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它属于碳化硅技术领域,安装于旋流器溢流管内,包括由碳化硅材料一体加工成型的锥管段、小直管段和大直管段,所述锥管段的中心线、小直管段中心线和大直管段中心线相互重合,所述锥管段的锥角设为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
[0001]
[0002]本技术涉及碳化硅
,具体涉及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
技术介绍
[0003]旋流器的基本原理是将具有一定密度差的液
‑
液、液
‑
固、液
‑
气等两相混合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分离。当待分离的两相混合液以一定压力从旋流器周边切向进入旋流器内后,会产生不同的离心力而两相分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采用在旋流器内增加衬套的方式提高旋流器的使用寿命,但是由于流体物料在外排过程中直接冲击溢流管一端,极易造成物料进入溢流管与衬套之间,影响衬套的安装效果,进而影响溢流管的使用寿命,同时当溢流管内外排物料流动速度较小时,极易造成溢流管的堵塞,当溢流管内外排物料流动速度较大时,极易造成物料的喷溅,影响外排物料的回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既可以利用锥管段实现外排物料的聚集,可促进溢流管内物料快速外排,又可以利用小直管段和大直管段之间内径的骤变,极大地降低排出物料的速度,可实现物料的平稳排放。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安装于旋流器溢流管内,包括由碳化硅材料一体加工成型的锥管段、小直管段和大直管段,所述小直管段一端与所述锥管段的小径端连通,所述小直管段另一端与所述大直管段连通,所述锥管段大径端外侧面设有与溢流管端面相配合的外密封机构,所述外密封机构一侧设有与溢流管内壁相配合的内密封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外密封机构设为固定安装在所述锥管体上的大环台,所述大环台与锥管段一体加工成型。
[0008]优选的,所述内密封机构包括若干条固定安装在所述锥管段外侧面的内环台,相邻所述内环台相互平行,所述内环台与与锥管段一体加工成型。
[0009]优选的,所述内环台设有两条。
[0010]优选的,所述小直管段一端伸入所述大直管段内,所述大直管段内的所述小直管段外壁与大直管段内壁之间形成凹槽。
[0011]优选的,所述锥管段的最小内径不小于所述小直管段内径,所述大直管段的内径不小于所述锥管段的最大内径。
[0012]优选的,所述锥管段的中心线、小直管段中心线和大直管段中心线相互重合。
[0013]优选的,所述凹槽深度设为1
‑
5mm。
[0014]优选的,所述锥管段内锥面与所述小直管段内表面之间设有圆弧面过渡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锥管段的锥角设为10
°‑
20
°
。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0017]1、本技术中利用锥管段实现外排物料的聚集,利用小直管段与大直管段之间
内径的骤变,可有效降低外排物料的速度,可有效避免外排物料因流速过大形成喷溅造成物料的浪费;
[0018]2、本技术中通过大环台与溢流管端面抵接,实现溢流管与衬套之间的外部密封,通过内环台与溢流管内壁抵接,实现溢流管与衬套之间的内部密封,通过平行设置的两内环台实现内环台与溢流管内壁之间的两次内部密封,采用多层密封的方式,可有效杜绝物料进入溢流管与衬套之间;
[0019]3、本技术中通过下直管段伸入大直管段内形成的凹槽,利用小直管段不断流动的物料推动凹槽内物料的循环流动,既可以避免在凹槽内形成沉淀,又可以通过循环流动的物料吸收小直管段与大直管段骤变处累积的应力,有利于维持小直管段与大直管段骤变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的半剖示意图。
[0021]图中:1
‑
锥管段、2
‑
小直管段、3
‑
大直管段、4
‑
大环台、5
‑
内环台、6
‑
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如图1所示的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安装于旋流器溢流管内,包括由碳化硅材料一体加工成型的锥管段1、小直管段2和大直管段3,所述锥管段1的中心线、小直管段2中心线和大直管段3中心线相互重合,所述锥管段1的锥角设为10
°‑
20
°
,所述小直管段2一端与所述锥管段1的小径端连通,外排的物料经所述锥管段1的大径端进入溢流管内,通过所述锥管段1的内锥面实现外排物料的聚集,提高物料外排的速度,避免物料在所述锥管段1内堵塞,所述小直管段2另一端与所述大直管段3连通,所述小直管段2和大直管段3之间的内径骤变,利用小直管段2和大直管段3之间内径的骤变,极大地降低排出物料的速度,可实现物料的平稳排放;
[0024]所述锥管段1大径端外侧面设有与溢流管端面相配合的大环台4,所述大环台4一侧的所述锥管段1外侧面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与溢流管内壁相配合的内环台5,通过大环台4与溢流管端面抵接,实现溢流管与衬套之间的第一次密封,通过内环台5与溢流管内壁抵接,实现溢流管与衬套之间的第二次密封,通过平行设置的两内环台5实现内环台5与溢流管内壁之间的两次密封,采用多层密封的方式,可有效杜绝物料进入溢流管与衬套之间,可有效提高溢流管与衬套之间的密封性。
[0025]所述锥管段1的最小内径不小于所述小直管段2内径,所述锥管段1内锥面与所述小直管段2内表面之间设有圆弧面过渡连接,可有效避免所述锥管段1与小直管段2连接处积聚应力,可提高所述锥管段1与小直管段2连接处的稳定性,所述大直管段3的内径不小于所述锥管段1的最大内径,有利于维持旋流器内通过溢流管外排的物料的内外流速的均衡,实现外排物料的稳定排放。
[0026]所述小直管段2一端伸入所述大直管段3内,所述大直管段3内的所述小直管段2外壁与大直管段3内壁之间形成凹槽6,通过下直管段伸入大直管段3内形成的凹槽6,利用小直管段2不断流动的物料推动凹槽6内物料的循环流动,既可以避免在凹槽6内形成沉淀,又
可以通过循环流动的物料吸收小直管段2与大直管段3骤变处累积的应力,有利于维持小直管段2与大直管段3骤变处的稳定性,所述凹槽6深度设为1
‑
5mm,避免所述凹槽6深度过大产生沉淀。
[0027]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安装于旋流器溢流管内,其特征是,包括由碳化硅材料一体加工成型的锥管段、小直管段和大直管段,所述小直管段一端与所述锥管段的小径端连通,所述小直管段另一端与所述大直管段连通,所述锥管段大径端外侧面设有与溢流管端面相配合的外密封机构,所述外密封机构一侧设有与溢流管内壁相配合的内密封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其特征是,所述外密封机构设为固定安装在锥管体上的大环台,所述大环台与锥管段一体加工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其特征是,所述内密封机构包括若干条固定安装在所述锥管段外侧面的内环台,相邻所述内环台相互平行,所述内环台与锥管段一体加工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其特征是,所述内环台设有两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趋缓耐磨损的衬套,其特征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新,李冰,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致达特种陶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