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0694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苦楝皮单独作为活性成分在制备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苦楝皮作为活性成分与其他药物联合在制备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以及一种药物组合物。苦楝皮水提取物对于幽门螺旋柑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将苦楝皮水提取物与其他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联用,能够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杆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发现了H.pylori,并阐明了H.pylori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中的作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H.pylori确定为Ⅰ类(即肯定的)致癌原。H.pylori的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使得胃

十二指肠疾病,尤其是消化性溃疡病不再是一种病程漫长、久治不愈且频频复发的疾病,而成为仅用短程抗生素和抑酸制剂治疗即可治愈的疾病。H.pylori的根除治疗以及由于观念改变引起的H.pylori感染率下降也使得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发病率显著降低,从而造福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胃

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是胃肠病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Marshall和Warren也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0003]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在世界范围感染率高达5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约为80%,在发达国家约为40%,我国感染率为30%~60%,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29岁感染率为41.98%,70岁以上高达78.9%。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感染,可引起全身免疫反应和慢性炎症反应,诱导大量的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急性反应物释放,导致原位及远处损伤,从而引起胃肠道外疾病的发生,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冠心病、慢性荨麻疹等都有相关证据显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关联。
[0004]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有三联疗法及四联疗法,即以质子泵抑制剂(PPI)加上两种抗生素或再加铋剂。PPI和铋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H.pylori的原发耐药和避免继发耐药的产生,因此PPI合并铋剂的四联疗法作为二线或补救方法。目前主要的抗生素主要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喹诺酮类药物等。但联合使用的抗生素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耐药率也越高。但随着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重,根除难度增加,最初根除率大于90%,近期公布的报道根除率甚至低至60~70%。导致H.pylori根除失败的原因很多,包括菌株本身的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不同临床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为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治疗方案不规范及根除适应症掌握不良等因素,导致幽门螺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根除率也随之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及药物组合物,其提高
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和有效率,降低耐药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发现,苦楝皮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有着显著的抑制效果。从而,基于上述发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苦楝皮单独作为活性成分在制备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0008]苦楝皮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苦楝皮包括其提取物。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苦楝皮包括其水提取物。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水提取物采用β

环糊精进行包合。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苦楝皮作为活性成分与其他药物联合在制备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中,其他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铋剂。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中的一种。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或米诺环素中的一种。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或胶体果胶铋中的一种。
[0017]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
[0018]质子泵抑制剂:10

20重量份;
[0019]抗生素:300

500重量份;
[0020]铋剂:200

300重量份;和
[0021]苦楝皮水提取物包合物300

400重量份;其中,
[0022]苦楝皮水提取物采用β

环糊精进行包合,得到苦楝皮水提取物包合物;所述苦楝皮水提取物包合物中苦楝皮水提取物的质量分数为10%

30%;其中:
[0023]所述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中的一种;
[0024]所述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或米诺环素中的一种;
[0025]所述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或胶体果胶铋中的一种。
[002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苦楝皮的新应用。将苦楝皮应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当中,能够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能够避免因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而产生的耐药性问题。此外,苦楝皮属于天然药物,相比于抗生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苦楝皮水提取物对于幽门螺旋柑橘具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将苦楝皮水提取物与其他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联用,能够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本专利技术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0028]实施例1苦楝皮水提物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制实验
[0029]1.1苦楝皮水提物的制备
[0030]取苦楝皮60g,加800mL ddH2O,浸泡30min,武火煮15min,文火煮20min,收集药液,离心取上清,用0.22μm滤膜过滤除菌,得到苦楝皮水提取物。
[0031]1.2脑心浸液体培养基的制备:称取3.7g脑心浸液肉汤培养基粉末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利用磁力搅拌器充分混匀后分装至100mL锥形瓶内,每瓶27mL,利用两层透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苦楝皮单独作为活性成分在制备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中,苦楝皮包括其提取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中,苦楝皮包括其水提取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水提取物采用β

环糊精进行包合。5.苦楝皮作为活性成分与其他药物联合在制备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中,其他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铋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中的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或米诺环素中的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或胶体果胶铋中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段生宝于海利王红梅陈晔洲丁少华田晶晶王玉珏刘杰王泽龙王晴晴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