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2127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外筒,密封固定于其两端的第一密封盖和第二密封盖及位于外筒内部的换热单元,其包括管束,密封固定于管束两端部的第一固定盘和第二固定盘,第一固定盘通过安装元件密封连接于第一密封盖和外筒的第一端之间,安装元件至少包括夹持于第一固定盘的外圈区域两端面的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二者从第一固定盘的两个端面将第一固定盘牢牢夹持住,进而避免第一固定盘发生移位;第一密封元件包括第一主体和包覆于第一主体外表面的第一密封衬层,第二密封元件包括第二主体和包覆于第二主体外表面的第二密封衬层,第一密封衬层和第二密封衬层分别与第一固定盘的外圈两端面形成面密封,大幅改善换热器的密封性能。善换热器的密封性能。善换热器的密封性能。

A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
,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日本专利JP4680933B2公开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壳体和树脂制管,树脂管的端部形成蜂窝结构,其外径小于壳体的内径,以便蜂窝结构穿过壳体,并通过一个开口环来补偿蜂窝结构的外径;壳侧端板同时抵靠按压蜂窝结构的壳侧凸缘、开口环和壳侧安装法兰,螺栓将管侧端板固定至壳侧端板,将管侧安装法兰固定至管侧端板。壳侧凸缘的外周与壳侧端板的内圈间通过密封圈41和42形成密封,蜂窝结构的外周和端部与管侧端板间通过密封圈43和44形成密封。拧紧螺栓后,管侧端板同时将壳侧凸缘、壳侧端板、开口环压向壳侧安装法兰,从而实现蜂窝结构相对于壳体的端部的定位,确保蜂窝结构与管侧端板间、壳侧凸缘与壳侧端板间及管侧端板与管侧安装法兰间的密封固定,避免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混合,使得壳侧端板、开口环及壳侧安装法兰牢牢固定住蜂窝结构的壳侧凸缘。
[0003]由于密封圈41

44提供的密封面积非常有限,无法保证蜂窝结构与壳侧端板及管侧端板间能够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当该热交换器应用于温度或压力较高的工况下时,会出现泄漏的现象。并且,安装多个密封圈的操作也很繁琐。
[0004]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热交换器中,换热管端部的蜂窝结构与壳侧端板及管侧端板间的密封结构,以实现相应连接部位间可靠的密封,并简化密封件的安装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中,换热单元与外部壳体间的接触密封面积大,密封性能可靠。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换热器,包括:外筒,两端开放、侧壁具有至少两个管件;第一密封盖和第二密封盖,密封固定于外筒的两端,各具有至少一个管件;换热单元,位于外筒的内部,包括管束,密封固定于管束两端部的第一固定盘和第二固定盘;所述第一固定盘的外径的最大值小于所述外筒的内径的最小值,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一端从外筒的第二端伸入、并伸出至外筒的第一端的外部,所述第一固定盘通过安装元件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盖和所述外筒的第一端之间;所述安装元件至少包括夹持于所述第一固定盘的外圈区域两端面的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包括第一主体和包覆于第一主体外表面的第一密封衬层;所述第二密封元件包括第二主体和包覆于第二主体外表面的第二密封衬层;所述第一密封衬层和第二密封衬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盘的外圈两端面形成面密封。
[0008]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中,安装元件包括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二者从换热单元的第一固定盘的两个端面将第一固定盘牢牢夹持住,进而避免第一固定盘发生移位;并且,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的第一密封衬层和第二密封衬层的弹性大于第一固定盘的弹性,第一密封元件内圈的端面和第二密封元件内圈的端面与第一固定盘的外
圈两个端面之间均接触、抵靠,并形成面密封,其提供的密封面积远远大于现有技术中的密封圈提供的密封面积,两方面作用的结合,第一固定盘与第一密封元件及第二密封元件之间的密封性能大幅改善,因此,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也始终能够提供可靠的密封性。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盘具有轴向定位段和径向定位段,所述轴向定位段的外径大于径向定位段的外径;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内圈的端面抵接于所述轴向定位段的两端面,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内壁抵接于所述径向定位段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外圈区域的端面和第二密封元件外圈区域的端面相互抵靠、形成面密封。
[0010]第一密封元件的内圈端面和第二密封元件的内圈端面分别抵接轴向定位段的两端面,对第一固定盘形成稳定的轴向定位,第二密封元件的内壁抵接径向定位段,对第一固定盘形成稳定的径向定位,并于相应接触、抵靠面间形成面密封作用;第一密封元件的外圈区域和第二密封元件的外圈区域之间也形成面密封作用,即第二密封元件、第一固定盘和第一密封元件之间形成双重面密封作用,密封性能更可靠,且省去了额外安装密封圈的繁琐操作。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内圈的端面与所述轴向定位段的端面接触区域的宽度为W,所述轴向定位段和径向定位段的外径之差为的1/2为D,所述W>D。
[0012]第一密封元件内圈的端面和第一固定盘的轴向定位段的端面间形成的接触、抵靠面积大,提高对第一固定盘的轴向定位强度和密封性。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一密封衬层、所述第二主体和第二密封衬层均由同一种材质制成,其由含氟树脂制成;或者,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由金属材质制成,所述第一密封衬层和第二密封衬层为含氟树脂衬层。
[0014]第一主体和第一密封衬层、第二主体和第二密封衬层均由含氟树脂制成,加工方便,整体耐腐蚀性能良好,密封性能可靠。或者,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由金属材质制成,可提高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的硬度,以对第一固定盘形成稳固的夹持作用,二者的外表面设置含氟树脂衬层制的第一密封衬层和第二密封衬层,可保证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与第一固定盘之间的密封性能。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衬层和第二密封衬层的厚度为2

4mm。
[0016]在换热器组装完成后,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与轴向定位段的两端面接触、抵靠,二者外表面的第一密封衬层、第二密封衬层均形成足够的压缩形变,从而在轴向定位段的两端面与第一密封元件的端面及第二密封元件的端面间均形成强度可靠的面密封,换热器的密封性能大大改善,温度和压力更高的工况下也能确保密封性能可靠。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为环形,并具有朝向第一密封盖的第一端面和朝向第二密封盖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处处齐平,所述第二端面为具有厚度差的台阶面,其包括垂直于第一密封元件轴向的第一环形平面和第二环形平面,及位于第一环形平面和第二环形平面之间、垂直过渡的圆柱面,所述第二环形平面与第二密封元件外圈的端面间形成面密封。
[0018]台阶面状的第一环形平面与第一固定盘的端面间形成面密封、并形成对第一固定盘的轴向定位作用,台阶面状的第二环形平面与第二密封元件外圈的端面间形成面密封。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环形平面的至少1/2抵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盘朝向第一密封盖
的端面。
[0020]可保证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一固定盘之间接触、密封面积足够大,以便密封性能可靠。
[0021]进一步的,所述圆柱面和所述轴向定位段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空隙的径向宽度为4

8mm。
[0022]上述空隙为第一固定盘的热膨胀提供了形变空间,防止第一固定盘热膨胀时造成外筒损坏。
[0023]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元件还包括与所述外筒相连的第一安装法兰,与所述第一密封盖相连的第三安装法兰及紧固件,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外圈和第二密封元件的外圈均具有多个内螺纹孔,所述紧固件将所述第三安装法兰、第一密封元件、第二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外筒,两端开放、侧壁具有至少两个管件;第一密封盖和第二密封盖,密封固定于外筒的两端,各具有至少一个管件;换热单元,位于外筒的内部,包括管束,密封固定于管束两端部的第一固定盘和第二固定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盘的外径的最大值小于所述外筒的内径的最小值,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一端从外筒的第二端伸入、并伸出至外筒的第一端的外部,所述第一固定盘通过安装元件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盖和所述外筒的第一端之间;所述安装元件至少包括夹持于所述第一固定盘的外圈区域两端面的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包括第一主体和包覆于第一主体外表面的第一密封衬层;所述第二密封元件包括第二主体和包覆于第二主体外表面的第二密封衬层;所述第一密封衬层和第二密封衬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盘的外圈两端面形成面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盘具有轴向定位段和径向定位段,所述轴向定位段的外径大于径向定位段的外径;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内圈的端面抵接于所述轴向定位段的两端面,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内壁抵接于所述径向定位段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外圈区域的端面和第二密封元件外圈区域的端面相互抵靠、形成面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内圈的端面与所述轴向定位段的端面接触区域的宽度为W,所述轴向定位段和径向定位段的外径之差为的1/2为D,所述W>D。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一密封衬层、所述第二主体和第二密封衬层均由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竹荣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氟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