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492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及其制造方法,属于特种功能涂层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高Z重金属材料与低Z材料在混合的过程中彼此相对分散的均匀性较差,导致相应的复合材料的屏蔽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高Z重金属材料金属表面沉积低Z金属氧化物薄膜,具有沉积温度低,厚度均匀可控的优点,利用其良好的三维保型性和包裹性性能,可有效改善涂覆膜层与基底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并采用超声辅助热喷涂工艺将稀释液喷涂于电源管理芯片表面,有效提高涂层抗辐照性能的同时,实现电源管理芯片的空间抗辐射加固,为长寿命高可靠航天器的选材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可靠航天器的选材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可靠航天器的选材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及其制造方法,属于特种功能涂层制备


技术介绍

[0002]航天器在外太空飞行时,因为脱离了地球大气层的保护,航天器始终处于恶劣的空间环境中进行工作。在众多的空间环境因素下,高强度的总剂量效应辐照始终是影响航天器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电源管理芯片受到辐射的影响,将会导致整个芯片的电学特性发生退化,主要表现为工作电流增大甚至功能失效,进而威胁航天器在轨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亟需对电源管理芯片进行辐照防护,以保证其空间应用的可靠性。
[0003]传统用于辐照防护的材料中金属材料是研究重点,但金属材料的密度过大,使其在航天领域的使用受到限制,同时其中某些金属如铅,质地柔软而且对人体有毒,导致其在材料的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受到更为严重的限制。除金属材料外,其他类型的传统材料也因屏蔽效果较差或无法在太空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稳定等原因,无法满足现如今航天领域的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近些年,在相关方面复合屏蔽材料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其中聚合物基复合屏蔽材料因普遍具有质量轻、易加工等特点,使其成为目前研发的热点。聚合物基复合屏蔽材料主要以高分子材料为基底,向其中以不同的加工方式添加具有抗辐照能力的材料进行性能的提升。据目前研究发现,高Z(质量数)元素对总剂量辐照具有较好的屏蔽效果(如:钨、铅、铋等);低Z的元素对中子具有相对较好的屏蔽效果(如:氢、硼等)。最初,科研人员采用聚乙烯(富含H元素用于中子的防护)与高Z重金属材料(用于γ射线)联合应用于复合屏蔽材料的研发,但在实际应用当中聚乙烯稳定性较差,致使相应的复合材料无法长期使用。相较于聚乙烯,环氧树脂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抗辐射的性能,因此更适合作为基体材料进行使用,同时为综合提高材料抗总剂量辐照的能力,目前普遍采用将环氧树脂与高Z重金属材料以及低Z材料综合进行研发聚合物基复合屏蔽材料,但混合的过程普遍是进行简单的搅拌。无机材料与聚合物之间相容性比较差,致使高Z重金属材料与低Z材料在混合的过程中彼此相对分散的均匀性较差,导致相应的复合材料的屏蔽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据此,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方法使高Z重金属材料与低Z材料在复合材料中彼此能相对均匀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高Z重金属材料与低Z材料在混合的过程中彼此相对分散的均匀性较差,导致相应的复合材料的屏蔽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的制造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制备功能填料;
[0008]采用原子层沉积生长方法在高Z重金属材料表面周期沉积生长低Z金属氧化物膜层,得到核壳结构的功能填料;
[0009]所述的低Z金属氧化物膜层厚度为50nm~100nm。
[0010]步骤2,制备复合涂层;
[0011]将树脂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加入促进剂、偶联剂、聚醚酰亚胺和功能填料,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喷涂稀释液,对喷涂稀释液进行超声处理,静置,喷涂于电源管理芯片的表面,分段固化,得到复合屏蔽涂层。
[0012]进一步限定,步骤1中原子层沉积处理的的具体操作过称为:
[0013]将高Z重金属材料放入原子层沉积仪的沉积腔体内,将沉积腔体抽至真空度为4
×
10
‑3Torr~6
×
10
‑3Torr,再通入保护气氛至腔体压力为0.1Torr~0.2Torr,然后在温度为150℃~250℃的条件下,在高Z重金属材料表面进行原子层周期沉积,重复执行100~300个生长沉积周期,获得功能填料。
[0014]更进一步限定,每个生长沉积周期的过程为:
[0015]向沉积腔体内以脉冲形式注入金属源,脉冲时间为0.1s~0.3s,反应1s~5s,再向沉积腔体内以脉冲形式注入氧源,脉冲时间为0.01s~0.03s,然后用氮气进行吹扫,吹扫时间为30s~60s,反应1s~5s,然后用氮气进行吹扫,吹扫时间为30s~60s。
[0016]更进一步限定,金属源为铝源、锌源、钛源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者组合。
[0017]进一步限定,铝源为三甲基铝,锌源为二乙基锌,钛源为四一丙醇钛,
[0018]进一步限定,氧源为去离子水,氧源温度为室温。
[0019]进一步限定,高Z重金属材料为铋、钨、钆粉体中的一种或几种按任意比的混合,粒径直径为300目~500目。
[0020]进一步限定,步骤2中树脂为氰酸酯树脂、硅酸钾树脂、硅凝胶树脂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按任意比的混合,促进剂为乙酰丙酮铝,偶联剂为KH560硅烷偶联剂。
[0021]更进一步限定,树脂、促进剂、偶联剂、聚醚酰亚胺和功能填料的质量比为10:(0.5~1):(0.5~1):(1~2):(2~3)。
[0022]进一步限定,保护气氛为纯度为99.99%的氮气
[0023]进一步限定,步骤2中超声处理条件为:超声功率为1000W~2000W,超声处理使的时间为10min~20min,超声处理后静置3min~5min。
[0024]进一步限定,步骤2中喷涂处理条件为:喷嘴直径为1mm~3mm,喷枪压力为0.6MPa~0.8Mpa,喷枪移动速度为50cm/s~100cm/s,喷距为10cm~20cm。
[0025]进一步限定,步骤2中分段固化处理条件为:真空干燥箱中,先在温度为40~60℃下固化5h~6h,然后在温度为90~110℃下固化1h~3h,最后在温度为120~140℃下固化1h~3h。
[0026]进一步限定,树脂于70℃~90℃下加热至熔融状态。
[0027]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1)本专利技术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高Z重金属材料金属表面沉积低Z金属氧化物薄膜,具有沉积温度低,厚度均匀可控的优点,利用其良好的三维保型性和包裹性性能,可有效改善涂覆膜层与基底间的界面结合强度;树脂材料具有较大的密度,对辐射具有较强的
耐受力,能够对总剂量辐照起到较优异的防护作用。
[0029](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方法使复合膜层结构具有密度梯度分布,并通过通过高低Z材料的彼此复合,有利于提高涂层材料与基体电源管理芯片的结合能力。
[0030](3)本专利技术采用具有低挥发特性的聚醚酰亚胺对主体树脂改性,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膜层的韧性和剪切强度,使得具有低可凝挥发特性和良好的粘接性能。
[0031](4)本专利技术采用超声辅助热喷涂工艺处理的高能分散稀释液喷涂于电源管理芯片表面,可有效克服传统共混体系涂层的功能填料分散不均匀所导致的涂层抗辐照性能低下的问题,实现电源管理芯片的空间抗辐射加固,为长寿命高可靠航天器的选材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备功能填料;采用原子层沉积生长方法在高Z重金属材料表面周期沉积生长低Z金属氧化物膜层,得到核壳结构的功能填料;所述的低Z金属氧化物膜层厚度为50nm~100nm。步骤2,制备复合涂层;将树脂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加入促进剂、偶联剂、聚醚酰亚胺和功能填料,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喷涂稀释液,对喷涂稀释液进行超声处理,静置,喷涂于电源管理芯片的表面,分段固化,得到复合屏蔽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原子层沉积处理的具体操作过称为:将高Z重金属材料放入原子层沉积仪的沉积腔体内,将沉积腔体抽至真空度为4
×
10
‑3Torr~6
×
10
‑3Torr,再通入保护气氛至腔体压力为0.1Torr~0.2Torr,然后在温度为150℃~250℃的条件下,在高Z重金属材料表面进行原子层周期沉积,重复执行100~300个生长沉积周期,获得功能填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生长沉积周期的过程为:向沉积腔体内以脉冲形式注入金属源,脉冲时间为0.1s~0.3s,反应1s~5s,再向沉积腔体内以脉冲形式注入氧源,脉冲时间为0.01s~0.03s,然后用氮气进行吹扫,吹扫时间为30s~60s,反应1s~5s,然后用氮气进行吹扫,吹扫时间为30s~60s。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总剂量辐照的电源管理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源为铝源、锌源、钛源中的任意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宏李杨秦伟卢松涛洪杨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