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0106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综合管廊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廊管道布置结构。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管廊主体(10)以及位于所述管廊主体(10)内部的输送管道单元(20),所述输送管道单元(20)包括彼此平行且在竖直方向相互间隔布置的多条输送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管廊管道布置结构通过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多条输送管道,充分地利用了管廊主体内部的空间,减小了所需的管廊主体断面尺寸,增加了管廊运行维护空间,便于施工,也便于工程检修人员操作,降低了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节省了工程费用,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及经济效益。有明显的环保效益及经济效益。有明显的环保效益及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廊管道布置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综合管廊
,具体地涉及一种管廊管道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综合管廊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可分为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及缆线综合管廊。综合管廊内部包含管廊主体、附属设施和管线设施。管廊主体是指构成综合管廊的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体;附属设施是指为保障综合管廊正常运行而设置的监控与报警系统、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排水系统、标识系统等;管线设施是指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给水、雨水、再生水、污水、热力、电力、通信等市政公用管线。
[0003]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可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大大减少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现象,又消灭了“蜘蛛网”等问题。管线运行可靠性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城市景观进一步改善,真正做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为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持,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
[0004]综合管廊水舱,就是容纳给水、雨水、再生水及污水等管线的舱室,管线明敷于舱室内,管线条数根据相关规划及项目需求确定,可选择单条管线及多条管线入廊。在管廊舱室内,通常同类型管道布置于同侧,方便后期运行管理。目前大多数如图1和图2所示的水舱入廊管道为无压或低压管道,且同类管道多为一条,单条管道支墩布置根据管道材质、管径、支撑形式及固定方式等综合计算考虑,沿管道轴线按固定间距布置,一般不设置镇墩。对于大纵坡综合管廊,两条及两条以上入廊高压输水管道镇支墩布置,常规单条管道支墩布置不能满足此要求,需考虑大纵坡高压输水管道的纵坡、压力等级及多条管道在廊内的布置等因素,研究突破常规布置的形式,以满足管道正常运行各项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空间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一种管廊管道布置结构,该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具有布局合理的优点。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管廊管道布置结构,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管廊主体以及位于所述管廊主体内部的输送管道单元,所述输送管道单元包括彼此平行且在竖直方向相互间隔布置的多条输送管道。
[0007]可选地,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平行且在水平方向相互间隔的多组所述输送管道单元。
[0008]可选地,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多个用于支撑所述输送管道单元的镇墩,所述镇墩设置为围绕并包裹所述输送管道单元。
[0009]可选地,所述输送管道单元包括第一输送管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管道上方的第二输送管道,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管廊主体内侧底部的第一支墩,所述第一支墩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输送管道,相邻的所述镇墩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支墩。
[0010]可选地,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管廊主体内侧底部的第二支墩,所述第二支墩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输送管道,相邻的所述镇墩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支墩。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支墩内部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一输送管道道穿过的孔洞,所述孔洞的内侧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输送管道的外径。
[0012]可选地,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多个限制所述输送管道单元竖向运动的抱箍,所述第一支墩的顶部预埋有第一螺栓,所述抱箍通过所述第一螺栓连接至所述第一支墩;所述第二支墩的顶部预埋有第二螺栓,所述抱箍通过所述第二螺栓连接至所述第二支墩。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支墩与所述第二支墩交替布置,相邻所述镇墩之间的所述第一支墩与所述第二支墩数量相等。
[0014]可选地,所述输送管道单元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止推环,所述镇墩被浇筑为围绕并包裹所述输送管道单元的设有所述止推环的部分以限制所述输送管道单元沿轴向移动。
[0015]可选地,所述输送管道单元包括多个伸缩节,所述镇墩设置为靠近所述伸缩节的下游。
[0016]本专利技术中的管廊管道布置结构通过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多条输送管道,充分地利用了管廊主体内部的空间,减小了所需的管廊主体断面尺寸,增加了管廊运行维护空间,便于施工,也便于工程检修人员操作,降低了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节省了工程费用,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及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现有技术中管廊管道布置结构的主视图;
[0018]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管廊管道布置结构的主视图;
[0020]图4是图3的俯视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0

管廊主体;20

输送管道单元;21

第一输送管道;22

第二输送管道;23

止推环;31

第一支墩;32

第二支墩;33

镇墩;34

抱箍;35

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
[0025]如图3和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廊管道布置结构,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管廊主体10以及位于管廊主体10内部的输送管道单元20,输送管道单元20包括彼此平行且在竖直方向相互间隔布置的多条输送管道。
[0026]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管廊主体10内的输送管道单元20为在水平方向布置的多个单个输送管道,没有有效利用管廊主体10内输送管道单元20上方的空间,造成了用管廊主体10内空间的浪费。本专利技术中的管廊管道布置结构通过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多条输送
管道,充分地利用了管廊主体10内部的空间,相对现有技术中输送管道的布置方式减小了所需的管廊主体10断面尺寸,增加了管廊运行维护空间,便于施工,也便于工程检修人员操作,降低了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节省了工程费用,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及经济效益。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管廊主体10为具有坡度的综合管廊,所述输送管道为高压输水管道,该高压输水管道需明敷于管廊主体10内,高压输水管道内的水流方向为由低处流至高处,所述坡度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总体布置确定。
[0028]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利用管廊主体10内的空间,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可以包括平行且在水平方向相互间隔的多组输送管道单元20。不同的输送管道单元20可设置为不同的管线设施,如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给水、雨水、再生水、污水、热力、电力、通信等市政公用管线等。
[0029]具体地,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多个用于支撑输送管道单元20的镇墩33,镇墩33设置为围绕并包裹输送管道单元20。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可以按固定间距增设镇墩,以达到满足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管廊主体(10)以及位于所述管廊主体(10)内部的输送管道单元(20),所述输送管道单元(20)包括彼此平行且在竖直方向相互间隔布置的多条输送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平行且在水平方向相互间隔的多组所述输送管道单元(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多个用于支撑所述输送管道单元(20)的镇墩(33),所述镇墩(33)设置为围绕并包裹所述输送管道单元(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单元(20)包括第一输送管道(2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管道(21)上方的第二输送管道(22),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管廊主体(10)内侧底部的第一支墩(31),所述第一支墩(31)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输送管道(21),相邻的所述镇墩(33)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支墩(3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管道布置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管廊主体(10)内侧底部的第二支墩(32),所述第二支墩(32)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输送管道(22),相邻的所述镇墩(33)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支墩(3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伟史文彪许光义吴琼何奇峰王雅娟李泽敏杨进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