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6573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排水管道溢流污染适应性不强的技术问题。该系统包括进水监测装置、加药装置、混合絮凝结构、颗粒分离结构、集排水结构、集排泥结构、颗粒储存浓缩结构和控制器,通过在线感知来水的水质水量,智能控制进水、加药、排水与排泥,充分利用空间条件,节约用地和药物投加,提高了系统净化效能,最大限度截留净化排水管道溢流污染物,削减经排水管道溢流排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处理系统可单独或多组并联使用,且可与预处理及深度处理单元串联组合,以满足不同处理规模与处理标准需要,提高了应用的灵活性。提高了应用的灵活性。提高了应用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大力推行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和雨污分流改造,使我国在污水环境治理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多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排水体制不清晰,管道混接、错接等情况严重,污水直排及溢流突出的问题。虽然各主要城市通过沿河沿湖截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旱季污水直排问题,不少城市通过区域、城域甚至流域尺度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治水效果,但以合流制溢流、排水管道溢流以及雨水管道径流污染等形式存在的城市排水管道溢流,成为影响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及长治久清的关键因素。排水管道溢流多伴随降雨过程,其污水中污染物主要来源包括雨水淋洗携带的尘埃、气溶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地表污染物、雨水口及管道沉积物以及进入管道中的污水和废水携带的各类污染物,短时内污染输出强度极大。溢流污染输出普遍具有随机性、冲击性、波动性与间歇性等特征,尤其水质水量的剧烈冲击性与波动性要求处理设施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溢流污水无机质含量普遍较高、可生化情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雨天溢流污水水力负荷显著大于旱季污水,而且雨后伴随数日甚至数十日的间隔期,此外溢流排口周边空间与竖向条件普遍不佳。
[0003]目前,推行海绵城市、雨污分流或清污分流、建设调蓄池以及扩大污水厂雨天处理能力是解决排水管道溢流污染问题的重要途经,然而推行海绵城市建设、雨污分流及清污分流等方式投资巨大且旷日持久,短期内难以系统完成,建设调蓄池和扩大污水厂雨天处理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排水管道溢流污染问题,但难以全面覆盖城市内广泛分布的溢流排口,因此,在截流调蓄设施基础上建设溢流污水处理设施,是解决排水管道溢流污染问题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水处理技术种类虽然繁多,但是缺少适用于排水管道溢流污染处理且低成本、高效稳定的系统。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启动速度快,可耐受间歇运行以及水质与流量冲击变化,并及时识别响应进水条件并结合条件变化进行实时控制的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排水管道溢流污水适应性不强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监测装置、加药装置、混合絮凝结构、颗粒分离结构、集排水结构、集排泥结构、颗粒储存浓缩结构和控制器,其中,
[0007]所述进水监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加药装置的前端且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用于实时监测进水信息并将所述进水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0008]所述加药装置设置于所述混合絮凝结构的进水管上且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基于所接收到的进水信息控制所述加药装置的运行;
[0009]所述混合絮凝结构与所述颗粒分离结构的底部相连通,所述集排泥结构设置在所述颗粒分离结构的底部,用于收集来自所述混合絮凝结构和所述颗粒分离结构所沉积的颗粒物;所述集排泥结构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以由所述控制器基于进水信息和/或第一预设运行时长控制所述集排泥结构的开闭;
[0010]所述集排泥结构与所述颗粒储存浓缩结构相连接,用于储存所述集排泥结构内的颗粒浓缩液并实现进一步浓缩;
[0011]所述集排水结构设置在所述颗粒分离结构处理流程之后,用于将所述颗粒分离结构的上清液收集并输送至下一阶段,所述集排水结构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以由所述控制器基于进水信息和/或第二预设运行时长控制所述集排水结构的开闭。
[001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进水监测装置包括水质监测设备和水量监测设备,其中,所述水质监测设备和所述水量监测设备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以便将水质信息和水量信息实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001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药装置包括储药箱、加药泵、加药流量阀和加药管,其中,所述储药箱通过所述加药管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接,在所述储药箱与所述加药管之间设置有所述加药泵,在所述加药管上设有所述加药流量阀;
[0014]所述加药泵与所述加药流量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基于所接收到的进水信息控制所述加药泵的开闭及所述加药流量阀的开度。
[001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混合絮凝结构包括池体、位于所述池体内部的进水管、导流结构、第一集水槽和排泥结构,其中,所述进水管自所述池体底部延伸至所述导流结构的底部并与所述导流结构内部相连通;所述导流结构呈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且所述导流结构的底部出口与所述进水管的末端之间存在空隙;
[0016]所述第一集水槽设置在所述导流结构的上方;
[0017]所述排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的第一排泥管和第一排泥阀,所述第一排泥管的出口端朝向所述集排泥结构,所述第一排泥阀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基于所述进水信息和/或所述第一排泥阀的第三预设运行时长控制所述第一排泥阀的开闭。
[0018]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混合絮凝结构与所述颗粒分离结构之间设有整流堰,所述整流堰允许所述混合絮凝结构的第一集水槽内的混合水自所述颗粒分离结构的底部进入位于所述颗粒分离结构底部的进水缓冲区;
[0019]在所述颗粒分离结构的内部设有倾斜状分离件,所述分离件为斜板或斜管结构。
[002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集排泥结构包括集泥槽、位于集泥槽内的第一泥位监测设备和第二排泥阀,所述集泥槽通过第二排泥管与颗粒储存浓缩结构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泥位监测设备和所述第二排泥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第一泥位监测设备用于监测所述集泥槽内的第一泥位信息并将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基于所接收到的进水信息、第一泥位信息和/或所述第二排泥阀的第一预设运行时长控制所述第二排
泥阀的开闭。
[002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颗粒分离结构的池底设置为自所述集泥槽的上沿向外倾斜的斜坡结构;所述斜坡结构的坡度不小于0.1。
[002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颗粒储存浓缩结构内部设有第二泥位监测设备、污水泵和污泥泵,且所述第二泥位监测设备、所述污水泵和所述污泥泵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第二泥位监测设备用于监测所述颗粒储存浓缩结构内的第二泥位信息并将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基于所接收到的进水信息、所述第二泥位信息和/或第四预设运行时长控制所述污水泵和所述污泥泵的运行。
[002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集排水结构包括位于所述颗粒分离结构边缘的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的底部通过集水管与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颗粒分离结构的底部与外部相连通。
[002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控制器包括监测模块、加药控制模块和阀门控制模块,其中,监测模块用于获取进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监测装置(1)、加药装置(2)、混合絮凝结构(3)、颗粒分离结构(7)、集排水结构、集排泥结构、颗粒储存浓缩结构(15)和控制器(18),其中,所述进水监测装置(1)设置于所述加药装置(2)的前端且与所述控制器(18)相连接,用于实时监测进水信息并将所述进水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18);所述加药装置(2)设置于所述混合絮凝结构(3)的进水管(19)上且与所述控制器(18)相连接,所述控制器(18)基于所接收到的进水信息控制所述加药装置(2)的运行;所述混合絮凝结构(3)与所述颗粒分离结构(7)的底部相连通,所述集排泥结构设置在所述颗粒分离结构(7)的底部,用于收集来自所述混合絮凝结构(3)和所述颗粒分离结构(7)所沉积的颗粒物;所述集排泥结构与所述控制器(18)相连接以由所述控制器(18)基于进水信息和/或第一预设运行时长控制所述集排泥结构的开闭;所述集排泥结构与所述颗粒储存浓缩结构(15)相连接,用于储存所述集排泥结构内的颗粒浓缩液并实现进一步浓缩;所述集排水结构设置在所述颗粒分离结构(7)处理流程之后,用于将所述颗粒分离结构(7)的上清液收集并输送至下一阶段,所述集排水结构与所述控制器(18)相连接以由所述控制器(18)基于进水信息和/或第二预设运行时长控制所述集排水结构的开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监测装置(1)包括水质监测设备和水量监测设备,其中,所述水质监测设备和所述水量监测设备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8)相连接,以便将水质信息和水量信息实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1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装置(2)包括储药箱、加药泵、加药流量阀和加药管,其中,所述储药箱通过所述加药管与所述进水管(19)相连接,在所述储药箱与所述加药管之间设置有所述加药泵,在所述加药管上设有所述加药流量阀;所述加药泵与所述加药流量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8)相连接,所述控制器(18)基于所接收到的进水信息控制所述加药泵的开闭及所述加药流量阀的开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管道溢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絮凝结构(3)包括池体、位于所述池体内部的进水管(19)、导流结构(4)、第一集水槽(5)和排泥结构,其中,所述进水管(19)自所述池体底部延伸至所述导流结构(4)的底部并与所述导流结构(4)内部相连通;所述导流结构(4)呈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且所述导流结构(4)的底部出口与所述进水管(19)的末端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一集水槽(5)设置在所述导流结构(4)的上方;所述排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的第一排泥管(20)和第一排泥阀(11),所述第一排泥管(20)的出口端朝向所述集排泥结构,所述第一排泥阀(11)与所述控制器(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洪昌刘玉龙娜雅冒建华安莹玉陈鑫唐晓雪魏桐莫元敏
申请(专利权)人: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