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1962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包括支撑腿、承载龙骨、主柱塞泵、辅助柱塞泵、左增压管、右增压管、增压工作缸、进气管、导气支管、进气口、换向阀,承载龙骨与至少四个支撑腿连接,主柱塞泵嵌于承载龙骨内,主柱塞泵左端面和右端面均与一个增压工作缸连接,主柱塞泵与换向阀连通,换向阀通过进气管与进气口连通,换向阀另通过导气支管与辅助柱塞泵连通,辅助柱塞泵通过导流管分别与进液口和配比进液口连通。其使用方法包括设备装配,设备调校及增压调压作业等三个步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方面有效杜绝了电气驱动设备及电路系统,从而可有效的提高在易燃易爆环境下运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增压过程中可实现对两种液体物料实现精确配比混合作业。精确配比混合作业。精确配比混合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


[0001]本技术属于增压泵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

技术介绍

[0002]在隧道、采矿、巷道、机加工等众多领域中,往往需要通过液压系统作为动力源驱动设备运行,但在实际使用中,当前的液压系统往往均是通过电动机驱动增压泵及相关电路设备辅助驱动实现对液压油进行增压然后驱动设备运行,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一方面电动机驱动的增压泵系统结构相对复杂,体积大,因此在使用时的使用灵活性、便捷性及场地适应性均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电动机及电动机辅助的电路系统在运行中,易产生电火花、静电、漏电等情况发生,因此当前电动机驱动的液压系统在易燃易爆环境下运行时安全性差,无法有效满足使用的需要,进一步限制了当前液压系统使用的灵活性、便捷性及安全性;针对这一问题,当前也开发有基于高压气体驱动的气动泵,虽然也可以满足对液压液进行增压驱动的需要,但气动泵一方面体积大、运行噪声及震动大,另一方面增压作业时,增压效率及压力控制精度差,难以有效满足高效增压作业的需要。
[0003]此外,当前无论是采用电动机驱动的增压泵还是高压气体驱动的增压泵在运行中,均无法在对液压油进行增压过程中实现两种不同液体物料精确配比,从而导致液压液在使用中无法有效灵活对液压液进行改性剂等辅助物料混合作业的需要,因此导致液压液在使用中易发生变质、液压液与管路间磨损严重等严重影响液压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也导致液压液的使用寿命也相对较短。
[0004]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开发一种全新增压泵,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量化缺乏、工况环境仿真度低、多类数据获取率低等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包括支撑腿、承载龙骨、主柱塞泵、辅助柱塞泵、左增压管、右增压管、增压工作缸、进气管、导气支管、进气口、进液口、排液口、配比进液口、换向阀、溢流阀、节流阀及压力表,其中承载龙骨为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柱状框架结构,其下端面与至少四个支撑腿连接,主柱塞泵嵌于承载龙骨内,并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主柱塞泵左端面和右端面均通过导杆与一个增压工作缸连接并同轴分布,主柱塞泵两侧的增压工作缸分别与承载龙骨左端面及右端面外表面连接,并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主柱塞泵通过进气管与换向阀连通,换向阀与承载龙骨上端面连接并通过进气管与进气口连通,且进气管与进气口间通过节流阀连通,换向阀另通过导气支管与辅助柱塞泵相互连通,辅助柱塞泵与承载龙骨上端面连接,通过导流管分别与进液口和配比进液口连通,且配比进液口与导流管间通过节流阀连通,进液口和排液口以承载龙骨轴线对称分布在承载龙骨的后端面及前端面,且进液口、排液口同轴分布,其轴线与承载龙骨轴线垂直相交且交点位于承载龙
骨轴线中点位置,进液口、排液口通过左增压管与承载龙骨左侧的增压工作缸连通,同时通过右增压管与承载龙骨右侧的增压工作缸相互连通,排液口与左增压管、右增压管连接位置分别设一个溢流阀,所述压力表与承载龙骨前端面连接,并与排液口连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龙骨外表面另设防护壳,所述防护壳为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的闭合腔体结构,且所述进气口、进液口、排液口、配比进液口及节流阀均位于承载壳外,所述压力表嵌于承载壳外表面。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龙骨外表面通过定位机构连接至少一个储液罐,所述输液罐与配比进液口相互连通。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机构为卡箍、滑轨、定位销、承载槽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共同使用。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主柱塞泵、辅助柱塞泵、增压工作缸、换向阀均通过导向滑轨与承载龙骨连接;所述左增压管、右增压管与承载龙骨间通过定位扣相互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左增压管、右增压管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并对称分布在承载龙骨两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腿中,至少一条支撑腿为调节螺栓。
[0014]本技术一方面设备结构简单、体积及自重小,通用性、环境适应性好,可有效满足与多种设备配套运行的需要,且增压作业时,有效杜绝了电气驱动设备及电路系统,从而可有效的提高在易燃易爆环境下运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增压运行时,增压效率高、增压控制精确高,且在增压过程中可实现对两种液体物料实现精确配比混合作业,从而达到满足多种液压设备配套运行的需要和提高液压液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俯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安装承载壳后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技术。
[0019]如图1—3所示一种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包括支撑腿1、承载龙骨2、主柱塞泵3、辅助柱塞泵4、左增压管5、右增压管6、增压工作缸7、进气管8、导气支管9、进气口10、进液口11、排液口12、配比进液口13、换向阀14、溢流阀15、节流阀16及压力表17,其中承载龙骨2为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柱状框架结构,其下端面与至少四个支撑腿1连接,主柱塞泵3嵌于承载龙骨2内,并与承载龙骨2同轴分布,主柱塞泵3左端面和右端面均通过导杆18与一个增压工作缸7连接并同轴分布,主柱塞泵3两侧的增压工作缸7分别与承载龙骨2左端面及右端面外表面连接,并与承载龙骨2同轴分布,主柱塞泵3通过进气管8与换向阀14连通,换向阀14与承载龙骨2上端面连接并通过进气管8与进气口10连通,且进气管8与进气口10间通过节流阀16连通,换向阀14另通过导气支管9与辅助柱塞泵4相互连通,辅助柱塞泵4与承载
龙骨2上端面连接,通过导流管分别与进液口11和配比进液口13连通,且配比进液口13与导流管间通过节流阀16连通,进液口11和排液口12以承载龙骨2轴线对称分布在承载龙骨2的后端面及前端面,且进液口11、排液口12同轴分布,其轴线与承载龙骨2轴线垂直相交且交点位于承载龙骨2轴线中点位置,进液口11、排液口12通过左增压管5与承载龙骨2左侧的增压工作缸7连通,同时通过右增压管6与承载龙骨2右侧的增压工作缸7相互连通,排液口11与左增压管5、右增压管6连接位置分别设一个溢流阀15,压力表17与承载龙骨2前端面连接,并与排液口12连通。
[0020]其中,所述的承载龙骨2外表面另设防护壳19,所述防护壳19为与承载龙骨2同轴分布的闭合腔体结构,且所述进气口10、进液口11、排液口12、配比进液口13及节流阀16均位于承载壳19外,所述压力表嵌于承载壳19外表面。
[0021]此外,所述的承载龙骨2外表面通过定位机构20连接至少一个储液罐21,所述输液罐21与配比进液口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动加液自动配比泵包括支撑腿、承载龙骨、主柱塞泵、辅助柱塞泵、左增压管、右增压管、增压工作缸、进气管、导气支管、进气口、进液口、排液口、配比进液口、换向阀、溢流阀、节流阀及压力表,其中所述承载龙骨为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柱状框架结构,其下端面与至少四个支撑腿连接,所述主柱塞泵嵌于承载龙骨内,并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所述主柱塞泵左端面和右端面均通过导杆与一个增压工作缸连接并同轴分布,主柱塞泵两侧的增压工作缸分别与承载龙骨左端面及右端面外表面连接,并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所述主柱塞泵通过进气管与换向阀连通,所述换向阀与承载龙骨上端面连接并通过进气管与进气口连通,且进气管与进气口间通过节流阀连通,所述换向阀另通过导气支管与辅助柱塞泵相互连通,所述辅助柱塞泵与承载龙骨上端面连接,通过导流管分别与进液口和配比进液口连通,且配比进液口与导流管间通过节流阀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排液口以承载龙骨轴线对称分布在承载龙骨的后端面及前端面,且进液口、排液口同轴分布,其轴线与承载龙骨轴线垂直相交且交点位于承载龙骨轴线中点位置,所述进液口、排液口通过左增压管与承载龙骨左侧的增压工作缸连通,同时通过右增压管与承载龙骨右侧的增压工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长旗郭金战牛志阳
申请(专利权)人:焦作市倍特矿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