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1848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半导体装置,在半导体基板的第一主面上设置电导率调制型元件的半导体装置(如pn结二极管)中,为缩短反向回复时间,若降低p型杂质区域的杂质浓度,则产生空穴的注入减少,某一电流点的正向电压值增大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中,使第二电极与半导体基板选择性接触。即在半导体基板的第二主面上设置具有开口部的绝缘膜,在绝缘膜上设置第二电极。第二电极经开口部与半导体基板的第二主面接触。使开口部总面积约为半导体基板第二主面总面积的二分之一。由此,由于绝缘膜少数载流子(空穴)的脱离被阻止,在第二电极附近减少少数载流子的消失。故由于电导率调制效果提高,为了缩短反向回复时间而降低p型杂质区域的杂质浓度的结构也可以降低正向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降低正向电压的半 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图7是表示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一例的pn结二极管60的剖面图。 pn结二极管60在n+型硅半导体基板51上层叠n-型半导体层52,在n—型半导体层52的表面设置扩散高浓度p型杂质等的p型杂质区域53。在p型杂质区域53的表面设置阳极55, n+型硅半导体基板51的背面的整个面上设置阴极58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 JP特开平10-335679号公报(第20页、第39图) 在将开关时间高速化的pn结二极管(Fast Recovery Diode: FRD )中,需要缩短直到将积蓄的电荷量Qrr放出的时间,即反向回复时间trr。作为缩短反向回复时间t r r的方法,考虑以下的方式。即,降低p型杂质区域53的杂质浓度,减少向成为漂移层的n -型半导体层52注入的空穴注入量。但是,如果降低p型杂质区域53的杂质浓度,则n-型半导体层52中 的载流子(空穴)的积存量必然会减少,导致电导率调制效果的降低。因 此,产生额定电流附近的正向电压VF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开发的,本专利技术具有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 主面的半导体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面的电导率调制型的元件区域,设 置在所述第一主面侧、与所述元件区域连接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 主面的绝缘膜,选择性地设置在该绝缘膜的多个开口部,覆盖所述绝缘膜 而设置、经由该开口部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所述第二主面接触的第二电极。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在半导体基板的第一主面设置有电导率调制型元件和第一电极(表面电极),在第二主面设置有第二电极(背面电极)的 半导体装置中,通过在覆盖第二主面的绝缘膜中设置开口部使设置在绝缘 膜上的第二电极和半导体基板接触,可减少第二电极的接触面积,在第二 主面附近少数载流子(空穴)的消失减少,可增加载流子(空穴)的存储。由此,为了减少反向回复时间trr,由于减少p型杂质区域的杂质浓度 的结构也可以在第二主面附近增加电导率调制效果,故可防止在额定电流 附近的正向电压VF增大。第二,通过使第二电极的接触(开口部)总面积为半导体基板的第二 主面的35%~80%左右,由第二电极附近的少数载流子的存储引起的正向 电压VF的降低效果能够超过电流路径的狭小化引起的阻抗增加的部分。因 此,能够在现有结构中在正向电压VF增大的额定电流附近,降低正向电压 VF。第三,由于多个开口部是正六角形的等同图案,且以互相均等的距离 分开,故载流子不会集中于一个地方而可均匀地脱离,另外,可使电流的 3各径均匀。附图说明图1 (A) ~ (C)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平面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图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扩大剖面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特性图;图5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特性图;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特性图;图7是说明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 n+型硅半导体基板2 n-型半导体层3 p型杂质区域 4绝缘膜5第一电极 6绝缘膜7开口部8第二电极11防护圈12环状部20半导体装置30支承材料51n+型硅半导体基板52n—型半导体层53p型杂质区域54绝缘膜55阳极58阴极60pn结二极管SB半导体基板E元件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 ~图6,以pn结二极管为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20由半导体基板SB、元件区域E、第一电极5、 绝缘膜6、开口部7、第二电极8构成。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20的图,图l(A)是半导体装置20 的第一主面侧的平面图,图1(B)是第二主面侧的绝缘膜6的平面图,图1(C) 是半导体装置20的第二主面侧的设置有第二电极8的平面图。另外,在图 1 (A)中省略第 一 电极和第 一 主面侧的绝缘膜。半导体基板SB,例如在n+型硅半导体基板上,例如通过外延生长等设 置n-型半导体层,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参照图l(A),在半导体基板SB (n-型半导体层2)的第一主面侧,设 置p型杂质区域3,将n型半导体基板SB设置为作为漂移层的电导率调制 型的元件区域E。另外,包围p型杂质区域3的外侧,分别设置作为高浓度 的p型及n型杂质区域的防护圈11和环状部12。在此,作为一例,在元件区域E上形成pn结二极管。元件区域E是指半导体装置20实际上动作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使之为防护圈11内侧的区域。后文将记述,在半导体基板SB的第 一主面侧上设置第 一电极。 如图1(B),在半导体基板SB的第二主面侧的整个面上设置绝缘膜6。绝缘膜6例如为氧化膜,选择性地设置多个开口部7。各开口部7为等同的形状(大小),以从开口部7的中心部的距离互相均等的距离而分开设置。开口部7的形状是正六边形。开口部7的总面积是半导体基板SB的第二主面的35% ~80%。作为一例,半导体基板SB的第二主面的面积(芯片尺寸),例如为3mm见方左右的情况下, 一个开口部的面积大约为1000/zn^左右,分别间隔15V m左右而设置。参照图l(C),第二电极8覆盖绝缘膜6设置在第二主面侧,经由虛线 所示的开口部7与半导体基板SB的第二主面(n+型硅半导体基板)接触。 第二电极8是半导体装置20的背面电极,在此为阴电极。第二电极8是从第二主面侧的Ti-Ni-Ag的多层金属结构。芯片尺寸为 0.6mm见方以上时,若在引线架等支承材料和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芯片) 20的粘合中采用共晶体,则容易不均匀,由于振动会产生破裂,这些都是 不希望发生的。在此,希望在芯片尺寸大的情况下通过粘合材料粘合。另外,例如在芯片尺寸为小于0.6mm见方时,可将引线架等支承材料 和半导体装置20以共晶体粘合,此时的第二电极8从第二主面侧采用 NiCr-Au的多层金属结构,与支承材料(例如铜(Cu))以共晶体粘合。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另外,图l(C)中,表示将半导体装置20 粘合在支承材料30上的情况。半导体基板SB,在n+型硅半导体基板1上,例如通过外延生长等设置 n—型半导体层2。在半导体基板SB的第一主面侧(n-型半导体层2表面),设置p型杂 质区域3。进而,设置有p型杂质区域3部分开口的氧化膜等的绝缘膜4, 设置与p型杂质区域3接触的第一电极5。第一电极5是由铝(A1)层等构成 的表面电才及,在此为阳才及。在第二主面侧覆盖设有开口部7的绝缘膜6而设置第二电极8。由此, 第二电极8和半导体基板SB的总的接触面积,成为半导体基板SB的面积 的35%~80%。但是,第二电极8和引线架等支承材料30的粘合面积,可维持半导体基板SB的面积(芯片尺寸),可确保如现有结构的粘合强度。本实施例中,通过降低第二电极8与半导体基板SB的接触面积,可在 第二电极8附近减少少数载流子(空穴)的消失,提高电导率调制效果。图3是向半导体装置20施加正向电压VF时,第二电极8附近的扩大 剖面图。若向第一电极(阳极)5施加正电位,向第二电极8 (阴极)施加负电 位,则从p型杂质区域3向n-型半导体层2产生空穴的注入,n-型半导体层 2 (漂移层)的电导率被调制,且半导体装置20导通,电流从第一电极5 向第二电极8流动。此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的半导体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面的电导率调制型的元件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面侧与所述元件区域连接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主面的绝缘膜,选择性地设置在该绝缘膜的多个开口部,覆盖所述绝缘膜而设置,经由该开口部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所述第二主面接触的第二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3-28 085260/07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的半导体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面的电导率调制型的元件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面侧与所述元件区域连接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主面的绝缘膜,选择性地设置在该绝缘膜的多个开口部,覆盖所述绝缘膜而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好诚二冈田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