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80676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河道和河道水体,所述河道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河道水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生态浮岛,所述生态浮岛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生态浮岛的底部设有作为微生物菌种载体的碳纤维草,所述河道水体内投放有供微生物菌种生长繁殖用的专用培养基。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通过在生态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在生态浮岛的底部设置碳纤维草作为微生物菌种的载体,并在水体内投放专用培养基,同时通过在河道的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可以激活底部土壤中固有的土族微生物,从而实现了水面植物、水中微生物和底泥内的土族微生物协同作用,形成立体处理效果,提高了处理效率。提高了处理效率。提高了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
,特别是涉及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工业的兴起,河涌两岸工厂、农业、生活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入导致河涌的水质恶化,甚至出现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因此提高河涌水质、恢复河涌的生态系统和社会功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0003]当前常规的河涌治理方法主要有:污水管网截污、机械清淤、投加絮凝剂、简单投放微生物菌剂,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地下管连接网错综复杂,无法避免由于管网的错接、漏接而出现的污水排进河涌现象;机械清淤工程量大,花费高,而且污泥的处置很困难,处置不当将会产生二次污染。化学絮凝剂的微毒性会影响河道生态系统;当前微生物菌剂大多直接投放,分散在水体,没有载体附着,容易随水流失,也很难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因此急需采用一种综合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改善基础环境、恢复水生植物、构建良性的循环的水生态系统,达到从根本上改善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实现水面植物、水中微生物和底泥内的土族微生物协同作用,形成立体处理效果,提高处理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河道和河道水体,所述河道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河道水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生态浮岛,所述生态浮岛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生态浮岛的底部设有作为微生物菌种载体的碳纤维草,所述河道水体内投放有供微生物菌种生长繁殖用的专用培养基。
[0007]优选地,所述生态浮岛由若干浮岛单元拼接而成,每个所述浮岛单元内设有若干用于种植水生植物的种植蓝,所述浮岛单元的底部设有用于悬挂所述碳纤维草的挂钩。
[0008]优选地,所述浮岛单元由连接板拼接,所述浮岛单元为多边形,其每条边的中点及两端均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板上对应所述连接孔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插接在所述连接孔内。
[0009]优选地,所述浮岛单元上设有卡座,所述种植蓝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座卡接。
[0010]优选地,所述微生物菌种的投放量为河道水体总水量的0.01%,且所述微生物菌种包括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迟缓芽孢杆菌、蛭弧菌、巨大芽孢杆菌、放线曲霉、嗜酸乳杆菌和生物酶制剂。
[0011]优选地,所述生物酶制剂包括甲烷单加氧酶、氨单加氧酶、卤素水解酶、烷基单加氧酶,且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迟缓芽孢杆菌、蛭弧菌、巨大芽孢杆菌、放线曲霉、嗜酸
乳杆菌、甲烷单加氧酶、氨单加氧酶、卤素水解酶、烷基单加氧酶的质量比例关系为1:1:3:1:3:1:1:2:2:2:3。
[0012]优选地,每年向所述河道水体内补充投加1

2次所述微生物菌种,且投加量为所述河道水体的总水量的0.005~0.007%。
[0013]优选地,专用培养基的投放量与微生物菌种的投放量的体积比为1:10

20。
[0014]优选地,专用培养基包括氯化铵、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钾、醋酸钠、氯化镁、氯化钠、葡萄糖和蒸馏水,且其质量比为:氯化铵: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钾:醋酸钠:氯化镁:氯化钠:葡萄糖:蒸馏水=14:21:30:33:8:40:180:19670。
[0015]优选地,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机和与所述曝气机相连通的多根曝气管,多根所述曝气管横跨所述河道并沿河道底部淤泥的上方均布,相邻的两根所述曝气管之间的间隔为8

12米。
[001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生态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人工植物浮床;通过在生态浮岛的底部设置碳纤维草作为微生物菌种的载体,并在水体内投放专用培养基,不仅使得微生物菌种具有巨大的附着表面积,不会随水流失,也保证了其快速生长繁殖;同时通过在河道的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可以激活底部土壤中固有的土族微生物,从而实现了水面植物、水中微生物和底泥内的土族微生物协同作用,形成立体处理效果,提高了处理效率。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

河道,2

河道水体,3

曝气管,4

生态浮岛,41

浮岛单元,42

连接板,43

种植蓝,5

水生植物,6

碳纤维草,7

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河道1和河道水体2,所述河道1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河道水体2上设有至少一个生态浮岛4,所述生态浮岛4上种植有水生植物5,所述生态浮岛4的底部设有作为微生物菌种载体的碳纤维草6,所述碳纤维草6采用生物亲和型改性碳纤维草,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均匀细密分布、吸附能力强和生物相容性高的特点,本专利技术所投加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会受其影响,快速吸附于所述碳纤维草上,形成生物膜,净化水质。同时,改性碳纤维草6还具有单位质量轻、高度稳定、机械强度大、环境友好等特点,可实现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的目标,经济效益显著。所述河道水体2内投放有供微生物菌种生长繁殖用的专用培养基。
[002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通过在生态浮岛4上种植水生植物5,形成人工植物浮床;通过在生态浮岛4的底部设置碳纤维草6作为微生物菌种的载体,并在水体内投放专用培养基,不仅使得微生物菌种具有巨大的附着表面积,不会随水流失,也保证了其快速生长繁殖;同时通过在河道1的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可以激活底部土壤中固有
的土族微生物,从而实现了水面植物、水中微生物和底泥内的土族微生物协同作用,形成立体处理效果,提高了处理效率。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使用。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浮岛4由若干浮岛单元41拼接而成,每个所述浮岛单元41内设有若干用于种植水生植物5的种植蓝43,具体地,所述浮岛单元41上设有卡座,所述种植蓝43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座卡接,方便所述种植,43与所述浮岛单元41连接。所述种植蓝43内填充基质用于固定水生植物5的根部,使其挺立不倒伏、不被风浪带走。优选地,所述基制选择轻质陶粒为基质,不仅可以起到固定水生植物5的作用,其本身也具有吸附微生物、抗藻的作用。
[0023]同时,水生植物5在满足作为海绵体调节城市水资源以及水质净化功能的前提下应融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河道和河道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河道水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生态浮岛,所述生态浮岛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生态浮岛的底部设有作为微生物菌种载体的碳纤维草,所述河道水体内投放有供微生物菌种生长繁殖用的专用培养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浮岛由若干浮岛单元拼接而成,每个所述浮岛单元内设有若干用于种植水生植物的种植蓝,所述浮岛单元的底部设有用于悬挂所述碳纤维草的挂钩。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岛单元由连接板拼接,所述浮岛单元为多边形,其每条边的中点及两端均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板上对应所述连接孔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插接在所述连接孔内。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岛单元上设有卡座,所述种植蓝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座卡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种的投放量为河道水体总水量的0.01%,且所述微生物菌种包括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迟缓芽孢杆菌、蛭弧菌、巨大芽孢杆菌、放线曲霉、嗜酸乳杆菌和生物酶制剂。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酶制剂包括甲烷单加氧酶、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涛蒋铭明陈佳志麦裕良林蓝李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