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断式充电电源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9882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间断式充电电源控制电路,包括模块充电计时电路、模块休息计时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模块休息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1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通过控制电路的间断导通对电源模块进行计时充电,定时关断。在定时关断时间内又能将电源模块关键器件变压器、功率MOS等热量散出去使模块温度回归到初始状态,降低了电源模块因发热导致失效的几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断式充电电源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力配网
,涉及到一种间断式充电电源控制电路,特别是涉及控制电源模块具体充电、关断的逻辑电路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永磁操作机构电源模块一个显著特点是电源模块瞬态冲击电流大,需要短时间内给大容量电容进行大功率充电以满足永磁线圈分合闸所需能量。
[0003]考虑到永磁分合闸操作机构的工作机理,现有电源模块一般采取瞬时大功率设计思路,常态功率普遍偏低。这样既满足配电设备厂家实际需求又大大降低了电源模块材料成本,便于批量使用。当电源模块负载有多组操作机构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电源模块超负荷工作的可能,使电源模块因发热导致失效的几率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控制电路的间断导通来控制电源模块的间断工作,降低了电源模块因发热导致失效的几率。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间断式充电电源控制电路,包括模块充电计时电路、模块休息计时电路和控制电路,
[0007]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模块休息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1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
[0008]所述模块休息计时电路包括运放U3、U4和电容C2,所述运放U3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5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20后连接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8后接地,所述运放U3的输出端依次串联电阻R11、R12后连接所述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电容C2的正极连接电阻R11和R12之间,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所述运放U4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6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4的输出端作为模块休息计时电路的输出端。
[0009]所述模块充电计时电路包括运放U1、U2和电容C1,所述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3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后连接VCC电压源,所述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2后接地,所述运放U1的输出端依次串联电阻R5、R6后连接所述运放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的串联点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2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8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2的输出端作为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
[0010]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光耦U5,所述光耦U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光耦U5的输出端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
[0011]本技术还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运放U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7连接电容C1的远地端。
[0012]所述电容C2的正极还连接电阻R14,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
[0013]所述运放U1、U2、U3、U4的同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电阻R4、R9、R13、R17。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通过对电源模块进行计时充电,定时关断。只要调节充电时间大于永磁设备厂家分合闸需要所需时间同时又低于电源模块短时大功率输出极限时间并留有一定的裕量。在定时关断时间内又能将电源模块关键器件变压器、功率MOS等热量散出去使模块温度回归到初始状态。既达到了客户实际使用需求又保证了充电模块安全稳定运行,还大大降低了充电模块材料成本。拥有大量推广使用的应用前景。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及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9]本技术为一种间断式充电电源控制电路,包括模块充电计时电路、模块休息计时电路和控制电路,
[0020]具体实施例1,如图1所示,
[0021]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模块休息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1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
[0022]所述模块休息计时电路包括运放U3、U4和电容C2,所述运放U3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5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20后连接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8后接地,所述运放U3的输出端依次串联电阻R11、R12后连接所述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电容C2的正极连接电阻R11和R12之间,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所述运放U4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6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4的输出端作为模块休息计时电路的输出端。
[0023]所述模块充电计时电路包括运放U1、U2和电容C1,所述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3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后连接VCC电压源,所述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2后接地,所述运放U1的输出端依次串联电阻R5、R6后连接所述运放U2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的串联点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U2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8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2的输出端作为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
[0024]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光耦U5,所述光耦U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
所述光耦U5的输出端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光耦U5起到信号隔离作用。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连接电源模块的脉宽调制芯片的电压反馈引脚,来控制电源模块工作状态。
[0025]通过运放U1给电容C1充电,使运放U2输出低电平,此时运放U4输出高电平,三极管Q4导通,光耦U5输出控制信号将脉宽调制芯片COMP电压拉低,电源模块停止供电,变压器、功率MOS等关键器件进行散热。由于运放U2输出低电平,经运放U3后输出高电平,电容C2开始充电,使运放U4输出低电平,三极管Q3截止,光耦U5输出控制信号停止将脉宽调制芯片的COMP脚电压拉低,电源模块开始供电,实现了电源模块间断的工作方式,使电源模块中的关键器件能够交替散热,提高了电源模块的使用寿命。
[0026]具体实施例2,本技术还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运放U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7连接电容C1的远地端。所述电容C2的正极还连接电阻R14,所述电阻R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断式充电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充电计时电路、模块休息计时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模块休息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1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模块休息计时电路包括运放U3、U4和电容C2,所述运放U3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5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20后连接模块充电计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8后接地,所述运放U3的输出端依次串联电阻R11、R12后连接所述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电容C2的正极连接电阻R11和R12之间,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所述运放U4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6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4的输出端作为模块休息计时电路的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断式充电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充电计时电路包括运放U1、U2和电容C1,所述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3后连接基准电压VREF,所述运放U1的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宇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宇联云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