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9313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主要解决现有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不具备防返流的功能导致栓塞微粒返流的问题。该球囊微导管,包括圆形的内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并与内管同轴设置且长度短于内管的外管,与内管和外管固定连接并与内管连通的导管座,一端与外管另一端相连且另一端与内管相连的球囊,开设于内管位于球囊内一段的气孔,与内管另一端相连的头端,以及设置于内管靠近头端的防返流膜结构。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微球防止返流出微导管,使微导管使用更加安全。且不会在血管中留下任何导管,避免了血管内残留导管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适宜推广应用。应用。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导管,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有很多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较为突出的是介入治疗,在对肿瘤介入栓塞治疗时,需要用一根微导管插入到病人体内血管中,进行修补、扩充、疏通工作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
[0003]头端可解脱微导管在导管主体与头端设置类似袖套装置的解脱点,当导管被胶粘滞时断开,套管能够与管状本体和末端体中的一个分离,微导管主体可撤出血管,撤管力不高于33g,显著降低了拔管困难造成的相关并发症。
[0004]但是,目前用到的微导管,多数没有防返流装置或者仅仅设有膜片状防返流片,不具备控制灌装物单向通过的能力,在灌注栓塞微粒球或载药微球时容易出现返流,导致非靶血管的栓塞,会引起不可逆的感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更加严重的健康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主要解决现有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不具备防返流的功能导致栓塞微粒返流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包括圆形的内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并与内管同轴设置且长度短于内管的外管,与内管和外管固定连接并与内管连通的导管座,一端与外管另一端相连且另一端与内管相连的球囊,开设于内管位于球囊内一段的气孔,与内管另一端相连的头端,以及设置于内管靠近头端的防返流膜结构;其中,所述内管内设置有导气腔和灌装腔,所述导气腔与气孔连通;所述灌装腔与头端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头端涂覆有解脱离型涂层,所述解脱离型涂层为双层结构,包括涂覆于所述微导管头端的可解脱层和涂覆于所述可解脱层上的洗脱保护层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防返流膜结构包括至少三个构成内管圆形截面且弧形边与内管内侧固定连接的扇形膜,与内管内侧相连且位于两两扇形膜半径边相接下方的支撑膜,以及与支撑膜相连用于防止扇形膜上翻的压膜;其中,所述支撑膜的数量与扇形膜数量一致。
[0010]进一步地,所述压膜的宽度超过扇形膜半径边边缘1~3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膜的另一边在内管的圆心处相连。
[0012]进一步地,所述外管表面涂有光滑抗菌涂层。
[0013]进一步地,所述扇形膜、支撑膜、压膜均由硅胶材料制成。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设置防返流膜结构,在进行栓塞微球和载药微粒灌装时,在灌装压力的推动下,灌装物会推动扇形膜向下翻转,从而使灌装物顺利通过微导管进入靶向
位置,而在灌装压力去除后到微导管拔出的时间空隙,灌装出去的微球由于压力增大向微导管返流,此时,由于压膜的作用,扇形膜不会上翻,从而有效微球防止返流出微导管,使微导管使用更加安全。
[0016](2)本技术通过在外管表面均涂有光滑抗菌涂层,使得微导管在进入靶向血管时更加顺畅。
[0017](3)本技术的头端含双涂层的可解脱微导管,微导管易于从血管中固化的液体栓塞剂中完全撤出,不会在血管中留下任何导管,避免了血管内残留导管带来的潜在风险。
[0018](4)本技术的球囊导管通过在导管座连接外部结构及从而对球囊进行充放气操作,使用和拆取都十分的方便。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的防返流膜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中的支撑膜、压膜连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3]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0024]1‑
内管,2

外管,3

导管座,4

球囊,5

气孔,6

头端,7

防返流膜结构,8

导气腔,9

灌装腔,10

扇形膜,11

支撑膜,12

压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6]实施例
[0027]如图1~4所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包括圆形的内管1,套设于内管1的外部并与内管1同轴设置且长度短于内管的外管2,与内管1和外管2固定连接并与内管1连通的导管座3,一端与外管2另一端相连且另一端与内管2相连的球囊4,开设于内管1位于球囊4内一段的气孔5,与内管1另一端相连的头端6,以及设置于内管1靠近头端的防返流膜结构7;其中,所述内管1内设置有导气腔8和灌装腔9,所述导气腔8与气孔5连通;所述灌装腔9与头端6连通。具体使用时,通过在导管座外接微球灌装和球囊充放气装置,灌装的药物通过灌装腔9经防返流膜结构到头端在进入靶向血管,而球囊则通过导气腔进行充放气使用,操作简单方便。
[0028]在本技术中,所述头端6涂覆有解脱离型涂层,所述解脱离型涂层为双层结构,包括涂覆于所述微导管头端的可解脱层和涂覆于所述可解脱层上的洗脱保护层。所述微导管头端输送至栓塞位置后,栓塞剂推入血管,所述洗脱保护层被栓塞剂中的二甲基亚砜溶解后,所述可解脱层在水中或二甲基亚砜溶剂中溶解,所述可解脱层溶解后可降低液体栓塞剂固化形成的胶团对微导管的附着力,使得微导管可以很容易的从包埋的液体栓塞剂所形成的胶团内撤出,且不留任何长度的管体于病人载流血管中。避免了血管内残留导管带来的潜在风险。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返流膜结构7包括至少三个构成内管圆形截面且弧形边与内管1内侧固定连接的扇形膜10,与内管1内侧相连且位于两两扇形膜10半径边相接下方的支撑膜11,以及与支撑膜11相连用于防止扇形膜10上翻的压膜12。其中,所述扇形膜10、支撑膜11、压膜12均由硅胶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膜12的宽度超过扇形膜10半径边边缘1~3mm,以此通过压膜压住扇形膜的半径边,防止扇形膜上翻,从而有效阻挡返流。
[00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膜11的另一边在内管1的圆心处相连。
[003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微导管顺利通过复杂分支的血管,所述外管2表面涂有光滑抗菌涂层。
[0032]通过上述设计,本技术在进行栓塞微球和载药微粒灌装时,在灌装压力的推动下,灌装物会推动扇形膜向下翻转,从而使灌装物顺利通过微导管进入靶向位置,而在灌装压力去除后到微导管拔出的时间空隙,灌装出去的微球由于压力增大向微导管返流,此时,由于压膜的作用,扇形膜不会上翻,从而有效微球防止返流出微导管,使微导管使用更加安全。且本技术的头端含双涂层的可解脱微导管,微导管易于从血管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的内管(1),套设于内管(1)的外部并与内管(1)同轴设置且长度短于内管的外管(2),与内管(1)和外管(2)固定连接并与内管(1)连通的导管座(3),一端与外管(2)另一端相连且另一端与内管(1)相连的球囊(4),开设于内管(1)位于球囊(4)内一段的气孔(5),与内管(1)另一端相连的头端(6),以及设置于内管(1)靠近头端的防返流膜结构(7);其中,所述内管(1)内设置有导气腔(8)和灌装腔(9),所述导气腔(8)与气孔(5)连通;所述灌装腔(9)与头端(6)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6)涂覆有解脱离型涂层,所述解脱离型涂层为双层结构,包括涂覆于所述微导管头端的可解脱层和涂覆于所述可解脱层上的洗脱保护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头端可解脱的球囊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一兰黄奉康杨安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艾迈思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