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9141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包括支撑工作台、中频感应炉、循环冷却机构以及控制机构,所述中频感应炉设置于支撑工作台上,所述中频感应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内腔中心横向设有石墨坩埚,所述石墨坩埚上缠绕有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沿着石墨坩埚的外表面呈螺旋状前进,所述感应线圈与石墨坩埚之间由外到内依次套设有硅藻土保温层、陶瓷纤维保温层,所述感应线圈的外侧设有石英砂隔热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高效,污染小,使用寿命长,解决了钢管调质处理过程中工件变形量较大、制造周期长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对钢管调质处理过程前期的稳定加热。钢管调质处理过程前期的稳定加热。钢管调质处理过程前期的稳定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金属热处理
,具体地来说,涉及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钢管的加工过程中,为了使钢管在力学性能上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提高其使用寿命,加工过程中的调质热处理工序是非常重要的工序。传统的调质热处理工序是采用井式电阻炉或燃气炉进行加热,保温一段时间后,采用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得到淬火马氏体组织后进行回火处理。而采用井式电阻炉或燃气炉进行加热,不仅加热时间长,污染环境,占用空间大,而且其热处理后变形量较大,且热处理后需要反复校直和去应力回火,造成制造周期较长,而且经常发生在后续机加过程中的变形及应力导致的废品出现,使制造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4]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包括支撑工作台、中频感应炉、循环冷却机构以及控制机构,所述中频感应炉设置于支撑工作台上,所述中频感应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内腔中心横向设有石墨坩埚,所述石墨坩埚上缠绕有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沿着石墨坩埚的外表面呈螺旋状前进,所述感应线圈与石墨坩埚之间由外到内依次套设有硅藻土保温层、陶瓷纤维保温层,所述感应线圈的外侧设有石英砂隔热层。
[0005]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器、红外测温仪、触屏操作模块、语音报警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所述控制器与感应线圈电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测温仪对称设置在炉体的内侧壁上,所述红外测温仪和触屏操作模块均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语音报警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均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循环冷却机构包括冷却水进水管、冷却水出水管、循环水池、用于控制冷却水进水管的电磁控制阀Ⅰ以及用于控制冷却水出水管的电磁控制阀Ⅱ,所述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的一端均插设在炉体的一侧且分别与感应线圈的两端相连通,所述炉体的另一侧设有循环水池,所述冷却水进水管、冷却水出水管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电磁控制阀Ⅰ、电磁控制阀Ⅱ与循环水池的两端相连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炉体上开设有与冷却水进水管相配合的进水管口和与冷却水出水管相配合的出水管口。
[0009]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控制阀Ⅰ、电磁控制阀Ⅱ均与控制器电性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感应线圈包括空心铜管,所述空心铜管上依次缠绕有云母带和玻璃丝带。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工作台包括槽型工作台面以及用于支撑槽型工作台面的底部
支座,所述中频感应炉设置在槽型工作台面上,所述槽型工作台面靠近循环水池的一侧垂直设置有上框架,所述上框架由立柱、设置在立柱顶端的横梁围合而成,所述横梁设置在中频感应炉的上方。
[0012]进一步的,所述炉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石墨坩埚连通的出钢口和进钢口。
[0013]进一步的,所述炉体的顶部中央对称设有吊耳。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安全高效,污染小,智能化程度高,使用寿命长,解决了钢管调质处理过程中工件变形量较大、制造周期长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对钢管调质处理过程前期的稳定加热;本技术的石墨坩埚,具有良好的热导性和耐高温性;本技术通过通入循环冷却机构的冷却水来实现对感应线圈的降温,提高了感应线圈的耐用性;本技术采用螺旋状感应线圈,使得加热温度均匀,同时可以进行快速升降温,相比其他加热方式明显缩短加热时间,降低能耗,在感应线圈内侧设置双重保温层,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在该感应线圈外设有石英砂隔热层,有效降低炉体周围温度,保证环境清洁。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支撑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频感应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频感应炉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支撑工作台,2、中频感应炉,3、炉体,4、石墨坩埚,5、硅藻土保温层,6、陶瓷纤维保温层,7、感应线圈,701、空心铜管,702,云母带,703、玻璃丝带,8、石英砂隔热层,9、红外测温仪,10、吊耳,11、进水管口,12、出水管口,13、出钢口,14、进钢口,15、控制器,16、触屏操作模块,17、语音报警模块,18、液晶显示模块,19、冷却水进水管,20、冷却水出水管,21、循环水池,22、电磁控制阀Ⅰ,23、电磁控制阀Ⅱ,24、槽型工作台面,25、底部支座,26、上框架,261、立柱,262、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如图1~图5所示,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包括支撑工作台1、中频感应炉2、循环冷却机构以及控制机构。
[0023]中频感应炉2包括炉体3,炉体3的顶部中央对称设有吊耳10,炉体3的内腔中心横向设有石墨坩埚4,炉体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石墨坩埚4连通的出钢口13和进钢口14,石墨坩埚4上缠绕有感应线圈7,感应线圈7包括空心铜管701,空心铜管701上依次缠绕有云母带702和玻璃丝带703,感应线圈7沿着石墨坩埚4的外表面呈螺旋状前进,感应线圈7与石墨坩埚4之间由外到内依次套设有硅藻土保温层5、陶瓷纤维保温层6,感应线圈7的外侧设有石英砂隔热层8。
[0024]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器15、红外测温仪9、触屏操作模块16、语音报警模块17以及液晶显示模块18,控制器15与感应线圈7电连接,红外测温仪9对称设置在炉体3的内侧壁上,红外测温仪9和触屏操作模块16均与控制器15的输入端连接,语音报警模块17、液晶显示模块18均与控制器15的输出端连接。
[0025]循环冷却机构包括冷却水进水管19、冷却水出水管20、循环水池21、用于控制冷却水进水管19的电磁控制阀Ⅰ22以及用于控制冷却水出水管20的电磁控制阀Ⅱ23,冷却水进水管19和冷却水出水管20的一端均插设在炉体3的一侧且分别与感应线圈7的两端相连通,炉体3的另一侧设有循环水池21,冷却水进水管19、冷却水出水管20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电磁控制阀Ⅰ22、电磁控制阀Ⅱ23与循环水池21的两端相连通,电磁控制阀Ⅰ22、电磁控制阀Ⅱ23均与控制器15电性接,炉体3上开设有与冷却水进水管19相配合的进水管口11和与冷却水出水管20相配合的出水管口12。支撑工作台1包括槽型工作台面24以及用于支撑槽型工作台面24的底部支座25,中频感应炉2设置在槽型工作台面24上,槽型工作台面24的槽型结构使中频感应炉2的摆放更为稳定可靠,槽型工作台面24靠近循环水池21的一侧垂直设置有上框架26,上框架26由立柱261、设置在立柱261顶端的横梁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工作台(1)、中频感应炉(2)、循环冷却机构以及控制机构,所述中频感应炉(2)设置于支撑工作台(1)上,所述中频感应炉(2)包括炉体(3),所述炉体(3)的内腔中心横向设有石墨坩埚(4),所述石墨坩埚(4)上缠绕有感应线圈(7),所述感应线圈(7)沿着石墨坩埚(4)的外表面呈螺旋状前进,所述感应线圈(7)与石墨坩埚(4)之间由外到内依次套设有硅藻土保温层(5)、陶瓷纤维保温层(6),所述感应线圈(7)的外侧设有石英砂隔热层(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器(15)、红外测温仪(9)、触屏操作模块(16)、语音报警模块(17)以及液晶显示模块(18),所述控制器(15)与感应线圈(7)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测温仪(9)对称设置在炉体(3)的内侧壁上,所述红外测温仪(9)和触屏操作模块(16)均与控制器(1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语音报警模块(17)、液晶显示模块(18)均与控制器(15)的输出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调质钢管的中频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机构包括冷却水进水管(19)、冷却水出水管(20)、循环水池(21)、用于控制冷却水进水管(19)的电磁控制阀Ⅰ(22)以及用于控制冷却水出水管(20)的电磁控制阀Ⅱ(23),所述冷却水进水管(19)和冷却水出水管(20)的一端均插设在炉体(3)的一侧且分别与感应线圈(7)的两端相连通,所述炉体(3)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维平
申请(专利权)人:如东宇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