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8394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涉及到施肥机具技术领域,包括存放箱,所述存放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用于生物炭质造粒的造粒单元,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筒,所述壳体的一侧安装有集风单元,所述集风单元与所述造粒单元相连接,所述集风单元用于吹动生物质炭粒从所述出料筒内滑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施肥机具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背在身上进行施肥操作,并且能对生物质炭进行造粒操作,并通过集风单元进行播撒,便于向中稻田播撒生物质炭颗粒,且均匀,提高了生物质炭的利用率。提高了生物质炭的利用率。提高了生物质炭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


[0001]本技术涉及施肥机具
,特别涉及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

技术介绍

[0002]物质在限氧或者无氧的条件下发生热化学转化,产生的富碳固体物质,称为生物质炭,又称生物炭。生物炭作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加团粒结构,活化疏松土壤;改良土壤酸化、板结状态,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培肥土壤等等优点,很多其他材料也可以制造木炭,诸如农业产生的大量动植物废料——麦秆、种壳、粪便等;人类制造的垃圾——比如下水污泥或其他生活垃圾都能派上用场。
[0003]现有的农村存在大量的秸秆燃烧后的生物质炭,这些生物质炭通常用来用作中稻田的肥料,传统的生物质炭施肥方式是人们通过播撒或者堆积在中稻田里,而这种方式,因生物质炭质量较轻,播撒的时候,容易随着飘扬,而推积在中稻田里,不利于中稻吸收,降低了生物质炭的利用率,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施肥机具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背在身上进行施肥,并且能对生物质炭进行造粒操作,便于向中稻田播撒生物质炭颗粒,且均匀,提高了生物质炭的利用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包括存放箱,所述存放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用于生物炭质造粒的造粒单元,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筒,所述壳体的一侧安装有集风单元,所述集风单元与所述造粒单元相连接,所述集风单元用于吹动生物质炭粒从所述出料筒内滑出。
[0006]优选的,所述造粒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一侧的汽油机,所述壳体内转动连接有一对造粒辊,所述汽油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造粒辊的轴上,一对所述造粒辊的轴上分别固定套接有相啮合的齿轮,所述存放箱的出料端位于一对所述造粒辊之间,所述集风单元与其中一个所述造粒辊的轴相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集风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造粒辊的轴一端上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固定套接有集风扇,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集气罩,所述集风扇位于所述集气罩内,所述集气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出料筒上,并与所述出料筒相连通,所述集气罩的周侧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进风孔。
[0008]优选的,所述存放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背板,所述背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对背带。
[0009]优选的,所述存放箱的顶部设置有箱盖。
[0010]综上,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将生物质炭粉末放置在存放箱内,盖上箱盖,通过背带,将施肥机具背在身上,启动汽油机,汽油机的输出端转动带动其中一个造粒
辊转动,通过相啮合的齿轮,使一对造粒辊同时转动,存放箱内存放的生物质炭滑落至一对造粒辊之间,从而实现生物质炭进行挤压,形成颗粒状,生物质炭颗粒沿着波纹管滑入出料筒内,其中一个造粒辊的轴转动带动集风扇转动,集风扇转动将外界的风吸入集气罩内,并通过软管吹至出料筒内,将位于出料筒内的生物质炭颗粒吹出,实现对中稻田进行均匀施肥,施肥机具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背在身上进行施肥,并且能对生物质炭进行造粒操作,并通过集风单元进行播撒,便于向中稻田播撒生物质炭颗粒,且均匀,提高了生物质炭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局部剖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造粒单元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存放箱;2、壳体;3、波纹管;4、出料筒;5、集气罩;6、软管;7、汽油机;8、背板;9、背带;10、箱盖;11、造粒辊;12、集风扇;13、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实施例:参考图1

3所示的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包括存放箱1,存放箱1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塑料箱体,存放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壳体2,壳体2可以是现有技术中通过螺栓与存放箱1固定连接,壳体2内安装有用于生物炭质造粒的造粒单元,壳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波纹管3,波纹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筒4,壳体2的一侧安装有集风单元,集风单元与造粒单元相连接,集风单元用于吹动生物质炭粒从出料筒4内滑出。
[0018]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造粒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壳体2一侧的汽油机7,壳体2内转动连接有一对造粒辊11,汽油机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造粒辊11的轴上,一对造粒辊11的轴上分别固定套接有相啮合的齿轮13,存放箱1的出料端位于一对造粒辊11之间,集风单元与其中一个造粒辊11的轴相连接,汽油机7的输出端转动带动其中一个造粒辊11转动,通过相啮合的齿轮13,使一对造粒辊11同时转动,存放箱1内存放的生物质炭滑落至一对造粒辊11之间,从而实现生物质炭进行挤压,形成颗粒状。
[0019]在本实施例中,集风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造粒辊11的轴一端上的转动轴,转动轴上固定套接有集风扇12,壳体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集气罩5,集风扇12位于集气罩5内,集气罩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软管6,软管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出料筒4上,并与出料筒4相
连通,集气罩5的周侧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进风孔,其中一个造粒辊11的轴转动带动集风扇12转动,集风扇12转动将外界的风吸入集气罩5内,并通过软管6吹至出料筒4内,将位于出料筒4内的生物质炭颗粒吹出。
[0020]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存放箱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背板8,背板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对背带9,通过设置背带9,便于将施肥机具背在身上,便于对中稻田进行生物质炭施肥。
[0021]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存放箱1的顶部设置有箱盖10。
[0022]本实用工作原理:
[0023]将生物质炭粉末放置在存放箱1内,盖上箱盖10,通过背带9,将施肥机具背在身上,启动汽油机7,汽油机7的输出端转动带动其中一个造粒辊11转动,通过相啮合的齿轮13,使一对造粒辊11同时转动,存放箱1内存放的生物质炭滑落至一对造粒辊11之间,从而实现生物质炭进行挤压,形成颗粒状,生物质炭颗粒沿着波纹管3滑入出料筒4内,其中一个造粒辊11的轴转动带动集风扇12转动,集风扇12转动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包括存放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壳体(2),所述壳体(2)内安装有用于生物炭质造粒的造粒单元,所述壳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相连通的波纹管(3),所述波纹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筒(4),所述壳体(2)的一侧安装有集风单元,所述集风单元与所述造粒单元相连接,所述集风单元用于吹动生物质炭粒从所述出料筒(4)内滑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稻生物质炭施肥机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粒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2)一侧的汽油机(7),所述壳体(2)内转动连接有一对造粒辊(11),所述汽油机(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造粒辊(11)的轴上,一对所述造粒辊(11)的轴上分别固定套接有相啮合的齿轮(13),所述存放箱(1)的出料端位于一对所述造粒辊(11)之间,所述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文罗军元柳开楼郭兰英万雅静雷礼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