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000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根据现场施工中存在某些原因导致管线无法进行迁改,导致部分管线群横跨或斜跨地连墙上方,考虑地连墙高质量施工的同时保护管线不受破坏,通过分幅调整槽宽,满足成槽机抓斗尺寸,尽大程度清除管线下方土体。利用气举法清除管线下方地连墙剩余土体;管线下方土体清除完毕并达到成槽规范要求后,利用平移法分节在槽内下设二个钢筋笼,通过吊装平移使钢筋笼准确就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采用气举法成槽及平移法使钢筋笼精准就位,确保地连墙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进而节约管钱迁改成本及施工成本。本及施工成本。本及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工程、建筑工程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筑工程建设中常常预见多种类、大管径类管线,在进行基坑围护结构地连墙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预见多种类管线群横跨或者斜跨穿越地连墙的情况。地下管线错综复杂,部分管线由于前期迁改受各种因素制约导致迁改工期较长或迁改费用巨大,故为减少管线切改费用的投入以及施工进度的保证,连续多根大直径管线切改后仍设置于基坑地连墙上方,存在管线与地连墙交叉情况,对地连墙的施工造成困难。故需要采取其它方案解决管线横跨或斜跨不进行迁改时高质量完成地连墙正常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通过调整地连墙槽宽、幅宽、横跨地连墙管线的保护、气举反循环土体处理、钢筋笼分幅吊装、钢筋笼平移定位、灌注地连墙等施工工序,确保在既有管线下地连墙施工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间接节约工程成本,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a:根据连续大直径管线种类、状态,在大直径管线四周设置3mm厚钢板,钢板端头与导墙钢筋焊接,整体作为保护体并用红黄漆标识,根据大直径管线的宽度、位置及现场施工环境,对管线处地连墙分幅进行合理调整,保证管线两侧均能满足成槽机的抓斗宽度;b:对大直径管线进行围护后,利用成槽机对大直径管线槽段进行土体清除,剩余部分土体采用气举反循环法清除,气举反循环钻进将空压机产生的压缩空气依靠气水龙头,经气密式传动杆的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环状间隙送至浆气混合器后进入导管,从而将气、液、固三相流以高速带出孔外,经过泥浆净化装置最后排入沉淀池,进过沉淀的浆液再留回孔内,经过反复循环形成了连续清理土体及沉渣的过程;c:在大直径管线槽段成槽完成后,下放单侧锁口管,并吊装下放第一钢筋笼,下放到位并固定后下放第二钢筋笼,因钢筋笼笼头吊耳距笼边间距为600mm

800mm,首次平移量为600mm

800mm,第一次平移到位后按合理性计算更换至钢筋笼中间吊点处,进行二次摆动平移,平移完成后下放锁口管,确保钢筋笼垂直度;d:检测钢筋笼底部是否平移到位,采用后下放锁扣管施工工艺,第一锁口管严格按照分幅线进行下放,下放过程中采用全站仪全程进行锁口管的垂直度检测,第一锁口管顺利按照分幅线下放完成后,表示第二钢筋笼平移到位,必要时可在平移钢筋笼端下放第二锁口管,可对钢筋笼下方再次进行挤压;e:浇筑混凝土前,进行二次清孔处理,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施工,混凝土灌注开
始后4~5h左右开始拔动锁口管,每隔30分钟提升一次,其幅度不大于50mm

100mm,待混凝土浇注结束7~9小时后,将锁口管拔出。
[0005]上述的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所述大直径管线的宽度为800mm

1200mm。
[0006]上述的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所述步骤a中分幅线及开槽宽度确定后,根据抓斗的尺寸,成槽机一抓距离管线侧预留100mm的安全距离,为保证钢筋笼正常上下摆动平移,钢筋笼上下可摆动幅度不小于2.5m。
[0007]上述的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所述步骤c中的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分成二个“一”字型钢筋笼并设置子母接头形式,两幅钢筋笼整体属于瘦长型。
[0008]上述的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所述步骤c中的成槽施工完成后,下放第一锁口管,并吊装下放锁口管侧第一钢筋笼,下放到位后采用穿杠固定,然后下放第二钢筋笼,下放到位后进行第一次摆动平移,第一次摆动平移完成后固定穿杠,并将靠近管线处笼头吊点更换于钢筋笼中间吊点处进行二次摆动平移,直至摆动到位后进行穿杠固定。
[0009]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采用气举反循环法清理成槽机无法清除部分土体,节约大部分资源,清槽效果良好,可操作强,解决了管线下方土体清除的问题,节约施工进度,进而节约施工成本;2、本专利技术采用一槽双笼方法,通过调幅、管线保护、后下方锁口管、钢筋笼平移等工序,解决了管线下方用最便捷方式解决地连墙施工问题,保证地连墙施工质量,无法迁改管线不受到破坏等施工难题,规避了安全隐患,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3、本专利技术采用钢筋笼二次平移后下放锁口管工艺,操作简便,容易实施,安全风险小,不需要额外设备投入,钢筋笼平移后通过锁口管的二次挤压,保证钢筋笼垂直度满足要求,保证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地连墙左侧成槽施工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地连墙右侧成槽施工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利用气举反循环法进行土体清除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气举反循环法泥浆设备工作原理;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锁口管和第一钢筋笼下放的施工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进行第二钢筋笼下放的施工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钢筋笼一次平移的施工过程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钢筋笼二次平移的施工过程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钢筋笼平移到位的施工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锁口管下放到位的施工示意图;
图中:1

大直径管线,2

成槽机,3

抓斗,4

大直径管线槽段,5

空压机,6

气密式传动杆,7

浆气混合器,8

导管,9

潜水电泵,10

泥浆净化装置,11

第一锁口管,12

第一钢筋笼,13

第二钢筋笼,14

第二锁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步骤一:根据连续大直径管线1种类、状态,大直径管线1的宽度为800mm

1200mm,在大直径管线1四周设置3mm厚钢板,钢板端头与导墙钢筋焊接,整体作为保护体并用红黄漆标识,根据大直径管线1的宽度、位置及现场施工环境,对管线处地连墙分幅进行合理调整,保证管线两侧均能满足成槽机2的抓斗3宽度,如图1至图3所示,为步骤一地连墙成槽施工的流程图;步骤二:对大直径管线1进行围护后,利用成槽机2对大直径管线槽段4进行土体清除,剩余部分土体采用气举反循环法清除,气举反循环钻进将空压机5产生的压缩空气依靠气水龙头,经气密式传动杆6的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环状间隙送至浆气混合器7后进入导管8,从而将气、液、固三相流以高速带出孔外,经过泥浆净化装置10最后排入沉淀池,进过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大直径管线下地连墙分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a:根据连续大直径管线(1)种类、状态,在大直径管线(1)四周设置3mm厚钢板,钢板端头与导墙钢筋焊接,整体作为保护体并用红黄漆标识,根据大直径管线(1)的宽度、位置及现场施工环境,对管线处地连墙分幅进行合理调整,保证管线两侧均能满足成槽机(2)的抓斗(3)宽度;b:对大直径管线(1)进行围护后,利用成槽机(2)对大直径管线槽段(4)进行土体清除,剩余部分土体采用气举反循环法清除,气举反循环钻进将空压机(5)产生的压缩空气依靠气水龙头,经气密式传动杆(6)的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环状间隙送至浆气混合器(7)后进入导管(8),从而将气、液、固三相流以高速带出孔外,经过泥浆净化装置(10)最后排入沉淀池,进过沉淀的浆液再留回孔内,经过反复循环形成了连续清理土体及沉渣的过程;c:在大直径管线(1)槽段成槽完成后,下放单侧锁口管,并吊装下放第一钢筋笼(12),下放到位并固定后下放第二钢筋笼(13),因钢筋笼笼头吊耳距笼边间距为600mm

800mm,首次平移量为600mm

800mm,第一次平移到位后按合理性计算更换至钢筋笼中间吊点处,进行二次摆动平移,平移完成后下放锁口管,确保钢筋笼垂直度;d:检测钢筋笼底部是否平移到位,采用后下放锁扣管施工工艺,第一锁口管(11)严格按照分幅线进行下放,下放过程中采用全站仪全程进行锁口管的垂直度检测,第一锁口管(11)顺利按照分幅线下放完成后,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操琪蒋拓张泽魏新李子硕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