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8724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机壳,机壳上设有振动电机,机壳内设有布气管,布气管上布满气孔,布气管内设有隔板,布气管外围的机壳内设有具有圆环形腔体的烘干筒,烘干筒两端与机壳顶部及底部的连接处对应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及出料口内设有盖环,机壳顶部及底部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设于机壳顶部及底部的护筒,护筒内设有电机,护筒上设有导杆,导杆上滑动设有连接板,连接板与盖环之间设有连接杆连接,电机上设有与其传动连接的螺杆,螺杆与连接板螺纹配合,隔板将布气管内分割为多个布气腔,布气管上设有与布气腔连通的进风管,烘干筒两端分别与机壳连接。接。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食品烘干机是一种使水分从物料转移到气相干燥设备,食品要干燥,需要受热,水分才能汽化,并通过气流将水分带走,达到干燥的效果。目前,现有的烘干机的干燥方式有电加热、蒸汽加热、热风加热等方式。
[0003]目前,传统的食品烘干主要是采用烘干室烘干,通过支架把食品一层层摆放好进行烘干,需要人工上下料,不但人工劳动强度大,并且效率低。热风从底部或是从特定的进气口输送进烘干室对食品进行烘干,烘干过程中,下一层食品烘干出来的水蒸气会直接到达上一层食品,影响上一层食品烘干的效果,致使烘干食品的时间延长,且烘干严重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开发一种提高上料及下料效率,使物料烘干更均匀的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
[0005]本技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0006]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包括:
[0007]机壳;
[0008]振动电机,设于机壳上;
[0009]布气管,设于机壳内;
[0010]气孔,布满布气管上;
[0011]隔板,设于布气管内;
[0012]烘干筒,具有圆环形腔体并设于布气管外围的机壳内,烘干筒两端与机壳顶部及底部的连接处对应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0013]盖环,设于进料口及出料口内;
[0014]驱动机构,设于机壳顶部及底部;
[0015]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于机壳顶部及底部的护筒,所述护筒内设有电机,所述护筒上设有导杆,所述导杆上滑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盖环之间设有连接杆连接,所述电机上设有与其传动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与连接板螺纹配合,所述隔板将布气管内分割为多个布气腔,所述布气管上设有与布气腔连通的进风管,所述烘干筒两端分别与机壳连接。
[0016]可选的,所述进风管与热风机连通,所述进风管与热风机之间设有隔振软管。
[0017]可选的,所述机壳设于上底座上,所述上底座下部设有下底座,所述上底座与下底座之间设有多个弹簧。
[0018]可选的,所述机壳顶部设有物料斗,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物料斗内侧。
[0019]可选的,所述机壳为圆柱形,所述机壳内的顶部和底部皆为圆台形,机壳内的顶部中间及底部中间皆为较高端。
[0020]可选的,所述布气管及烘干筒皆与机壳同轴线设置。
[0021]可选的,所述布气管上的气孔呈矩阵均匀设置。
[0022]可选的,所述布气管内的多个隔板等间距设置,使得多个所述布气腔的体积相同。
[0023]可选的,所述烘干筒包括设于布气管外围的内筒,所述内筒外围设有外筒,所述内筒及外筒与布气管同轴线设置,所述内筒及外筒为网架结构。
[0024]可选的,所述烘干筒外围的机壳底部设有积水腔,所述机壳侧壁对应位置设有与积水腔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机壳顶部设有多个排风管,所述排风管设于机壳顶部的外侧。
[00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技术可自动对物料进行下料,干燥完成后的物料还可自动出料,通过振动防止物料堵塞,使热风由中心向圆周方向扩散,物料在中心的外圆周上被干燥,物料受热均匀,避免局部受热不均,提高烘干均匀性,并且布气腔及进风管的设置,避免了进风口与气孔之间的间距过大而导致远离进风口的气孔输出的热风温度低,进一步提高机壳内的烘干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
[0029]图2为进料盖环及第一驱动机构结构图;
[0030]图3为烘干筒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32]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
[00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34]如图1~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底座16和下底座17,上底座16和下底座17之间设有多个弹簧18,上底座16上设有机壳1,机壳1外壁上设有两个振动电机19,机壳1为圆柱形,机壳1内的顶部和底部皆为圆台形,并且
机壳1内的顶部中间及底部中间皆为较高端。
[0035]机壳1内设有布气管3,布气管3为筒体结构,布气管3与机壳1同轴线设置,布气管3顶部及底部分别与机壳1内的顶部和底部连接,使得布气管3两端封闭,布气管3上布满若干气孔,气孔贯穿布气管3,气孔在布气管3上呈矩阵布置。
[0036]布气管3内部至少设有一个隔板4,设于布气管3内部的隔板4等间距设置,隔板4将布气管3内部分隔为多个体积相同的布气腔5。
[0037]本实施例中布气管3内部设有两个隔板4,两个位于布气管3内部的隔板4将布气管3内部分隔为三个体积相同的布气腔5。
[0038]布气管3外围设有烘干筒2,烘干筒2包括设于布气管3外围的内筒21,内筒21为筒体结构,内筒21与机壳1及布气管3同轴设置,内筒21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机壳1内的顶部和底部连接。内筒21外围设有外筒22,外筒22同样为筒体结构,外筒22顶部和底部也分别与机壳1内的顶部和底部连接,外筒22与机壳1及布气管3同轴设置。外筒22与内筒21皆为网架结构,气流可穿过外筒22及内筒21,外筒22与内筒21构成烘干筒2,物料置于外筒22与内筒21之间的圆环形腔体内烘干。
[0039]烘干筒2顶端的机壳1处对应设有进料口,烘干筒2底端的机壳1处对应设有出料口,进料口及出料口内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圆环形的进料盖环8和出料盖环9。
[0040]进料口外侧的机壳1上设有多个排风管7,排风管7与烘干筒2外侧的机壳1内部连通。布气管3上设有数量与布气腔5相同的进风管6,多个进风管6分别与多个布气腔5连通,进风管6与布气管3的轴向垂直,进风管6与布气腔5的中部连通,进风管6由机壳1外部插入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振动电机,设于机壳上;布气管,设于机壳内;气孔,布满布气管上;隔板,设于布气管内;烘干筒,具有圆环形腔体并设于布气管外围的机壳内,烘干筒两端与机壳顶部及底部的连接处对应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盖环,设于进料口及出料口内;驱动机构,设于机壳顶部及底部;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于机壳顶部及底部的护筒,所述护筒内设有电机,所述护筒上设有导杆,所述导杆上滑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盖环之间设有连接杆连接,所述电机上设有与其传动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与连接板螺纹配合,所述隔板将布气管内分割为多个布气腔,所述布气管上设有与布气腔连通的进风管,所述烘干筒两端分别与机壳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与热风机连通,所述进风管与热风机之间设有隔振软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设于上底座上,所述上底座下部设有下底座,所述上底座与下底座之间设有多个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下料的干燥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万鹏张安全
申请(专利权)人:广元市青川县山客山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