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及其实施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6779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及其实施方法,属于水利工程、生态工程领域。包括外框架、钢制底板、驱动机构、电磁铁离合系统。钢制底板并排布置组成鱼道进水口处底板。驱动机构采用进水口左右两侧的蜗轮蜗杆机构,由电机控制蜗杆旋转或静止。电磁铁离合系统通过电磁铁通断电来控制动蜗轮轴与蜗杆分离或啮合,带动钢制底板旋转或静止;通过控制通电电磁铁的数量,进而控制多个钢制底板的旋转。蜗杆另一侧均匀布置有与蜗杆啮合的若干定轴蜗轮,来支撑蜗杆、防止变形、延长使用寿命。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更加灵活地控制进水口处的水深,确保鱼道内水流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特征要素的稳定性,帮助鱼类洄游。帮助鱼类洄游。帮助鱼类洄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及其实施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及其实施方法,属于水利工程、生态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鱼道是供鱼类洄游的通道,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鱼类洄游的自然通道而采取的补救措施。随着河流、河口及海岸的生态环境修复,更加强调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鱼类的生存现状愈发引人关注。但是目前现有的鱼道系统不够完善,在面对上游水位变幅较大的情况下,鱼道内的水位、流量等水文特征要素不稳定,对于鱼类洄游过程产生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及其实施方法,当上游水位变化大时,通过对鱼道进水高度的调节,确保水流的稳定性,以提升鱼类洄游效率。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包括外框架、钢制底板、驱动机构、电磁铁离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外框架由上边框1、下边框2、竖边框3组成,其中两侧竖边框3形状尺寸相同,竖边框3固定在上边框1两侧下方,下边框2固定在竖边框3下方;钢制底板4为长条形,多块钢制底板4并排布置在两侧竖边框之间,构成鱼道进水口的底板,钢制底板4下固定有动轴连接杆6;驱动机构为两套,分别安装在两侧竖边框3内部,包括电机8、蜗杆9、动蜗轮轴7,电机8安装在竖边框3底部;电机8的输出轴与蜗杆9的下端相连,蜗杆9的上端安装在竖边框3顶部的开孔中;动蜗轮轴7安装在轴承座10的轴孔中,动蜗轮轴7一端安装在竖边框3的卡槽3a中,另一端与钢制底板4下的动轴连接杆6相连,动蜗轮7a套在动蜗轮轴7中部,且位于蜗杆9正前方,在工作状态下实现啮合,竖边框3上在蜗杆9背离动蜗轮轴7一侧,布置有若干个定蜗轮轴11,定蜗轮轴11上设有与蜗杆9啮合的齿轮,电磁铁离合系统包括电磁铁12、磁性金属13,电磁铁12固定在轴承座10一端,轴承座10的另一端安装拉簧15,拉簧15与竖边框3相连,2套电磁铁12分别布置在蜗杆9两侧,在靠近电磁铁12一侧的竖边框3内,安装有磁性金属13。
[0005]优选地,磁性金属13靠近电磁铁12的一侧安装有摩擦垫14,电磁铁12及轴承座10底部均安装有摩擦垫14。
[0006]优选地,相邻钢制底板4之间形成互扣结构。
[0007]优选地,所述钢制底板4之间、钢制底板4与外框架之间均布置有止水橡胶5。
[0008]优选地,所述外框架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0009]一种所述的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的实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0]Step1,初始状态时,所有钢制底板4闭合;
[0011]Step2,当水位变幅大时,从下往上控制相应水位高度处的钢制底板4闭合,上部其余钢制底板4开启,鱼类从开启的钢制底板4间隙之间穿过,完成洄游,钢制底板4开启的步骤为:
[0012]Step2.1,电磁铁12通电,电磁铁12吸合在磁性金属13上,带动动蜗轮7a与蜗杆9啮合;
[0013]Step2.2,电机8工作,蜗杆9转动,带动需要调节的动蜗轮7a旋转,实现钢制底板4转动,钢制底板4之间实现开闭;
[0014]Step3,当水位变幅平稳时,闭合所有钢制底板4,闭合的步骤为:
[0015]Step3.1,电机8停止工作,蜗杆9停止转动,动蜗轮7a停止旋转,钢制底板4停止转动;
[0016]Step3.2,电磁铁12断电,电磁铁12与磁性金属13分离,轴承座10受拉簧15的拉力,带动动涡轮7a与蜗杆9脱离,钢制底板4闭合。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专利技术设置的动蜗轮轴与钢制底板的连接杆相连,通过动蜗轮轴与蜗杆的啮合,控制钢制底板旋转开闭。由于蜗杆可以与多个动蜗轮轴啮合,进而可以实现同时驱动单个或多个钢制底板进行旋转开闭,高效地调节进水口处的进水高度。
[0019]2、本专利技术设置的电磁铁系统,通过独立电磁铁的通断电,可以实现对任意钢制底板的独立控制,这一系统有更好的耐久性,提高了钢制底板调节的灵活性。
[0020]3、本专利技术设置的定蜗轮轴,可以有效地对蜗杆进行固定,减少长期使用下蜗杆的变形,对提升结构的使用寿命效果理想。
[0021]4、本专利技术能够根据上游水位的变幅适时调整钢制底板的开闭,从而实现对进水高度的调节,使得整个鱼道系统能够适应水位的大幅变动,确保鱼道内水流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文特征要素的稳定性,提升鱼类洄游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的俯视图;
[0024]图3为图2的A

A剖视图;
[0025]图4为图3的B

B剖视图(电磁铁断电工况);
[0026]图5为图3的B

B剖视图(电磁铁通电工况);
[0027]图6为图3的C

C截面图;
[0028]图7为钢制底板开闭状态侧视图;
[0029]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立体图。
[0030]图中标记说明:1.上边框,2.下边框,3.竖边框,3a.卡槽,4.钢制底板,5.止水橡胶,6.动轴连接杆,7.动蜗轮轴,7a.动蜗轮,8.电机,9.蜗杆,10.轴承座,11.定蜗轮轴,12.电磁铁,13.磁性金属,14.摩擦垫,15.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2]实施例1:如图1

图8所示,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包括外框架、钢制底板、驱动机构、电磁铁离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外框架由上边框1、下边框2、竖边框3组成,其中两侧竖边框3形状尺寸相同,竖边框3固定在上边框1两侧下方,下边框2固定在竖边框3下
方,钢制底板4为长条形,多块钢制底板4并排布置在两侧竖边框之间,构成鱼道进水口的底板,钢制底板4下固定有动轴连接杆6。
[0033]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为两套,分别安装在两侧竖边框3内部,包括电机8、蜗杆9、动蜗轮轴7,电机8安装在竖边框3底部;电机8的输出轴与蜗杆9的下端相连,蜗杆9的上端安装在竖边框3顶部的开孔中;动蜗轮轴7安装在轴承座10的轴孔中,动蜗轮轴7一端安装在竖边框3的卡槽3a中,另一端与钢制底板4下的动轴连接杆6相连,动轴连接杆6与动蜗轮轴7同步转动,动蜗轮7a套在动蜗轮轴7中部,且位于蜗杆9正前方,在工作状态下实现啮合,竖边框3上在蜗杆9背离动蜗轮轴7一侧,布置有若干个定蜗轮轴11,定蜗轮轴11上设有与蜗杆9啮合的齿轮,电磁铁离合系统包括电磁铁12、磁性金属13,电磁铁12固定在轴承座10一端,轴承座10的另一端安装拉簧15,拉簧15与竖边框3相连,2套电磁铁12分别布置在蜗杆9两侧,在靠近电磁铁12一侧的竖边框3内,安装有磁性金属13。
[0034]进一步地,磁性金属13靠近电磁铁12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包括外框架、钢制底板、驱动机构、电磁铁离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外框架由上边框(1)、下边框(2)、竖边框(3)组成,其中两侧竖边框(3)形状尺寸相同,竖边框(3)固定在上边框(1)两侧下方,下边框(2)固定在竖边框(3)下方;钢制底板(4)为长条形,多块钢制底板(4)并排布置在两侧竖边框之间,构成鱼道进水口的底板,钢制底板(4)下固定有动轴连接杆(6);驱动机构为两套,分别安装在两侧竖边框(3)内部,包括电机(8)、蜗杆(9)、动蜗轮轴(7),电机(8)安装在竖边框(3)底部;电机(8)的输出轴与蜗杆(9)的下端相连,蜗杆(9)的上端安装在竖边框(3)顶部的开孔中;动蜗轮轴(7)安装在轴承座(10)的轴孔中,动蜗轮轴(7)一端安装在竖边框(3)的卡槽(3a)中,另一端与钢制底板(4)下的动轴连接杆(6)相连,动蜗轮(7a)套在动蜗轮轴(7)中部,且位于蜗杆(9)正前方,竖边框(3)上在蜗杆(9)背离动蜗轮轴(7)一侧,布置有若干个定蜗轮轴(11),定蜗轮轴(11)上设有与蜗杆(9)啮合的齿轮;电磁铁离合系统包括电磁铁(12)、磁性金属(13),电磁铁(12)固定在轴承座(10)一端,轴承座(10)的另一端安装拉簧(15),拉簧(15)与竖边框(3)相连,2套电磁铁(12)分别布置在蜗杆(9)两侧,在靠近电磁铁(12)一侧的竖边框(3)内,安装有磁性金属(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水高度可调节的鱼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磁性金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楠囡沈春颖杨锐国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