地面积小,且能够增加雨水径流停留于治理系统中的时间,从而提高面源污染的治理效果。理效果。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及施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面源污染治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治理,面源污染对于水环境的危害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面源污染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环境问题研究的活跃领域。由于面源污染最终排入河道水体,因此,在面源污染进入河道水体之前减少其污染物含量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0003]由于城市河道岸坡多以硬质护岸以及短斜坡式为主,从而存在用地有限以及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及施工方法,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具体是这样的:
[0006]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包括汇水沉淀区、收水沉淀区及脱氮除磷区;
[0007]汇水沉淀区包括汇水沟,汇水沟沿道路的延伸方向与道路相邻设置,且汇水沟的沟口高度低于相邻的道路的高度,汇水沟用于种植植物;
[0008]收水沉淀区包括集水沟及过滤层;集水沟沿道路的延伸方向与汇水沟相邻设置并位于集水沟靠近岸坡的一侧;集水沟的沟口高度低于或等于汇水沟的沟口高度,过滤层位于集水沟的沟口处;
[0009]脱氮除磷区包括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第一渗滤池水平设置,且位于集水沟靠近岸坡的一侧,并与集水沟连通;第二渗滤池设置于岸坡,且与第一渗滤池连通;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内均容置有过滤填料。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过滤填料包括细沙、粗沙、砾石、碎瓦片及碎砖渣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过滤填料还包括草炭、蛭石及褐铁矿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过滤层包括过滤底层以及砾石层;过滤底层设置于集水沟的沟口处,砾石层铺设于过滤底层。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汇水沟靠近道路的一侧的高度大于汇水沟靠近集水沟一侧的高度;
[0014]过滤层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汇水沟靠近集水沟一侧的高度。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脱氮除磷区还包括多个布水管及多个导水管组;每个布水管均将第一渗滤池与集水沟连通;每个导水管组均将第一渗滤池与第二渗滤池连通;
[0016]多个布水管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0017]多个导水管组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每个导水管组均包括多个导水管,同
一导水管组的多个导水管沿岸坡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脱氮除磷区还包括多个导流隔板及多个支护基桩;
[0019]多个导流隔板将第二渗滤池分隔为多个渗滤区,且多个渗滤区由岸坡的坡顶至坡脚的方向导通;
[0020]多个支护基桩均插入岸坡,且每个支护基桩均与至少一个导流隔板连接。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多个导流隔板均沿岸坡的延伸方向设置,并由岸坡的坡顶至坡脚的方向依次间隔;
[0022]沿导流隔板的延伸方向,每个导流隔板均具备第一端及第二端;任意两个相邻的导流隔板中的一个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开设有导流孔,另一个的第二端或第一端开设有导流孔。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脱氮除磷区还包括多个导流隔板及多个支护基桩;
[0024]多个导流隔板均设置于第二渗滤池,且多个导流隔板呈网格状设置,以将第二渗滤池分隔为多个渗滤区;每个导流隔板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任意两个相邻的渗滤区均相互导通;
[0025]多个支护基桩均插入岸坡,且每个支护基桩均与至少一个导流隔板连接。
[0026]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施工方法,用于建造上述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包括:
[0027]沿道路的延伸方向,在道路靠近岸坡的一侧依次开设汇水沟、集水沟及第一渗滤池;在岸坡开设第二渗滤池;
[0028]在汇水沟中种植植物;在集水沟的沟口处搭设透水的过滤底层,并在过滤底层上铺设砾石;
[0029]安装多个将集水沟与第一渗滤池连通的布水管;
[0030]在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之间安装多个将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连通的导水管,并在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之间的岸坡的坡顶处回填土;
[0031]在第二渗滤池中安装多个导流隔板多个支护基桩,以将第二渗滤池分隔为多个渗滤区;每个导流隔板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以使得多个渗滤区且由岸坡的坡顶至坡脚的方向导通。
[003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3]该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包括汇水沉淀区、收水沉淀区及脱氮除磷区;
[0034]汇水沉淀区包括汇水沟,汇水沟沿道路的延伸方向与道路相邻设置,且汇水沟的沟口高度低于相邻的道路的高度,汇水沟用于种植植物;
[0035]收水沉淀区包括集水沟及过滤层;集水沟沿道路的延伸方向与汇水沟相邻设置并位于集水沟靠近岸坡的一侧;集水沟的沟口高度低于或等于汇水沟的沟口高度,过滤层位于集水沟的沟口处;
[0036]脱氮除磷区包括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第一渗滤池水平设置,且位于集水沟靠近岸坡的一侧,并与集水沟连通;第二渗滤池设置于岸坡,且与第一渗滤池连通;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内均容置有过滤填料。
[0037]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雨水径流能够在该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依次流经汇水沉淀区、收水沉淀区及脱氮除磷区,并且能够增加雨水径流在收水沉淀区及脱氮
除磷区中的停留时间,从而能够增加径流流经填料的时间,进而能够增加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9]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收水沉淀区及脱氮除磷区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标:100

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110

汇水沉淀区;120

收水沉淀区;130

脱氮除磷区;111

汇水沟;10

道路;121

集水沟;122

过滤层;131

第一渗滤池;132

第二渗滤池;123

过滤底层;124

砾石层;133

布水管;134

导水管组;135

导流隔板;136

支护基桩;137

渗滤区。
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包括汇水沉淀区、收水沉淀区及脱氮除磷区;所述汇水沉淀区包括汇水沟,所述汇水沟沿道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道路相邻设置,且所述汇水沟的沟口高度低于相邻的所述道路的高度,所述汇水沟用于种植植物;所述收水沉淀区包括集水沟及过滤层;所述集水沟沿所述道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汇水沟相邻设置并位于所述集水沟靠近岸坡的一侧;所述集水沟的沟口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汇水沟的沟口高度,所述过滤层位于所述集水沟的沟口处;所述脱氮除磷区包括第一渗滤池及第二渗滤池;所述第一渗滤池水平设置,且位于所述集水沟靠近岸坡的一侧,并与所述集水沟连通;所述第二渗滤池设置于所述岸坡,且与所述第一渗滤池连通;所述第一渗滤池及所述第二渗滤池内均容置有过滤填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填料包括细沙、粗沙、砾石、碎瓦片及碎砖渣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填料还包括草炭、蛭石及褐铁矿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包括过滤底层以及砾石层;所述过滤底层设置于所述集水沟的沟口处,所述砾石层铺设于所述过滤底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水沟靠近所述道路的一侧的高度大于所述汇水沟靠近所述集水沟一侧的高度;所述过滤层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汇水沟靠近所述集水沟一侧的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氮除磷区还包括多个布水管及多个导水管组;每个所述布水管均将所述第一渗滤池与所述集水沟连通;每个所述导水管组均将所述第一渗滤池与所述第二渗滤池连通;多个所述布水管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水管组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导水管组均包括多个导水管,同一所述导水管组的多个所述导水管沿所述岸坡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岸坡面源污染治理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月群任义陈鑫王庆凯覃贵赟梁丹
申请(专利权)人: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