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0446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06
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所述配电箱线束包括:配电箱端线束和用电器端线束,所述配电箱端线束通过连接器与用电器端线束相连接;所述配电箱端线束的一端与配电箱相连接,所述配电箱端线束的另一端与连接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器的另一端与用电器端线束相连接,所述用电器端线束的另一端与各用电器的接线端相连接。本设计不仅能够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装配效率,而且提高了设备的模块化程度。而且提高了设备的模块化程度。而且提高了设备的模块化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具体适用于简化车用配电箱的线束结构,提高车辆模块化程度。

技术介绍

[0002]商用车底盘和驾驶室通常是分体式设计,驾驶室线束和底盘线束对接时需要采用接线装置将底盘主线束和驾驶室主线束进行连接并固定。由于线束数量较多,采用的连接器也较多,通常会设计一个接线盒用来固定连接器,然后用螺栓、螺母将接线盒固定在驾驶室前围钣金上。底盘主线束通常是在纵梁内侧布置,有一些特殊电器装置由于维修或者布置需求会布置在纵梁外侧,同时这些电器装置的线束也较多,通常情况下是从车架纵梁上方或者下方翻转后和外侧电器装置连接,但由于底盘布置空间或者热源等因素影响,线束无法从车架纵梁上方或下方翻转,此时采用驾驶室和底盘线束对接类似形式,将车架纵梁作为载体,巧妙利用车架开孔和连接器自带特征,将连接器固定在车架上,从而实现车架主线束和车架纵梁外侧电器装置的连接。
[0003]在现有的配电箱线束设计中,通常配电箱线束和主线束为一体式设计,这样的结构在车辆生产设计过程中,如果配电箱布置位置发生变化,此时需要重新设计配电箱线束分支,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设计,浪费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配电箱线束重复设计、线束布置干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无需重复设计、线束布置简化的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所述配电箱线束包括:配电箱端线束和用电器端线束,所述配电箱端线束通过连接器与用电器端线束相连接。
[0006]所述配电箱端线束的一端与配电箱相连接,所述配电箱端线束的另一端与连接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器的另一端与用电器端线束相连接,所述用电器端线束的另一端与各用电器的接线端相连接。
[0007]所述连接器固定于车架纵梁中部,所述用电器端线束固定于车架纵梁的内侧。
[0008]所述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端子和母端连接端子,所述母端连接端子的一端与配电箱线束相连接,所述母端连接端子的另一端设置有端子插,所述端子插上设有多个端子插孔;所述公端连接端子的一端与用电器端线束相连接,所述公端连接端子的另一端设置有设置有端子针座,所述端子针座的中部设置有多根端子针,所述端子针座上的端子针与端子插上的端子插孔对应设置,所述端子插孔与端子针插入配合。
[0009]所述端子插的外部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与母端连接端子旋转配合,所述固定套的内圆周壁上设置有多条弧形的轨道槽,所述轨道槽的末端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端子针座上设置有固定卡环,所述固定卡环的外圆周上设置有限位凸台,所
述限位凸台与轨道槽对应设置,限位凸台与轨道槽滑动配合,所述限位凸台与限位孔限位配合,所述固定卡环与固定套旋转配合,所述母端连接端子与固定套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弹片,所述弹片与固定卡环压紧配合。
[0010]所述端子插的外圆周上设置有主轨,所述主轨平行于端子插的中轴线设置;所述固定卡环的内圆周面上开设有主滑槽,所述主轨与主滑槽对应设置,所述主轨与主滑槽滑动配合。
[0011]所述端子插的外圆周上还设置有多条辅助轨,所述辅助轨平行于端子插的中轴线设置;所述固定卡环的内圆周面上开设有多条辅助滑槽,所述辅助轨与辅助滑槽对应设置,所述辅助轨与辅助滑槽滑动配合,所述主轨的宽度大于辅助轨的宽度。
[0012]所述端子针座的外圆周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端子针座上开设有对准平台,所述车架纵梁中部的固定孔上设置有与对准平台限位结构,所述端子针座穿过固定孔后与固定螺帽螺纹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中将主线束分成配电箱端线束和用电器端线束,这样在车上配电箱位置发生变化时,仅需调整用电器端线束即可实现设计的适配,有效降低了设备修改的成本;同时,将主线束分为两段,能够将配电箱端线束与用电器端线束分开生产,有效的简化配电箱线束的生产流程,降低装配出错率,在生产流水线上,也能够实现用电器端线束与配电箱的分开安装,不仅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而且提高了设备的模块化程度。因此,本设计不仅能够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装配效率,而且提高了设备的模块化程度。
[0014]2、本专利技术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中将连接器穿插式的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相较于传统的上、下翻转的安装方式,本设计的结构能够缩短线束的长度,避免线束靠近热源、不占用底盘布置空间。因此,本设计线束布置更加紧凑、美观,达到节省空间、优化走向、避开热源、轻量化的效果。
[0015]3、本专利技术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中的连接器的公、母端子,首先利用主轨和辅助轨对接端子插孔与端子针,然后利用弧形的轨道槽和限位凸台固定公、母端子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连接器的稳固连接,同时避免连接器的对接错误。因此,本设计能够避免对接错误,同时保证连接器的稳固连接。
[0016]4、本专利技术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中的端子针座和固定螺帽相配合将公端连接端子固定于车架纵梁上,保证了连接器固定的稳固性,提高了线束装配的可靠性。因此,本设计能够稳定固定线束,提高了其装配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中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4是图3中公端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3中母端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图5中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配电箱端线束1、用电器端线束2、连接器3、母端连接端子4、端子插41、固定套42、轨道槽43、弹片44、端子插孔45、主轨46、辅助轨47、限位孔48、公端连接端子5、端子针座51、固定卡环52、限位凸台53、端子针54、主滑槽55、辅助滑槽56、对准平台57、车架纵梁6、固定孔61、固定螺帽7。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参见图1至图6,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所述配电箱线束包括:配电箱端线束1和用电器端线束2,所述配电箱端线束1通过连接器3与用电器端线束2相连接。
[0026]所述配电箱端线束1的一端与配电箱相连接,所述配电箱端线束1的另一端与连接器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器3的另一端与用电器端线束2相连接,所述用电器端线束2的另一端与各用电器的接线端相连接。
[0027]所述连接器3固定于车架纵梁6中部,所述用电器端线束2固定于车架纵梁6的内侧。
[0028]所述连接器3包括母端连接端子4和公端连接端子5,所述母端连接端子4的一端与配电箱端线束1相连接,所述母端连接端子4的另一端设置有端子插41,所述端子插41上设有多个端子插孔45;所述公端连接端子5的一端与用电器端线束2相连接,所述公端连接端子5的另一端设置有设置有端子针座51,所述端子针座51的中部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线束包括:配电箱端线束(1)和用电器端线束(2),所述配电箱端线束(1)通过连接器(3)与用电器端线束(2)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端线束(1)的一端与配电箱相连接,所述配电箱端线束(1)的另一端与连接器(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器(3)的另一端与用电器端线束(2)相连接,所述用电器端线束(2)的另一端与各用电器的接线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3)固定于车架纵梁(6)中部,所述用电器端线束(2)固定于车架纵梁(6)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3)包括母端连接端子(4)和公端连接端子(5),所述母端连接端子(4)的一端与配电箱端线束(1)相连接,所述母端连接端子(4)的另一端设置有端子插(41),所述端子插(41)上设有多个端子插孔(45);所述公端连接端子(5)的一端与用电器端线束(2)相连接,所述公端连接端子(5)的另一端设置有设置有端子针座(51),所述端子针座(51)的中部设置有多根端子针(54),所述端子针座(51)上的端子针(54)与端子插(41)上的端子插孔(45)对应设置,所述端子插孔(45)与端子针(54)插入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用配电箱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插(41)的外部套设有固定套(42),所述固定套(42)与母端连接端子(4)旋转配合,所述固定套(42)的内圆周壁上设置有多条弧形的轨道槽(43),所述轨道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平李波白鹃吴明瞭刘丽刘昊毛琼李鹏艳林翔宇陈沁阳李金文王迪陈然莫丹胡熙桥李乔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