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7162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和推动卡,接触部分包括设置动触点的动簧部分和设置静触点的静簧部分,推动卡一端与磁路部分的衔铁配合,推动卡另一端设有第一驱动部,动簧部分设有能弹性形变的第一受动部,第一驱动部与第一受动部配合;推动卡另一端还设有第二驱动部,动簧部分还设有第二受动部,第二驱动部与第二受动部配合,以在磁路部分的线圈去激励时,朝动触点分断方向驱动所述第二受动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全新的结构设计,在保证体积和线圈功耗不变的前提下,利用了继电器释放过程的能量来提升触点的抗浪涌电流的能力。能量来提升触点的抗浪涌电流的能力。能量来提升触点的抗浪涌电流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抗浪涌电流能力是继电器一项重要的电性能参数,因为在实际电路的应用中,继电器控制的负载大部分为电机、灯、容性等负载,这些负载在触点刚接通的瞬间会产生较大的浪涌电流。浪涌电流过大的危害主要是会在触点接触瞬间产生过大的电流,而过大的电流会产生较大的能量,使得触点的银合金接触点温度急剧升高,导致银合金熔融在一起,从而极易导致触点粘死失效。
[0003]触点粘接是电磁继电器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的失效模式,粘接会使产品工作不正常、不稳定、失灵、甚至不能停止等。因此提高电磁继电器的抗浪涌电流能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目前,继电器的抗浪涌电流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动簧片的分断力,以往的设计都是加大动簧片的分断力来提升继电器的抗浪涌电流的能力。但是这会引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提升继电器的线圈功耗来保证继电器才可以可靠吸合,从而就需要加大继电器的体积来满足更大功耗的线圈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其采用全新的结构设计,在保证体积和线圈功耗不变的前提下,利用了继电器释放过程的能量来提升触点的抗浪涌电流的能力。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和推动卡,接触部分包括设置动触点的动簧部分和设置静触点的静簧部分,推动卡一端与磁路部分的衔铁配合,推动卡另一端设有第一驱动部,动簧部分设有能弹性形变的第一受动部,第一驱动部与第一受动部配合;推动卡另一端还设有第二驱动部,动簧部分还设有第二受动部,第二驱动部与第二受动部配合,以在磁路部分的线圈去激励时,朝动触点分断方向驱动所述第二受动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动簧部分包括主动簧片、副动簧片和引出脚,主动簧片和副动簧片叠加在一起,所述动触点位于主动簧片背对副动簧片的一侧,主动簧片设有所述第一受动部,副动簧片设有所述第二受动部,所述引出脚与所述主动簧片和/或副动簧片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受动部背对所述动触点。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受动部在所述动簧部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凸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数量为两个,该两第二驱动部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受动部两侧的凸部背离所述衔铁的一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受动部包括自所述动簧部分顶端向所述衔铁的方向折弯延伸的第一折片和自第一折片尾端向下折弯延伸的第二折片,该第二折片在所述动簧部分宽度
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凸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受动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的数量为两个,该两第一驱动部与两第一受动部一一对应配合;所述两第一受动部分别为所述主动簧片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的翼片。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受动部的数量为两个,该两第一受动部位于所述动簧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部的数量为两个,该两第一驱动部与两第一受动部一一对应配合。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受动部设有插孔,所述第一驱动部设有沿所述动触点的闭合方向延伸的插杆,该插杆穿设于插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和所述衔铁,线圈组件卧置于一底座,所述衔铁可摆动地立在线圈组件轴向的一端处,且所述衔铁顶部与所述推动卡一端配合;所述线圈组件轴向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动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分别设置于底座。
[0014]进一步的,所述推动卡位于所述线圈组件上方,所述推动卡另一端设有卡槽,所述衔铁顶部卡于该卡槽。
[0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由于推动卡另一端还设有第二驱动部,动簧部分还设有第二受动部,第二驱动部与第二受动部配合,以在磁路部分的线圈去激励时,朝动触点分断方向驱动所述第二受动部,使得本技术能够在线圈去激励时,利用第一受动部的回复力促使推动卡反向运动,使推动卡会产生一定的速度撞击动簧部分的第二受动部,此时若触点发生粘接,整个动簧部分会有一个瞬间的反向冲击力把触点快速拉开。因此,本技术能够在保证体积和线圈功耗不变的前提下提升触点的分断能力,从而提升了产品的抗浪涌能力。
[0017]2、所述动簧部分包括主动簧片、副动簧片和引出脚,主动簧片和副动簧片叠加在一起,所述动触点位于主动簧片背对副动簧片的一侧,主动簧片设有所述第一受动部,副动簧片设有所述第二受动部,使得本技术能够提升动簧部分的载流能力,也使动簧部分更易于加工制作。
[0018]3、所述第二受动部背对所述动触点,使第二受动部与动触点间距小,第二受动部能更快、更及时地带动动触点朝分断方向运动,从而进一步提升本技术的触点分断能力。
[0019]4、所述第二受动部在所述动簧部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凸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数量为两个,该两第二驱动部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受动部两侧的凸部背离所述衔铁的一侧,不仅使第二受动部受力均匀、动簧部分动作平稳,还方便组装推动卡。
[0020]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4]图4是本技术的动簧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0025]图5是本技术的动簧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0026]图6是本技术的推动卡的俯视图;
[0027]图7是本技术的推动卡与动簧部分在配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8]图8是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9]其中,1、底座,2、动簧部分,21、动触点,22、主动簧片,221、翼片,2211、插孔,2212、折边,23、副动簧片,231、第二受动部,2311、凸部,2312、第一折片,2312、第二折片,232、拱形结构,24、引出脚,3、静簧部分,31、静触点,4、推动卡,41、第一驱动部,411、插杆,42、第二驱动部,43、卡槽,5、线圈组件,51、铁芯、52、线圈架,53、轭铁,6、衔铁,7、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实施例,请参见图1

图8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1、外壳(图中未体现)、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和推动卡4,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5和衔铁6,线圈组件5卧置于底座1,所述衔铁6可摆动地立在线圈组件5轴向的一端处。接触部分包括设置动触点21的动簧部分2和设置静触点31的静簧部分3,所述线圈组件5轴向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动簧部分2,所述动簧部分2、静簧部分3分别插装于底座1,并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和推动卡,接触部分包括设置动触点的动簧部分和设置静触点的静簧部分,推动卡一端与磁路部分的衔铁配合,推动卡另一端设有第一驱动部,动簧部分设有能弹性形变的第一受动部,第一驱动部与第一受动部配合;其特征在于:推动卡另一端还设有第二驱动部,动簧部分还设有第二受动部,第二驱动部与第二受动部配合,以在磁路部分的线圈去激励时,朝动触点分断方向驱动所述第二受动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包括主动簧片、副动簧片和引出脚,主动簧片和副动簧片叠加在一起,所述动触点位于主动簧片背对副动簧片的一侧,主动簧片设有所述第一受动部,副动簧片设有所述第二受动部,所述引出脚与所述主动簧片和/或副动簧片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动部背对所述动触点。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动部在所述动簧部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凸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数量为两个,该两第二驱动部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受动部两侧的凸部背离所述衔铁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升触点分断能力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动部包括自所述动簧部分顶端向所述衔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立芹林正极谭忠华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