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及内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875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及内燃机,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气缸体开设有安装孔,气缸套设置于安装孔内,所述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包括支承凸肩、定位部和支承轴肩,支承凸肩沿周向设置于气缸套;定位部设置于安装孔的上部,定位部与支承凸肩的外周面配合,用于气缸套径向限位;支承轴肩设置于安装孔内,支承轴肩设置于定位部下侧,支承轴肩朝向定位部的一端与支承凸肩的端部配合,用于支承气缸套,支承凸肩的下侧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内燃机包括上述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及内燃机,通过将定位部上移至支承轴肩以上,形成冷却水腔上移,改善了活塞上止点第一道活塞环的散热能力。道活塞环的散热能力。道活塞环的散热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及内燃机


[0001]本技术涉及内燃机
,尤其涉及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及内燃机。

技术介绍

[0002]气缸套2'是一个圆筒形零件,置于机体的气缸体1'的孔中,由气缸盖压紧固定。活塞在其内孔作往复运动,其外有冷却水冷却。如图1所示,为第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气缸套2'设置于气缸体1'孔内,气缸体1'孔上设置有支承轴肩11',气缸套2'上设置有支承凸肩21'和设置于支承凸肩21'下侧的定位带22',支承凸肩21'的底部抵接在支承轴肩11'上,使气缸套2'支承于气缸体1'上;气缸套2'通过定位带22'实现与气缸套2'定位;气缸套2'与气缸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冷却气缸套2'的主冷却腔A',主冷却腔A'设置于定位带22'背离支承凸肩21'的一侧。由于气缸套2'的定位带22'及定位带22'以上的部分不与冷却水接触,导致冷却差,特别是活塞运行至上死点时,第一道活塞环得不到很好的冷却,会导致活塞环槽积碳结焦并导致拉缸等故障。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以下两种方案:
[0003]如图2所示,为第二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其与第一种结构的区别在于,在气缸套2'的定位带22'的中部增加一道凹槽23',并在气缸体1'上打孔,使主冷却腔A'内的冷却水进入凹槽23',实现了气缸套2'上部的有效冷却,提升了内燃机的可靠性。然而,其本方案中减少了定位带22'高度,影响定位精度;同时定位带22'上增加的凹槽23'内冷却水流动阻力大,流速较慢,冷却效果并不理想。
[0004]如图3所示,为第三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其与以上两种方案的区别在于,在支承轴肩11'的下部增加了圆锥形槽24',其与气缸套2'的定位带22'形成与主冷却腔A'连通的副冷却腔,该方案通过设置副冷却腔以将主冷却腔A'的上端向上提升至与活塞第一道活塞环上部平齐位置,实现了气缸套2'上部的有效冷却,降低了活塞环结焦风险。然而,该方案同样减少了定位带22'高度,影响了气缸套2'安装时定位精度;同时圆锥形槽24'是切削气缸体1'支承轴肩11'的下部实现的,会削弱支承轴肩11'的刚度,导致气缸体1'变形增大,从而引起气缸套2'变形量增加进而影响内燃机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提高气缸套的冷却效果,改善活塞上止点第一道活塞环的散热能力。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气缸体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气缸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包括:
[0008]支承凸肩,其沿周向设置于气缸套;
[0009]定位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上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支承凸肩的外周面配合,用
于所述气缸套径向限位;
[0010]支承轴肩,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支承轴肩设置于所述定位部下侧,所述支承轴肩朝向所述定位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承凸肩的端部配合,用于支承所述气缸套,所述支承凸肩的下侧设置有冷却腔。
[0011]可选地,所述冷却腔包括副冷却腔,所述气缸套的外侧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支承轴肩的外周面形成所述副冷却腔。
[0012]可选地,部分所述支承凸肩朝向所述凹槽一端的端面为所述凹槽的槽壁。
[0013]可选地,所述冷却腔包括主冷却腔,所述气缸套的外侧壁和所述气缸体的所述支承轴肩的下侧部分形成所述主冷却腔。
[0014]可选地,所述凹槽沿所述气缸套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支承轴肩的外周面的长度,以使所述主冷却腔与所述副冷却腔连通设置。
[0015]可选地,所述凹槽为沿所述气缸套周向设置的环形凹槽。
[0016]可选地,所述气缸套的外侧壁与所述支承轴肩的外周面沿径向间隔设置。
[0017]可选地,所述支承凸肩的外周面垂直于所述支承凸肩的端面。
[0018]可选地,所述支承凸肩为环形凸台,所述支承轴肩为环形凸台。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提高冷却效果,改善活塞上止点第一道活塞环的散热能力,提高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0019]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20]一种内燃机,包括气缸套、气缸体以及上述的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通过将定位部上移至支承轴肩以上,利用气缸套顶部圆周面进行安装定位,即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沿轴向上移至气缸套的顶部,将气缸套原支承凸肩以下定位面位置去除部分材料,形成冷却腔,从而能够提高冷却腔的位置,形成冷却水腔上移,且增加冷却腔的腔体空间,将活塞上止点第一道气环部位处纳入冷却液保护范围,将热量及时带走,改善了活塞上止点第一道活塞环的散热能力,提高了冷却效果,降低第一道活塞环的温度,防止了机油结焦的发生;且定位部与支承凸肩的外周面配合形成定位带,定位带的高度与冷却腔的位置和空间不重合,不会影响定位带的结构,保证了气缸套与气缸体的定位精度。
[002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内燃机,通过采用上述的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提高了冷却效果,且提高了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第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第二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第三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
[0029]1'、气缸体;11'、支承轴肩;2'、气缸套;21'、支承凸肩;22'、定位带;23'、凹槽;
24'、圆锥形槽;A'、主冷却腔;
[0030]1、气缸体;11、定位部;12、支承轴肩;2、气缸套;21、支承凸肩;22、外侧壁;23、凹槽;A、主冷却腔;B、副冷却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气缸体(1)开设有安装孔,气缸套(2)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包括:支承凸肩(21),其沿周向设置于所述气缸套(2);定位部(11),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上部,所述定位部(11)与所述支承凸肩(21)的外周面配合,用于所述气缸套(2)径向限位;支承轴肩(12),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支承轴肩(12)设置于所述定位部(11)下侧,所述支承轴肩(12)朝向所述定位部(11)的一端与所述支承凸肩(21)的端部配合,用于支承所述气缸套(2),所述支承凸肩(21)的下侧设置有冷却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包括副冷却腔(B),所述气缸套(2)的外侧壁(22)开设有凹槽(23),所述凹槽(23)与所述支承轴肩(12)的外周面形成所述副冷却腔(B)。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支承凸肩(21)朝向所述凹槽(23)一端的端面为所述凹槽(23)的槽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套与气缸体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包括主冷却腔(A),所述气缸套(2)的外侧壁(22)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高峰徐卫国孔祥涛高波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