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包括底框,所述底框的内腔中设有驱动机构,所述底框的顶端一侧设有与驱动机构配合使用的供料机构,所述底框的顶端另一侧设有与驱动机构和供料机构配合使用的冷压成型机构;在日常使用时,使用者可将电机,此时电机将带动两组驱动盘与驱动板转动,从而带动两组错位槽与驱动柱转动,进而配合对应的驱动槽与弧型槽带动两组转板做间歇性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做间歇性转动,在第二转杆转动期间将带动供料罐做间歇性转动,从而使落料孔与输料孔间歇性连通,进而实现自动化间歇性等量下料,有效提高了汽车内饰件的生产工艺。内饰件的生产工艺。内饰件的生产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内饰件生产加工
,具体为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内饰主要是指汽车内部改装所用到的汽车产品,涉及到汽车内部的方方面面,比如汽车方向盘套、汽车坐垫,汽车脚垫、汽车香水、汽车挂件、内部摆件、收纳箱等等都是汽车内饰产品。
[0003]当前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汽车内饰件所使用的冷压成型装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现有冷压成型装置在使用时,大多并未实现自动化间歇性等量下料,从而降低了汽车内饰件的生产工艺,且现有冷压成型装置大多为单一工位进行作业,在实际生产加工时,需将模具内冷压成型后的汽车内饰件取出才可进行后续的生产,从而降低了汽车内饰件的生产效率,实用性较低,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包括底框,所述底框的内腔中设有驱动机构,所述底框的顶端一侧设有与驱动机构配合使用的供料机构,所述底框的顶端另一侧设有与驱动机构和供料机构配合使用的冷压成型机构;
[0006]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底框的内腔底部,且电机输出端的末端与底框转动连接,所述电机输出端的外侧固定套接有两组驱动盘,且两组驱动盘呈交错分布,所述驱动盘上开设有错位槽,且驱动盘的底端设有与错位槽配合使用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一端固定套接在电机输出端的外侧,且驱动板的另一端设有驱动柱,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均转动插设在底框上,且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的底端均设有转板,所述转板上开设有阵列分布的驱动槽与弧型槽,所述驱动柱能够活动卡设在驱动槽内,且驱动盘的外壁能够与弧型槽的内壁相贴合。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供料机构包括L型杆,所述L型杆设置有三组,且L型杆的一端与底框固定连接,三组所述L型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卡座,所述卡座的内侧转动卡接有供料罐,所述第二转杆的一端贯穿底框并与供料罐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座的内侧底端活动卡设有阵列分布的滚珠,所述供料罐的底端与滚珠活动接触。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供料罐的内腔下端为倾斜式结构,且供料罐的底端贯穿开设有阵列分布的落料孔。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座的底端固定安装有输料管,所述输料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卡接盘,所述卡接盘转动卡接在供料罐的底端,且卡接盘转动套接在第二转杆的外侧,所述卡接盘上贯穿开设有与输料管相连通的输料孔,所述输料孔能够与落料孔相连通。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接盘的外侧固定套接有环形卡块,所述供料罐的底端开设有与环形卡块配合使用的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块转动卡接在环形卡槽内。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压成型机构包括异形连接板,所述异形连接板固定套设在第一转杆的一端外侧,且异形连接板的外侧一体成型有阵列分布的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能够位于输料管的底端。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压成型机构还包括L型板,所述L型板的一端与底框固定连接,且L型板上设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贯穿L型板并在其末端设有压板,所述压板能够滑动卡接在模具本体内。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在日常使用时,使用者可将电机,此时电机将带动两组驱动盘与驱动板转动,从而带动两组错位槽与驱动柱转动,进而配合对应的驱动槽与弧型槽带动两组转板做间歇性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做间歇性转动,在第二转杆转动期间将带动供料罐做间歇性转动,从而使落料孔与输料孔间歇性连通,进而实现自动化间歇性等量下料,有效提高了汽车内饰件的生产工艺。
[0016]2.第一转杆将通过异形连接板带动模具本体做间歇性转动,从而能够与供料机构之间形成相互配合,进而将输料孔导入输料管内的聚丙烯材料导入模具本体内,然后该组模具本体将移至压板正下方,之后通过液压缸带动压板下移,并对该组模具本体内的聚丙烯材料进行冷压成型,然后液压缸将带动压板上移,同时冷压成型后的模具本体将移走,且后续盛有未压合聚丙烯材料的模具本体将移至压板正下方,之后冷压成型机构将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后续压合作业,同时使用者可将冷压成型后的汽车内饰件取出,从而实现了多工位的同步作业,进而有效提高了汽车内饰件的生产效率,实用性较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中供料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图4中A处结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底框;2、驱动机构;21、电机;22、驱动盘;23、错位槽;24、驱动板;25、驱动柱;26、第一转杆;27、第二转杆;28、转板;29、驱动槽;210、弧型槽;3、供料机构;31、L型杆;32、卡座;33、供料罐;34、滚珠;35、落料孔;36、输料管;37、卡接盘;38、输料孔;39、环形卡块;310、环形卡槽;4、冷压成型机构;41、异形连接板;42、模具本体;43、L型板;44、液压缸;45、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包括底框1,底框1的内腔中设有驱动机构2,底框1的顶端一侧设有与驱动机构2配合使用的供料机构3,底框1的顶端另一侧设有与驱动机构2和供料机构3配合使用的冷压成型机构4;
[0025]驱动机构2包括电机21,本方案中:电机21优选Y80M1
‑
2型号,电动机的供电接口通过开关连接供电系统,电机21运行电路为常规电机21正反转控制程序,电路运行为现有常规电路,本方案中涉及的电路以及控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电机21固定安装在底框1的内腔底部,且电机21输出端的末端与底框1转动连接,电机21输出端的外侧固定套接有两组驱动盘22,且两组驱动盘22呈交错分布,驱动盘22上开设有错位槽23,且驱动盘22的底端设有与错位槽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包括底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1)的内腔中设有驱动机构(2),所述底框(1)的顶端一侧设有与驱动机构(2)配合使用的供料机构(3),所述底框(1)的顶端另一侧设有与驱动机构(2)和供料机构(3)配合使用的冷压成型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电机(21),所述电机(21)固定安装在底框(1)的内腔底部,且电机(21)输出端的末端与底框(1)转动连接,所述电机(21)输出端的外侧固定套接有两组驱动盘(22),且两组驱动盘(22)呈交错分布,所述驱动盘(22)上开设有错位槽(23),且驱动盘(22)的底端设有与错位槽(23)配合使用的驱动板(24),所述驱动板(24)的一端固定套接在电机(21)输出端的外侧,且驱动板(24)的另一端设有驱动柱(25),所述驱动机构(2)还包括第一转杆(26)与第二转杆(27),所述第一转杆(26)与第二转杆(27)均转动插设在底框(1)上,且第一转杆(26)与第二转杆(27)的底端均设有转板(28),所述转板(28)上开设有阵列分布的驱动槽(29)与弧型槽(210),所述驱动柱(25)能够活动卡设在驱动槽(29)内,且驱动盘(22)的外壁能够与弧型槽(210)的内壁相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机构(3)包括L型杆(31),所述L型杆(31)设置有三组,且L型杆(31)的一端与底框(1)固定连接,三组所述L型杆(3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卡座(32),所述卡座(32)的内侧转动卡接有供料罐(33),所述第二转杆(27)的一端贯穿底框(1)并与供料罐(33)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聚丙烯材料的汽车内饰件生产用冷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32)的内侧底端活动卡设有阵列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贤封,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瀚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