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冲压拉伸模具,包括:下模座、凹模组件、上模座、导杆以及冲裁刀,凹模组件设置于下模座上,导杆垂直设置于下模座,上模座滑动套设于导杆,冲裁刀设置于上模座底部并与凹模组件对应,凹模组件包括:凹模座以及升降设置于凹模座一侧的下料挡块,凹模座上开设有成型槽,成型槽贯通凹模座靠近下料挡块的侧壁并形成一下料开口,下料挡块升起至与下料开口对应位置时,下料挡块与成型槽之间形成与冲裁刀对应的成型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下料挡块对下料开口的阻挡形成与冲裁刀对应并可打开的成型空间,完成成型加工后,利用下料挡块下降使下料开口打开,使得产品可直接从成型槽经由下料开口下料,简化下料动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冲压拉伸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五金塑料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冲压拉伸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塑料件进行冲压拉伸加工时,一般是利用冲压设备上的冲压拉伸模具对胚料进行冲裁后,然后利用施加压力使胚料产生塑性变形,接着利用模具部分可移动的方式,将胚料拉伸成形。上述的冲压拉伸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其一般在下模上设置有固定结构的成型凹槽,胚料在成型凹槽内完成成形加工,再通过人工将产品从成型凹槽内取出。
[0003]但是,上述产品下料过程中,由于产品是固定在固定结构的成型凹槽内,使得下料过程需要人工将产品抬起使其脱离成型凹槽后才能继续下料,下料过程费事费力,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型冲压拉伸模具。
[000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冲压拉伸模具,包括:下模座、凹模组件、上模座、导杆以及冲裁刀,凹模组件设置于下模座上,导杆垂直设置于下模座,上模座滑动套设于导杆,冲裁刀设置于上模座底部并与凹模组件对应,凹模组件包括:凹模座以及升降设置于凹模座一侧的下料挡块,凹模座上开设有成型槽,成型槽贯通凹模座靠近下料挡块的侧壁并形成一下料开口,下料挡块升起至与下料开口对应位置时,下料挡块与成型槽之间形成与冲裁刀对应的成型空间。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凹模组件还包括:固定于凹模座侧壁的推杆组件,推杆组件用于将产品经由下料开口推出成型槽。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推杆组件包括:固定套筒以及下料推杆,固定套筒固定于凹模座侧壁,下料推杆具有控制端及推料端,控制端位于固定套筒外部,推料端穿设固定套筒并延伸至成型槽内。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固定套筒内开设有复位腔,复位腔内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对下料推杆产生朝向成型槽方向的弹性作用力。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新型冲压拉伸模具还包括:固定于上模座的联动控制架,控制端设置有导向球体,联动控制架上开设有与下料推杆对应的控制轨迹槽,联动控制架随上模座向下移动时,下料推杆卡入控制轨迹槽,导向球体与联动控制架外壁抵接。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控制轨迹槽包括:倾斜设置的退位行程部以及垂直设置的保持行程部,下料推杆卡入退位行程部时,下料推杆朝远离成型槽移动,下料推杆卡入保持行程部时,下料推杆不移动并且推料端紧贴成型槽的槽壁。
[0011]本技术的凹模组件由凹模座以及升降设置于凹模座一侧的下料挡块组成,其中在凹模座上开设有成型槽并贯通凹模座的侧壁形成一下料开口,利用下料挡块对下料开
口的阻挡形成与冲裁刀对应并可打开的成型空间,通过成型空间完成成型加工后,利用下料挡块下降使下料开口打开,使得产品可直接从成型槽经由下料开口下料,免去在下料过程中将产品从成型槽处抬起的动作,简化下料过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中新型冲压拉伸模具的下料过程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中中新型冲压拉伸模具的成型加工过程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中推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中联动控制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新型冲压拉伸模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请参考图1至2所示。
[0018]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冲压拉伸模具,主要包括下模座1、凹模组件2、上模座3、导杆4以及冲裁刀5。凹模组件2设置于下模座1上,导杆4垂直设置于下模座1,上模座3滑动套设于导杆4,冲裁刀5设置于上模座3底部并与凹模组件2对应,其中上模座3顶部与冲压设备的驱动结构连接,通过驱动上模座3整体沿导杆4朝下移动,带动冲裁刀5朝向凹模组件2移动,实现对位于凹模组件2上的胚料进行成形加工。
[0019]凹模组件2包括凹模座201以及升降设置于凹模座201一侧的下料挡块202,下料挡块202通过升降气缸驱动升降,凹模座201上开设有成型槽2011,成型槽2011贯通凹模座201靠近下料挡块202的侧壁并形成一下料开口,当升降气缸驱动下料挡块202升起至与下料开口对应位置时,下料挡块202与成型槽2011之间形成与冲裁刀5对应的成型空间。
[0020]本技术的新型冲压拉伸模具工作时,下料挡块202上升至与下料开口对应位置,此时形成成型空间,胚料传输上料至凹模座201上方,然后上模座3在驱动作用下向下移动,带动冲裁刀5朝向成型空间移动,利用冲裁刀5实现胚料在成型空间内进行成形加工;完成后,下料挡块202下降,凹模座201的下料开口打开,产品可直接从成型槽2011经由下料开口下料,从而减少在下料过程中将产品从成型槽2011处抬起的动作,简化下料过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0021]请一并参考图3所示。
[0022]在一实施例中,凹模组件2还包括固定于凹模座201侧壁的推杆组件203,推杆组件203用于将产品经由下料开口推出成型槽2011,进一步提高产品下料过程的便捷性。
[0023]具体应用时,推杆组件203包括固定套筒2031以及下料推杆2032,其中固定套筒2031固定于凹模座201侧壁,下料推杆2032具有控制端20321及推料端20322,控制端20321位于固定套筒2031外部,推料端20322穿设固定套筒2031并延伸至成型槽2011内。通过控制控制端20321驱动推料端20322于成型槽2011内进行伸缩滑行,实现将产品推出成型槽2011,其中在进行成型加工时,推料端20322嵌设于成型槽2011的槽壁,从而有效防止推料端20322对产品成型加工造成影响。
[0024]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套筒2031内开设有复位腔20311,复位腔20311内设置有复位
弹簧2033,复位弹簧2033对下料推杆2032产生朝向成型槽2011方向的弹性作用力,例如下料推杆2032设置有卡设于复位腔20311的凸起,复位弹簧2033的两端分别抵接凸起及复位腔20311的腔壁,如此一来, 通过复位弹簧2033产生弹性力,使得下料推杆2032自动朝向成型槽2011方向移动,在控制端20321撤去作用力后,实现将产品自动推出成型槽2011。
[0025]请一并参考图4所示。
[0026]在一实施例中,新型冲压拉伸模具还包括固定于上模座3的联动控制架6,控制端20321设置有导向球体20323,联动控制架6上开设有与下料推杆2032对应的控制轨迹槽601,联动控制架601随上模座3向下移动时,下料推杆2032卡入控制轨迹槽601,导向球体20323与联动控制架6外壁抵接。其中上模座3向下移动过程中,由于下料推杆2032限定于只能沿固定套筒2031进行水平方向移动,当上模座3持续向下移动,导向球体20323沿着联动控制架6外壁移动,从而控制下料推杆2032的移动,实现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冲压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座、凹模组件、上模座、导杆以及冲裁刀,所述凹模组件设置于下模座上,所述导杆垂直设置于所述下模座,所述上模座滑动套设于所述导杆,所述冲裁刀设置于上模座底部并与所述凹模组件对应,所述凹模组件包括:凹模座以及升降设置于所述凹模座一侧的下料挡块,所述凹模座上开设有成型槽,所述成型槽贯通所述凹模座靠近下料挡块的侧壁并形成一下料开口,所述下料挡块升起至与下料开口对应位置时,所述下料挡块与成型槽之间形成与冲裁刀对应的成型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冲压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凹模座侧壁的推杆组件,所述推杆组件用于将产品经由下料开口推出成型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冲压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组件包括:固定套筒以及下料推杆,所述固定套筒固定于所述凹模座侧壁,所述下料推杆具有控制端及推料端,所述控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成优,杨燕权,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雷恩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