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5713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锚杆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锚杆包括外延段,在锚具上安装套筒,在套筒内插入延长钢筋;(2)、在封锚处安装支撑凳,在支撑凳上连接千斤顶,在千斤顶上连接固定件,用固定件夹持延长钢筋;(3)、沿着所述外延段朝外的方向,千斤顶朝外推压固定件,固定件朝外拉伸延长钢筋,延长钢筋朝外拉伸套筒和锚具。锚具与锚杆的外延段固定连接,通过在锚具上安装套筒,在套筒内插入延长钢筋,改变锚杆预留长度不足的现状,在支撑凳上连接千斤顶,千斤顶朝外推压固定件,固定件朝外拉伸延长钢筋,延长钢筋朝外拉伸套筒和锚具,进而对锚杆进行张拉,解决了锚杆预留长度不足,难以进行张拉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锚杆的
,具体而言,涉及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锚杆支护是指在边坡、岩土深基坑等地表工程及隧道、采场等地下硐室施工中采用的一种加固支护方式。用金属件、木件、聚合物件或其他材料制成杆柱,打入地表岩体或硐室周围岩体预先钻好的孔中,利用其头部、杆体的特殊构造和尾部托板(亦可不用),或依赖于黏结作用将围岩与稳定岩体结合在一起而产生悬吊效果、组合梁效果、补强效果,以达到支护的目的。具有成本低、支护效果好、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占用施工净空少等优点。
[0003]锚杆支护作为岩土工程加固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其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在我国岩土工程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支护系统中的锚杆完成封锚后,因某些原因造成锚杆预留长度不足,难以进行张拉。针对这种情况,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锚杆预留长度不足,难以进行张拉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0006](1)、锚杆具有裸露在构建物的外侧的外延段,所述外延段连接有锚具,所述锚具抵压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在所述锚具上设置延长钢筋以及安装套筒,所述延长钢筋的下端插入在所述套筒内,且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
[0007](2)、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安装支撑凳,在所述支撑凳的顶部连接千斤顶,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自下而上穿过所述支撑凳及所述千斤顶,在所述千斤顶的顶部连接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连接,将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与所述千斤顶之间相对固定;
[0008](3)、所述千斤顶对所述支撑凳施加朝下压力的同时,所述千斤顶朝上张拉所述延长钢筋,所述延长钢筋通过张拉所述套筒及所述锚具,对所述锚杆实现朝上的张拉。
[0009]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具有套筒孔,所述套筒孔的内壁设有螺纹,所述施工步骤(1)中,所述延长钢筋的下端插入所述套筒孔中,且与所述套筒孔螺纹连接。
[0010]进一步地,沿着所述千斤顶的轴向,所述千斤顶具有贯穿所述千斤顶的中间区域的中空区,所述施工步骤(2)中,所述延长钢筋穿过所述中空区。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千斤顶的顶部的承压板和用于夹持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的夹持块,所述施工步骤(2)中,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穿过所述千斤顶的所述中空区后,穿过所述承压板,所述夹持块夹持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所述夹持块自上而下抵接在所述承压板上,将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与所述千斤顶相对固定。
[0012]进一步地,所述施工步骤(1)中,沿着所述外延段朝上的方向,所述锚具上设有多个所述套筒,多个所述套筒环绕所述锚具的中心布置。
[0013]进一步地,沿着所述外延段朝上的方向,所述锚具包括固定部和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上方的活动部,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活动布置,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所述活动部具有朝上布置的朝上端面,所述施工步骤(1)中,所述套筒安装在所述朝上端面;
[0014]所述外延段穿过所述固定部且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所述外延段穿过所述活动部且与所述活动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活动部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活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朝下移动的限制结构,所述施工步骤(3)中,当所述千斤顶朝上张拉所述延长钢筋时,所述延长钢筋对所述活动部进行张拉,所述固定部保持固定状态。
[0015]进一步地,所述限制结构为弹簧,所述弹簧沿着所述锚杆的轴向延伸布置,所述施工步骤(3)中,所述千斤顶朝上张拉所述延长钢筋前,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所述千斤顶朝上张拉所述延长钢筋时,所述延长钢筋拉着所述活动部背离所述固定部朝上移动,所述弹簧逐渐恢复原状。
[0016]进一步地,所述活动部中设有导向孔,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呈垂直布置,所述导向柱自下而上穿过所述导向孔,所述施工步骤(3)中,当所述千斤顶朝上张拉所述延长钢筋时,所述延长钢筋拉着所述活动部背离所述固定部朝上移动,所述活动部沿着所述导向柱朝上移动。
[0017]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柱具有穿过所述活动部且延伸至所述活动部的上方的外露段,所述外露段设有卡合块,所述活动部的顶部凹陷有卡合槽,所述施工步骤(3)中,当所述千斤顶朝上张拉所述延长钢筋时,所述延长钢筋拉着所述活动部背离所述固定部朝上移动,所述活动部沿着所述导向柱朝上移动,直至所述卡合块嵌入所述卡合槽中,所述活动部停止移动。
[0018]进一步地,所述活动部设有多个所述导向孔,多个所述导向孔环绕所述活动部的中心布置,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多个所述导向柱,多个所述导向柱环绕所述固定部的中心布置,多个所述导向柱对应穿过多个所述导向孔。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锚具与锚杆的外延段固定连接,通过在锚具上安装套筒,在套筒内插入延长钢筋,改变锚杆预留长度不足的现状,在支撑凳上连接千斤顶,千斤顶朝外推压固定件,固定件朝外拉伸延长钢筋,延长钢筋朝外拉伸套筒和锚具,进而对锚杆进行张拉,解决了锚杆预留长度不足,难以进行张拉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的施工流程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的施工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的锚具的示意图;
[0023]图中:锚杆100、外延段101、构建物102、锚固段103、自由段104、锚具105、延长钢筋106、套筒107、支撑凳108、千斤顶109、套筒孔110、中空区111、承压板112、夹持块113、固定部114、活动部115、朝上端面116、弹簧117、导向柱118、外露段119、卡合块120、卡合槽121、导向面1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5]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6]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7]参照图1~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0028]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0029](1)、锚杆100具有内置段和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锚杆具有裸露在构建物的外侧的外延段,所述外延段连接有锚具,所述锚具抵压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在所述锚具上设置延长钢筋以及安装套筒,所述延长钢筋的下端插入在所述套筒内,且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2)、在所述构建物的外表面上安装支撑凳,在所述支撑凳的顶部连接千斤顶,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自下而上穿过所述支撑凳及所述千斤顶,在所述千斤顶的顶部连接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连接,将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与所述千斤顶之间相对固定;(3)、所述千斤顶对所述支撑凳施加朝下压力的同时,所述千斤顶朝上张拉所述延长钢筋,所述延长钢筋通过张拉所述套筒及所述锚具,对所述锚杆实现朝上的张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具有套筒孔,所述套筒孔的内壁设有螺纹,所述施工步骤(1)中,所述延长钢筋的下端插入所述套筒孔中,且与所述套筒孔螺纹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千斤顶的轴向,所述千斤顶具有贯穿所述千斤顶的中间区域的中空区,所述施工步骤(2)中,所述延长钢筋穿过所述中空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千斤顶的顶部的承压板和用于夹持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的夹持块,所述施工步骤(2)中,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穿过所述千斤顶的所述中空区后,穿过所述承压板,所述夹持块夹持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所述夹持块自上而下抵接在所述承压板上,将所述延长钢筋的上端与所述千斤顶相对固定。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步骤(1)中,沿着所述外延段朝上的方向,所述锚具上设有多个所述套筒,多个所述套筒环绕所述锚具的中心布置。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封锚后的锚杆张拉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外延段朝上的方向,所述锚具包括固定部和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上方的活动部,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国志黄向科何小军马君伟邓志宇郑纯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