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7797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垃圾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垃圾桶一般不便于发现漏液,导致用户不能及时的进行清理,使得桶内脏污有异味的问题。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包括外桶,外桶的内侧设置有内桶,内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检测筒,检测筒内侧设置有检测杆,且检测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块,内桶的内腔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检测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杆,且两个挡杆与两个滑槽之间分别滑动连接,内桶的一侧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检测筒的一侧底部有进液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观察检测杆的上浮情况,来发现是否有漏液的产生,从而方便及时的对漏液进行处理,防止漏液长时间积留污染内桶产生异味。防止漏液长时间积留污染内桶产生异味。防止漏液长时间积留污染内桶产生异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


[0001]本技术涉及垃圾桶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

技术介绍

[0002]垃圾桶,又名废物箱或垃圾箱,是指装放垃圾的容器。垃圾桶是人们生活中“藏污纳垢”的容器,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折射。垃圾桶多数以金属或塑胶制,用时放入塑料袋,当垃圾一多便可扎起袋丢掉。垃圾桶在生活中使用频繁,垃圾桶虽然收集垃圾方便。
[0003]但是,垃圾袋本身比较薄,容易破损,如果袋内有液体,则会流入桶底,导致桶内脏污。而目前的垃圾桶一般不便于发现漏液,导致用户不能及时的进行清理,使得桶内脏污有异味,因此设计一个可以便于漏液的智能垃圾桶还有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垃圾桶一般不便于发现漏液,导致用户不能及时的进行清理,使得桶内脏污有异味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包括外桶,外桶的内侧设置有内桶,内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检测筒,检测筒内侧设置有检测杆,且检测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块,内桶的内腔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检测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杆,且两个挡杆与两个滑槽之间分别滑动连接,内桶的一侧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检测筒的一侧底部有进液口,且进液口与出液口之间相互连通。
[0007]优选的,两个挡杆的一端底部与两个滑槽的内侧底部之间均相贴合,浮块为圆台型结构,浮块的底部与检测筒的内腔底部之间距离为0.1CM,检测杆的顶部与检测筒的顶部之间位于同一水平面。
[0008]优选的,浮块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内侧放置有若干个活性炭,且放置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水布。
[0009]优选的,内桶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隔板,且隔板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流板,导流板与内桶之间倾斜设置,且导流板远离隔板的一侧与内桶的内腔靠近出液口一侧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外桶内侧设置有卡框,卡框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卡板,卡框的底部开设有配合内桶使用的主卡槽,卡板的底部开设有配合隔板使用的副卡槽,且副卡槽与主卡槽之间相互连通,卡框与卡板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1]优选的,外桶的内侧两侧均开设有凸型槽,且两个凸型槽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T型板,并且两个T型板相对应的一侧与内桶的两侧之间分别固定连接。
[0012]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检测杆通过挡杆挂在滑槽上,检测杆的初始状态和检测筒顶部平齐,在使用时可以将垃圾袋套入到内桶上,当垃圾袋产生漏液时,漏液通过出液口和进液口进入到检测筒
中,然后浮块受到漏液的浮力会向上滑动,带动检测杆向上移动超过检测筒的顶部水平面,进而便于发现漏液。相比较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发现漏液,导致用户不能及时的进行清理,使得桶内脏污有异味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观察检测杆的上浮情况,来发现是否有漏液的产生,从而方便及时的对漏液进行处理,防止漏液长时间积留污染内桶产生异味。
[0014]本技术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通过放置槽、活性炭和防水布之间配合,在漏液流出的时候,活性炭对异味进行吸附,减少异味的产生,净化空气,同时,防水布避免活性炭受潮影响吸附性能。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浮块的俯视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中卡框和卡板处的仰视示意图。
[0021]图中:1、外桶;2、内桶;3、凸型槽;4、隔板;5、导流板;6、卡框;7、出液口;8、进液口;9、浮块;10、检测杆;11、滑槽;12、挡杆;13、检测筒;14、副卡槽;15、主卡槽;16、卡板;17、T型板;18、放置槽;19、活性炭;20、防水布。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参照图1

4,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包括外桶1,外桶1的内侧设置有内桶2,内桶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检测筒13,检测筒13内侧设置有检测杆10,且检测杆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块9,内桶2的内腔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1,检测杆10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杆12,且两个挡杆12与两个滑槽11之间分别滑动连接,内桶2的一侧底部开设有出液口7,检测筒13的一侧底部有进液口8,且进液口8与出液口7之间相互连通,具体的,检测杆10通过挡杆12挂在滑槽11上,检测杆10的初始状态和检测筒13顶部平齐,在使用时可以将垃圾袋套入到内桶2上,当垃圾袋产生漏液时,漏液通过出液口7和进液口8进入到检测筒13中,然后浮块9受到漏液的浮力会向上滑动,带动检测杆10向上移动超过检测筒13的顶部水平面,进而便于发现漏液。本技术通过观察检测杆10的上浮情况,来发现是否有漏液的产生,从而方便及时的对漏液进行处理,防止漏液长时间积留污染内桶2产生异味。
[0024]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
[0025]检测杆10通过挡杆12挂在滑槽11上,检测杆10的初始状态和检测筒13顶部平齐,当垃圾袋产生漏液时,漏液通过出液口7和进液口8进入到检测筒13中,然后浮块9受到漏液的浮力会向上滑动,带动检测杆10向上移动超过检测筒13的顶部水平面,进而便于发现漏
液。
[0026]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可知:
[0027]本技术通过观察检测杆10的上浮情况,来发现是否有漏液的产生,从而方便及时的对漏液进行处理,防止漏液长时间积留污染内桶2产生异味,而且当漏液过多,挡杆12在滑槽11内滑动一段距离后会受到滑槽11的阻碍无法滑动,避免检测筒13内漏液过多溢出,而且外桶1还可以对内桶2进行防护,提高美观型,避免检测筒13裸露在外部。
[0028]进一步的,两个挡杆12的一端底部与两个滑槽11的内侧底部之间均相贴合,浮块9为圆台型结构,浮块9的底部与检测筒13的内腔底部之间距离为0.1CM,方便漏液通过浮力使得浮块9上升,检测杆10的顶部与检测筒13的顶部之间位于同一水平面,便于观察。
[0029]进一步的,浮块9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18,放置槽18的内侧放置有若干个活性炭19,且放置槽1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水布20,具体的,通过放置槽18、活性炭19和防水布20之间配合,在漏液流出的时候,活性炭19对异味进行吸附,减少异味的产生,净化空气,同时,防水布20避免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包括外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1)的内侧设置有内桶(2),所述内桶(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检测筒(13),所述检测筒(13)内侧设置有检测杆(10),且检测杆(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块(9),所述内桶(2)的内腔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1),所述检测杆(10)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杆(12),且两个挡杆(12)与两个滑槽(11)之间分别滑动连接,所述内桶(2)的一侧底部开设有出液口(7),所述检测筒(13)的一侧底部有进液口(8),且进液口(8)与出液口(7)之间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挡杆(12)的一端底部与两个滑槽(11)的内侧底部之间均相贴合,所述浮块(9)为圆台型结构,所述浮块(9)的底部与检测筒(13)的内腔底部之间距离为0.1CM,所述检测杆(10)的顶部与检测筒(13)的顶部之间位于同一水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发现漏液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块(9)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18),所述放置槽(18)的内侧放置有若干个活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涛骆永宋廷军戴星明于浪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恒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