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6443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49
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包括防撞主梁和吸能盒,吸能盒一端与防撞主梁连接,另一端和车架连接,防撞主梁上设有撞击缓冲装置,撞击缓冲装置包括撞击受力端、车架连接端、弹性组件和电磁组件,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分别设置在防撞主梁的相对两侧,弹性组件活动贯穿在防撞主梁上,用于弹性连接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电磁组件安装在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之间,用于通电后产生与撞击力方向相反的斥力。本装置利用电磁效应产生与碰撞方向相反的排斥力,有效抵消一部分碰撞力,同时吸能盒的设计可以吸收一部分碰撞力,且防撞主梁和吸能盒的结构可以减轻整车的重量,有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销量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与效益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因车辆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不断增加。如何最大程度的去减小车辆损失与保护人身安全是汽车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0003]防撞梁作为汽车发生碰撞时有效吸收动能的一种防撞装置,已经有很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其主要包括主梁、吸能盒等结构。目前防撞梁的种类很多,包括所用材料不同、形状设计不同。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更加有效的起到缓冲作用,减少瞬间的冲击力,在保证车内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车辆损失。
[0004]然而,现有的防撞梁大多是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提升强度继而提升抗冲击性能。实际汽车发生碰撞时是一瞬间的事,产生的动能非常大,一方面防撞梁吸收的能量比较有限,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冲击载荷,另一方面目前防撞梁的设计也很少考虑碰撞中时能量的吸收问题。因此在汽车发生高速碰撞时不足以满足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要求。因此,设计出一种既有很好的抗冲击性能同时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的汽车防撞装置对提升汽车行驶安全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
技术介绍
所述防撞梁的缺陷,提供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利用电磁效应产生与碰撞方向相反的排斥力,有效抵消一部分碰撞力,同时吸能盒的设计可以吸收一部分碰撞力,且防撞主梁和吸能盒的结构可以减轻整车的重量,有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包括防撞主梁和吸能盒,吸能盒一端与防撞主梁连接,另一端用以和车架连接,防撞主梁上设有撞击缓冲装置,撞击缓冲装置包括撞击受力端、车架连接端、弹性组件和电磁组件,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分别设置在防撞主梁的相对两侧,弹性组件活动贯穿在防撞主梁上,用于弹性连接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电磁组件安装在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之间,用于通电后产生与撞击力方向相反的斥力。
[0007]所述电磁组件包括固定杆和安装在固定杆上的电磁铁,固定杆两两一组且前后对应分别固定连接在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的内侧面上,同一组的两根固定杆伸入防撞主梁空腔的一端安装所述电磁铁,相对设置的电磁铁通电后产生斥力,且斥力的合力方向与碰撞力方向相反;撞击受力端还设有碰撞力传感器,碰撞力传感器用于和车辆的控制单元相连,由控制单元根据碰撞力传感器的信号控制电磁铁的线圈通电。
[0008]所述弹性组件为中间以弹簧连接的两根连杆,两根连杆分别安装在防撞主梁前后面板的通孔中。
[0009]所述弹性组件设置为两组,并关于防撞主梁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0010]所述电磁组件设置为两组,并关于防撞主梁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0011]所述吸能盒设置为两个,并分别和车架的左右两端连接。
[0012]所述吸能盒为多层空心变截面结构,截面面积沿远离防撞主梁的方向依次增加。
[0013]所述吸能盒上与车架相连的一层为抗冲击层,其余各层均为溃缩层,抗冲击层和与之相连的溃缩层上设有加强结构,以增强吸能盒抗冲击力,溃缩层上开有溃缩槽。
[0014]所述防撞主梁的两端面还安装有防侧撞吸能部件,防侧撞吸能部件与所述吸能盒固接。
[0015]防侧撞吸能部件为空心变截面结构,防侧撞吸能部件的内端与所述吸能盒焊接,内端的侧面焊接有加强条,加强条与防撞主梁平行,防侧撞吸能部件的外端设有溃缩槽。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与现有的汽车防撞装置相比,首先将电磁感应原理运用到汽车防撞梁上,利用磁铁之间的排斥力提升其抗冲击能力,同时能有效的缓冲吸收碰撞力,其次对于吸能盒的三层递进变截面结构设计,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能更加有效的通过自身压溃变形吸收能量,总体来说,该汽车防撞装置经过三重保护机制,能更加进一步降低汽车的损失,减少对车内人员的伤害,提升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8]在附图中:
[0019]图1为实施例1中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实施例1中本专利技术的防撞主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实施例1中撞击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实施例1中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实施例2中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实施例2中防侧撞吸能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1、防撞主梁,2、撞击缓冲装置,3、吸能盒,4、通孔,5、主梁加强板,6、主梁空腔,7、撞击端固定板,8、固定杆,9、碰撞力传感器,10、第一电磁铁,11、第二电磁铁,12、第三电磁铁,13、第四电磁铁,14、弹簧,15、连杆,16、车架端固定板,17、主梁连接端面,18、第一溃缩层,19、溃缩槽,20、第二溃缩层,21、加强柱,22、抗冲击层,23、加强筋,24、加强板,25、防侧撞吸能部件,26、外端,27、内端,28、加强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所示,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包括防撞主梁1和吸能盒3,吸能盒3一端与防撞主梁1连接,另一端用以和车架连接,吸能盒3设置有两个,对称连接在防
撞主梁1上。防撞主梁1上设有撞击缓冲装置2,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分别由撞击缓冲装置2、防撞主梁1、吸能盒3等结构依次吸收,实现三重保护。
[0029]再结合图2所示,所述的防撞主梁1为中空结构,在正面碰撞方向前后侧面上均开设有四个通孔4,其中两个小通孔靠近防撞主梁1的中心位置对称设置,两个大通孔位于小通孔的外侧,同样对称设置,在大通孔和小通孔之间还设有主梁加强板5,两个主梁加强板5对称设置,主要用于增强防撞主梁1的抗冲击性。
[0030]如图3所示,所述撞击缓冲装置2包括撞击受力端、车架连接端、弹性组件和电磁组件,其中的撞击受力端为平行于防撞主梁1的撞击端固定板7,车架连接端为平行于防撞主梁1的车架端固定板16,撞击端固定板7和车架端固定板16分别位于防撞主梁1相对的两侧,在正面撞击时,撞击端固定板7首先受力,而车架端固定板16则与车架连接。
[0031]继续参考图2、3所示,所述的弹性组件设置有两个,每个弹性组件由两根连杆15通过居中设置的弹簧14连接组成,两根连杆15分别与防撞主梁1上相对两侧面上的两个小通孔活动配合,使得弹簧14位于主梁空腔6内,两根连杆15的自由端分别和撞击端固定板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包括防撞主梁和吸能盒,吸能盒一端与防撞主梁连接,另一端用以和车架连接,其特征在于:防撞主梁上设有撞击缓冲装置,撞击缓冲装置包括撞击受力端、车架连接端、弹性组件和电磁组件,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分别设置在防撞主梁的相对两侧,弹性组件活动贯穿在防撞主梁上,用于弹性连接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电磁组件安装在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之间,用于通电后产生与撞击力方向相反的斥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电磁组件包括固定杆和安装在固定杆上的电磁铁,固定杆两两一组且前后对应分别固定连接在撞击受力端和车架连接端的内侧面上,同一组的两根固定杆伸入防撞主梁空腔的一端安装所述电磁铁,相对设置的电磁铁通电后产生斥力,且斥力的合力方向与碰撞力方向相反;撞击受力端还设有碰撞力传感器,碰撞力传感器用于和车辆的控制单元相连,由控制单元根据碰撞力传感器的信号控制电磁铁的线圈通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为中间以弹簧连接的两根连杆,两根连杆分别安装在防撞主梁前后面板的通孔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与电磁效应结合的汽车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冰源楚佳杰高祥涵杭卫星崔方方杜伟徐文文吴海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