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及水处理方法,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包括负压控制开关电路模块,包括:包括多个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污泥平衡池、污泥泵房;斜管沉淀池的进水端与絮凝池的下部出水端相连接,用于将废水絮凝处理后形成的絮凝体进行沉淀;斜管沉淀池与污泥平衡池通过出泥管实现连通,用于将沉淀絮凝体形成污泥,并分离出清水;污泥泵房的吸泥管连接至污泥平衡池底部的吸泥坑,用于吸取高浓度污泥;污泥泵房的排泥管连接至絮凝池,用于回流所述高浓度污泥以提高一级絮凝池中的絮凝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提升了污泥回流的处理效果,也保持了沉淀池底部污泥的稳定性。污泥的稳定性。污泥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及水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及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做为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水处理构筑物,近年来在水处理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沉淀池主要有: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斜板(斜管)沉淀池、加速澄清池(机械、水力)、脉冲澄清池、高密度沉淀池等。但是各类型沉淀池排泥系统均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排泥过多造成排泥水浓度过低,另一个极端是排泥过少影响沉淀池出水水质。为了避免以上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人员对沉淀池排泥系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的就是保证排泥系统在两个极端之间平稳运行。但由于排泥系统受原水水量、水质、加药量、排泥时间和排泥水含固率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排泥系统的稳定运行。
[0003]目前的高密度沉淀池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运行参数多,管理复杂,加药参数和排泥参数之间协调难度大。2.无独立的贮泥区,污泥液位和浓度不好控制。3.沉淀池内底泥溶解氧浓度偏低,污泥生物活性较弱,生物处理效果不明显。4.从建设成本和施工安全角度考虑,高密度沉淀池底板深度受限,因此沉淀池底部污泥储存容积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现提供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及水处理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管理复杂、控制难等问题。
[0005]上述技术方案具体包括:
[0006]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多个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污泥平衡池、污泥泵房;
[0007]所述絮凝池包括一级絮凝池和二级絮凝池,所述一级絮凝池上设置有废水的进水管,且其两侧设置有所述二级絮凝池;所述二级絮凝池的进水端与所述一级絮凝池的上部进水端相连接;
[0008]所述斜管沉淀池的进水端与所述一级絮凝池和所述二级絮凝池的下部出水端相连接,用于将废水絮凝处理后形成的絮凝体进行沉淀;
[0009]所述斜管沉淀池与所述污泥平衡池通过出泥管实现连通,用于将沉淀所述絮凝体形成污泥,并分离出清水;
[0010]所述污泥泵房的吸泥管连接至所述污泥平衡池底部的吸泥坑,用于吸取所述高浓度污泥;
[0011]所述污泥泵房的排泥管连接至所述絮凝池,用于回流所述高浓度污泥以提高所述一级絮凝池中的絮凝能力。
[0012]优选的,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
[0013]导流筒,用于容纳废水;
[0014]絮凝搅拌机,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内,用于搅拌废水絮凝处理后形成的凝絮体。
[0015]优选的,还包括:
[0016]指形槽,设置在所述斜管沉淀池的上方,其进水端连接至所述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出水端,用于传输所述斜管沉淀池分离出的清水;
[0017]清水槽,设置在所述斜管沉淀池的上方,其进水端连接至所述指形槽的出水端。
[0018]优选的,所述斜管沉淀池内设置有:
[0019]斜管,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池与所述指形槽之间,用于接入清水;
[0020]排泥斗,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池的底部;
[0021]中心传动刮泥机,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池的底部,用于搅动所述絮凝体。
[0022]优选的,所述出泥管上设置有:
[0023]污泥浓度计,用于监测所述出泥管中的污泥浓度;
[0024]阀门,设置于所述污泥浓度计的两端。
[0025]优选的,所述污泥平衡池内设置有:
[0026]曝气机,用于对所述斜管沉淀池中排出的废水进行曝气处理。
[0027]优选的,所述曝气机为离心式潜水曝气机。
[0028]优选的,所述污泥泵房内设置有:
[0029]污泥回流泵,用于将所述高浓度污泥回流至所述一级絮凝池;
[0030]脱水机进料泵,用于将所述高浓度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并排出,以控制所述斜管沉淀池中的污泥浓度。
[0031]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水处理方式,采用上诉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所述水处理方式包括:
[0032]将废水输入絮凝池进行絮凝处理,得到混有絮凝体的废水;
[0033]将混有絮凝体的废水输入斜管沉淀池,分离出清水和污泥;
[0034]将所述污泥输入污泥平衡池,得到高浓度污泥;
[0035]采用污泥回流泵将所述高浓度污泥回流至絮凝池以进行后续废水的絮凝处理。
[0036]优选的,还包括控制所述污泥平衡池内污泥浓度的过程,具体包括:
[0037]当污泥浓度计的读数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脱水机进料泵启动;
[0038]当污泥浓度计的读数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脱水机进料泵关闭。
[0039]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高密度沉淀池主要是通过控制沉淀池污泥回流,并进行多种药剂的组合投加的方式来强化絮凝沉淀效果。投加药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形成大的絮凝体,增大了絮凝体的密度,回流的高浓度污泥也加大了絮凝反应池的固体浓度,强化了接触絮凝作用的过程。沉淀区采用了斜板沉淀原理,池底污泥通过浓缩刮泥设备进一步提高污泥含固率,不仅提升了污泥回流的处理效果,也保持了沉淀池底部污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40]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
[0041]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的上层结构示意图。
[0042]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的下层结构示意图。
[0043]图3显示为图1中A
‑
A的剖面图。
[0044]图4显示为图1中B
‑
B的剖面图。
[0045]图5显示为图1中C
‑
C的剖面图。
[0046]图6显示为图1中D
‑
D的剖面图。
[0047]图7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处理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51]请参阅图1
‑
6,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多个絮凝池1、斜管沉淀池2、污泥平衡池3、污泥泵房4;
[0052]絮凝池1包括一级絮凝池和二级絮凝池,一级絮凝池上设置有废水的进水管,且其两侧设置有二级絮凝池;二级絮凝池的进水端与一级絮凝池的上部进水端相连接;
[0053]斜管沉淀池2的进水端与一级絮凝池和二级絮凝池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污泥平衡池、污泥泵房;所述絮凝池包括一级絮凝池和二级絮凝池,所述一级絮凝池上设置有废水的进水管,且其两侧设置有所述二级絮凝池;所述二级絮凝池的进水端与所述一级絮凝池的上部进水端相连接;所述斜管沉淀池的进水端与所述一级絮凝池和所述二级絮凝池的下部出水端相连接,用于将废水絮凝处理后形成的絮凝体进行沉淀;所述斜管沉淀池与所述污泥平衡池通过出泥管实现连通,用于将沉淀所述絮凝体形成污泥,并分离出清水;所述污泥泵房的吸泥管连接至所述污泥平衡池底部的吸泥坑,用于吸取所述高浓度污泥;所述污泥泵房的排泥管连接至所述絮凝池,用于回流所述高浓度污泥以提高所述一级絮凝池中的絮凝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导流筒,用于容纳废水;絮凝搅拌机,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内,用于搅拌废水絮凝处理后形成的凝絮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指形槽,设置在所述斜管沉淀池的上方,其进水端连接至所述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出水端,用于传输所述斜管沉淀池分离出的清水;清水槽,设置在所述斜管沉淀池的上方,其进水端连接至所述指形槽的出水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池内设置有:斜管,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池与所述指形槽之间,用于接入清水;排泥斗,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池的底部;中心传动刮泥机,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易,刘琳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