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双极型纵向NPN管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1802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双极型纵向NPN管制作工艺是一种在双极型纵向NPN管制作工艺中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工艺方法,为了减小NPN管饱和压降,提高电路输出功率。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双极型纵向NPN管制作工艺,即在制作NPN管的双极工艺中采用磷埋层及深磷埋技术。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与常规采用锑埋技术芯片面积大小相同,不需额外增加芯片面积,仅工艺过程有所不同。采用磷埋及深磷埋工艺制作NPN管的材料片为P型<111>晶向,电阻率为10~20Ω.cm,而采用深磷埋技术后,由于深磷埋的上翻作用,可以有效的补偿深磷扩散较深时的浓度与体积,从而消除了深磷与埋层接触处电阻偏大的瓶颈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在双极型纵向NPN管制作工艺中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工艺方法,属于半导体制作

技术介绍
随着国际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各国对于集成电路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功放类集成电路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总是希望能在尽可能小的芯片上输出尽可能大的功率。而芯片输出功率的大小与整个电路的输出级息息相关。为此,功放类集成电路的输出级设计就显的尤为关键。目前,市场上功放电路使用较多的输出级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NPN型管T1与NPN型管T2构成互补形式输出。当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T1管导通,T2管截止,输出管饱和压降取决于T1管饱和压降;当输入信号为负半周时,T1管截止,T2管导通,输出管饱和压降取决于T2管饱和压降。众所周知,电路饱和压降越小,输出功率越大。由此可见,以上电路的输出功率主要受制于T1管和T2管饱和压降。T1管和T2管为NPN管,其饱和压降主要由集电极串联电阻决定,串联电阻越小,相同电流下饱和压降也就越小(电压降=电流*电阻)。为此,要提高电路的输出功率,必须采取措施尽可能的减小NPN管集电极串联电阻。 目前国外及国内减小NPN管集电极串联电阻的有效措施是采用锑埋层及加入深磷扩散工艺。事实证明,这样能有效减小集电极串联电阻,提高输出功率。但是因锑扩散系数较小,导致锑埋层自身电阻以及基区和锑埋之间电阻较大;并且深磷扩散至较深时,其体积与浓度均较小,因此与埋层接触处电阻较大。NPN管集电极串联电阻中的以上电阻不能进一步减小,就限制了NPN管饱和压降进一步减小,从而影响了功放类电路输出功率的进一步提高。 常规双极NPN管采用锑埋层及深磷扩散,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在这个工艺平台下,最终形成的NPN管纵向结构如图4所示,其基本单管参数如下β=100~200/Ic=1mA,BVceo=35~40V,BVcbo=55~60V,BVebo=7~8V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减小NPN管饱和压降,提高电路输出功率。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双极型纵向NPN管制作工艺,即在制作NPN管的双极工艺中采用磷埋层及深磷埋技术。 技术方案从芯片面积上来说,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与常规采用锑埋技术芯片面积大小相同,不需额外增加芯片面积,仅工艺过程有所不同。 我司采用磷埋及深磷埋工艺制作NPN管的材料片为P型<111>晶向,电阻率为10~20Ω·cm,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工艺步骤如下 a.投料采用P型基片,晶向为<111>, b.氧化在基片表面氧化,氧化厚度 c.磷埋光刻、腐蚀 在纵向NPN管N埋部位刻出光刻窗口, d.磷埋注入注入部位为纵向NPN管N埋区,注入能量50KeV~ 120KeV,注入剂量8E14~1.2E15,杂质为磷, e.磷埋退火退火温度为1050℃~1200℃,先通280~320分钟氮气, 再通110~130分钟氧气, f.硼埋光刻、注入 注入部位为隔离槽区,注入能量50KeV~100KeV, 注入剂量2E14~1E15,杂质为硼, g.深磷埋光刻、注入注入部位为纵向NPN管集电区,注入能量50KeV~ 120KeV,注入剂量1E15~4E15,杂质为磷, h.深磷埋退火 退火温度1050℃~1200℃,通入55~65分钟氮气, i.外延在纵向NPN管集电区部位外延,厚度5~10微米, 电阻率2~4Ω·CM, j.深磷扩散扩散部位为NPN管集电区,深磷预扩1000℃~1100℃, 先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接着通35~45分钟磷源,最后 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深磷再扩为1100℃~1200℃,先 通4~6分钟氧气,接着通65~75分钟氢气和氧气,最后通 4~6分钟氧气, k.隔离扩散扩散部位为隔离槽,目的是与硼埋对通,隔离预扩为600 ℃~900℃,先通8~12分钟氮气和氧气,接着通22~28 分钟硼源,最后通8~12分钟氮气和氧气;隔离再扩为1100 ℃~1200℃,通入8~12分钟氮气和氧气, l.P-、基区注入注入部位为P-电阻区、基区电阻区及NPN管基区,P-注入 能量50KeV~100KeV,剂量为1E13~3E13,杂质为硼; 基区注入能量50KeV~100KeV,剂量为2E14~4E14,杂 质为硼, m.P+注入 注入部位为横向PNP管发射区,集电区,注入能量为50KeV~ 100KeV,剂量为8E14~2E15,杂质为硼, n.P+退火 退火温度1050℃~1200℃,通入25~35分钟氮气, o.发射区扩散 扩散部位为NPN管集电极欧姆接触区及发射区,发射区予 扩为900℃~1100℃,先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接着通 12~18分钟磷源,最后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发射区再 扩为900℃~1100℃,先通4~6分钟氧气,接着通25~35 分钟氢气和氧气,最后通4~6分钟氧气, p.接触孔光刻、腐蚀采用干法加湿法的方法刻蚀,以形成良好的表面状态, q.一铝溅射在基片表面上溅射0.8~1.2微米铝硅, r.介质淀积在基片表面上淀积10000~20000埃氮化硅, s.通孔光刻、刻蚀 刻出一铝与二铝之间连接的通孔区域, t.二铝溅射溅射1.2~2微米铝硅,采用厚铝,为提高电路能力, u.压点光刻、刻蚀 刻出芯片压点区域。 在这个工艺平台下,最终形成的NPN管纵向结构如图5所示,基本单管参数如下β=100~200/Ic=1mA,BVceo=35~40V,BVcbo=50~60V,BVebo=7~8V。 有益效果通过比较(图4)和(图5),我们可以发现(一)在常规采用锑埋技术的双极工艺中,因锑扩散系数较小,导致锑埋层自身体积较小,从而电阻较大;同时由于锑埋层上翻少,导致NPN管基区与埋层之间距离偏大,电阻较大。而采用磷埋技术后,因磷扩散系数较大,因此磷埋层体积较大,电阻较小;同时由于磷上翻较多,因此NPN管基区与埋层之间距离减小,电阻较小。(二)常规双极工艺中,由于深磷扩散至较深时,其体积与浓度均较小,因此与埋层接触处电阻较大;而采用深磷埋技术后,由于深磷埋的上翻作用,可以有效的补偿深磷扩散较深时的浓度与体积,从而消除了深磷与埋层接触处电阻偏大的瓶颈问题。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后,可以很好的改善常规工艺中制约双极NPN管集电极串联电阻进一步减小的因素。因此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NPN管,其饱和压降肯定优于采用锑埋技术的NPN管。 通过实验,比较了采用磷埋及深磷埋工艺制作的纵向NPN管与采用常规锑埋工艺制作的纵向NPN管,发现在相同的纵向NPN管面积下,磷埋及深磷埋工艺比锑埋工艺管子饱和压降减少约30%。数据如下纵向NPN管面积均为734*862μm2,采用常规锑埋工艺,其饱和压降为0.29V/Ic=100mA;采用磷埋及深磷埋工艺,其饱和压降为0.21V/Ic=100mA。因此,达到相同的饱和压降,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双极工艺制作的纵向NPN管,其面积可比采用锑埋技术缩小约30%,这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双极型纵向NPN管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具体如下:a.投料:采用P型基片,晶向为<111>,b.氧化:在基片表面氧化,氧化厚度5000*~10000*,c.磷埋光刻、腐蚀:在纵向NPN管 N埋部位刻出光刻窗口,d.磷埋注入:注入部位为纵向NPN管N埋区,注入能量50KeV~120KeV,注入剂量8E14~1.2E15,杂质为磷,e.磷埋退火:退火温度为1050℃~1200℃,先通280~320分钟氮气,再通1 10~130分钟氧气,f.硼埋光刻、注入:注入部位为隔离槽区,注入能量50KeV~100KeV,注入剂量2E14~1E15,杂质为硼,g.深磷埋光刻、注入:注入部位为纵向NPN管集电区,注入能量50KeV~120KeV,注入 剂量1E15~4E15,杂质为磷,h.深磷埋退火:退火温度1050℃~1200℃,通入55~65分钟氮气,i.外延:在纵向NPN管集电区部位外延,厚度5~10微米,电阻率2~4Ω.CM,j.深磷扩散:扩散部位为NPN 管集电区,深磷预扩1000℃~1100℃,先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接着通35~45分钟磷源,最后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深磷再扩为1100℃~1200℃,先通4~6分钟氧气,接着通65~75分钟氢气和氧气,最后通4~6分钟氧气,k .隔离扩散:扩散部位为隔离槽,目的是与硼埋对通,隔离预扩为600℃~900℃,先通8~12分钟氮气和氧气,接着通22~28分钟硼源,最后通8~12分钟氮气和氧气;隔离再扩为1100℃~1200℃,通入8~12分钟氮气和氧气,1.P- 、基区注入:注入部位为P-电阻区、基区电阻区及NPN管基区,P-注入能量50KeV~100KeV,剂量为1E13~3E13,杂质为硼;基区注入能量50KeV~100KeV,剂量为2E14~4E14,杂质为硼,m.P+注入:注入部位为 横向PNP管发射区,集电区,注入能量为50KeV~100KeV,剂量为8E14~2E15,杂质为硼,n.P+退火:退火温度1050℃~1200℃,通入25~35分钟氮气,o.发射区扩散:扩散部位为NPN管集电极欧姆接触区及发 射区,发射区予扩为900℃~1100℃,先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接着通12~18分钟磷源,最后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发射区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磷埋及深磷埋技术的双极型纵向NPN管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具体如下a.投料采用P型基片,晶向为<111>,b.氧化在基片表面氧化,氧化厚度c.磷埋光刻、腐蚀 在纵向NPN管N埋部位刻出光刻窗口,d.磷埋注入注入部位为纵向NPN管N埋区,注入能量50KeV~120KeV,注入剂量8E14~1.2E15,杂质为磷,e.磷埋退火退火温度为1050℃~1200℃,先通280~320分钟氮气,再通110~130分钟氧气,f.硼埋光刻、注入 注入部位为隔离槽区,注入能量50KeV~100KeV,注入剂量2E14~1E15,杂质为硼,g.深磷埋光刻、注入注入部位为纵向NPN管集电区,注入能量50KeV~120KeV,注入剂量1E15~4E15,杂质为磷,h.深磷埋退火 退火温度1050℃~1200℃,通入55~65分钟氮气,i.外延在纵向NPN管集电区部位外延,厚度5~10微米,电阻率2~4Ω·CM,j.深磷扩散扩散部位为NPN管集电区,深磷预扩1000℃~1100℃,先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接着通35~45分钟磷源,最后通4~6分钟氮气和氧气;深磷再扩为1100℃~1200℃,先通4~6分钟氧气,接着通65~75分钟氢气和氧气,最后通4~6分钟氧气,k.隔离扩散扩散部位为隔离槽,目的是与硼埋对通,隔离预扩为600℃~900℃,先通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卡邓晓军卜惠琴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友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