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700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结构,其包括:沿电芯的径向方向依次连接设置的电芯、骨架和电路板,骨架相对于电芯的正负极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开口和第二连接开口;第一电连接器,布置在第一连接开口处;第二电连接器,布置在第二连接开口处;骨架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设有两个定位凹槽,两个定位凹槽沿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分别设于骨架的两端;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分别对应连接于第一连接开口和第二连接开口处的电芯两端,并分别朝向第一表面折弯延伸形成折弯延伸段,每个折弯延伸段定位在对应端的定位凹槽内,每个折弯延伸段远离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分别设有插接部,电路板上对应插接部的位置设有插接口,插接部与插接口对应配合。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结构
[0001]本技术要求与2020年7月27日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CN2020215069176,专利技术名称为“电源结构”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2]本技术涉及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结构。

技术介绍

[0003]为了提高电动工具的通用性,使电动工具的工作范围不受插座位置的限制,市场上很多无绳电动工具。无绳电动工具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多样等特点,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手工操作机械化,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住房装潢、汽车、机械、电力、桥梁、园艺等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结构。
[0005]具体地,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源结构,包括:
[0007]沿电芯的径向方向依次连接设置的电芯、骨架和电路板,所述骨架沿着所述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骨架相对于所述电芯的正负极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开口和第二连接开口;
[0008]第一电连接器,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开口处,并且将所述电芯正负极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
[0009]第二电连接器,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开口处,并且将所述电芯正负极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
[0010]其中,所述骨架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电路板设置,所述第一表面设有两个定位凹槽,两个所述定位凹槽沿所述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分别设于所述骨架的两端;
[0011]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开口和第二连接开口处的电芯两端,并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表面折弯延伸形成折弯延伸段,每个折弯延伸段定位在对应端的定位凹槽内,并且每个折弯延伸段远离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分别设有插接部,所述电路板上对应所述插接部的位置设有插接口,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口对应配合。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均呈片状。
[0013]可选地,所述定位凹槽的形状与对应的折弯延伸段的形状相适配。
[0014]可选地,每个折弯延伸段分别包括靠近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设置的主体段及设于所述主体段远离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相对所述主体段弯折设置,所
述插接部设于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主体段的一端。
[0015]可选地,每个折弯延伸段远离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部,每个定位凹槽的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凹凸配合。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插接部相对设于所述折弯延伸段的两侧。
[0017]可选地,每个插接部相对对应的折弯延伸段弯折设置。
[0018]可选地,两个所述插接部相互平行,两个所述插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两侧,所述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插接部。
[0019]可选地,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口电配合,使得对应的电连接器与所述电路板实现电连接。
[0020]可选地,每个插接部分别包括两个接触端子,每个插接部的两个接触端子沿所述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插接口的内侧壁对应每个接触端子的位置分别设有电接触部,所述电接触部位于对应接触端子的两侧,所述电接触部与对应的接触端子接触配合。
[0021]可选地,所述电源结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芯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0022]所述骨架还包括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电芯的外侧壁的一侧,所述温度传感器夹设于所述遮挡部与所述电芯的外侧壁之间。
[0023]可选地,所述电源结构还包括信号传输线,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骨架的一侧;
[0024]所述骨架还设有定位部,位于所述遮挡部与所述骨架上用于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位置之间,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一部分贴设于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电芯的一侧表面。
[002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的结构进行巧妙设计,一方面将电芯的正负极接入电路板,另一方面,折弯延伸段与定位凹槽的配合使得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分别稳定固定于骨架,插接部与插接口的配合使得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分别与电路板形成稳定连接;并且,在骨架上设置定位凹槽能够有效降低电源结构的整体高度。
[0026]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源结构,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电芯和电路板,所述电源结构还包括适于安装定位所述电芯和所述电路板的骨架;所述电芯沿其长度方向呈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骨架定位连接;
[0027]所述骨架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电路板设置;
[0028]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其分别对应布置在所述电芯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电极处,且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延伸折弯贴于所述第一表面并向所述电路板延伸连接到所述电路板。
[0029]可选地:所述电路板与所述骨架设有间隙,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分别包括位于所述间隙处的折弯延伸段,所述折弯延伸段沿着电芯长度方向延伸并于尾端处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0030]可选地,两个所述折弯延伸段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尾端分别位于电路板相对的两侧。
[003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
与电芯表皮形成间隔分布,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与电芯电极相连,显然是导电材料,本技术方案中骨架为绝缘材料,故,导电的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与电芯表皮之间是由绝缘材料隔开,因此,即使电芯表皮破损,也不会发生短路事故,起到安全绝缘保护的作用。
[0032]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源结构,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电芯和电路板,所述电源结构还包括适于安装定位所述电芯和所述电路板的骨架;所述电芯沿其长度方向呈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骨架定位连接;
[0033]第三电连接器,其设置在电路板的一端,第三电连接器被配置为电连接到用电设备,使得来自电芯的电力能够通过第三电连接器提供给用电设备;
[0034]所述骨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三电连接器相对应的安装位。
[0035]可选地,所述第三电连接器为针式端子,其包括至少两个适于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的针式连接柱,所述骨架向上延伸凸起形成与所述针式端子相匹配的安装区域。
[0036]可选地,所述针式端子靠近所述骨架的延伸凸起部分设有凸耳,所述凸耳与所述电路板和/或所述骨架固定连接。
[0037]可选地,所述第三电连接器包括USB接口,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USB接口相对应的安装缺口。
[003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骨架将电路板和电芯简易安装定位,并将电芯两端电极与电路板相连,同时骨架上配置与第三电连接器相对应的安装位,整体结构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电芯的径向方向依次连接设置的电芯、骨架和电路板,所述骨架沿着所述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骨架相对于所述电芯的正负极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开口和第二连接开口;第一电连接器,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开口处,并且将所述电芯正负极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第二电连接器,布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开口处,并且将所述电芯正负极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骨架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电路板设置,所述第一表面设有两个定位凹槽,两个所述定位凹槽沿所述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分别设于所述骨架的两端;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开口和第二连接开口处的电芯两端,并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表面折弯延伸形成折弯延伸段,每个折弯延伸段定位在对应端的定位凹槽内,并且每个折弯延伸段远离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分别设有插接部,所述电路板上对应所述插接部的位置设有插接口,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口对应配合电路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均呈片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的形状与对应的折弯延伸段的形状相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折弯延伸段分别包括靠近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设置的主体段及设于所述主体段远离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相对所述主体段弯折设置,所述插接部设于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主体段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折弯延伸段远离对应连接开口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部,每个定位凹槽的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凹凸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插接部相对设于所述折弯延伸段的两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插接部相对对应的折弯延伸段弯折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插接部相互平行,两个所述插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两侧,所述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插接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口电配合,使得对应的电连接器与所述电路板实现电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插接部分别包括两个接触端子,每个插接部的两个接触端子沿所述电芯的轴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插接口的内侧壁对应每个接触端子的位置分别设有电接触部,所述电接触部位于对应接触端子的两侧,所述电接触部与对应的接触端子接触配合。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结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芯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骨架还包括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电芯的外侧壁的一侧,所述温度传感器夹设于所述遮挡部与所述电芯的外侧壁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结构还包括信号传输线,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骨架的一侧;所述骨架还设有定位部,位于所述遮挡部与所述骨架上用于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位置之间,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一部分贴设于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电芯的一侧表面。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亨钊戴建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