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应用于显示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内设有供复数上排端子及复数下排端子安装的一舌板及供一预设插头连接器前端对接挡止的一互配基准面,且该互配基准面垂直正交于该舌板中的该复数上、下排端子位置定义一互配基准面切线,而该复数上、下排端子构造各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前方具有一对接部,并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后方具有一水平段,且该水平段为向下弯折形成有一斜伸段及一焊接部,凭借缩短化端子长度及最佳化夹角的设计,以达到电连接器的电气特性最佳化的目的。接器的电气特性最佳化的目的。接器的电气特性最佳化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尤指一种凭借缩短化端子长度及最佳化夹角的设计,以达到电连接器的电气特性最佳化的目的。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连接器系广泛使用于各种通讯设备上,作为电子信号的传递与连接元件,一般常见标准规格的连接器插座包括有RJ
‑
11(电话线插座)、RJ
‑
45(网路线插座)、USB(万用串列汇流排)、IEEE1394(序列汇流排)、RF(无线传输接口)、Pin
‑
header(排销)及Display Port(显示接口)等多种不同类型。
[0003]上述连接器中,显示接口(Display Port,DP)连接器为广泛应用于影像信号传输,可传输高频显示接口连接器组成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复数上排端子对及下排端子。前述显示接口连接器的上、下端子结构设计不佳而无法达到较佳匹配特性阻抗,无法降低高频信号反射,故使高频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大打折扣且传输稳定性不佳,有待从事此行业者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故,本技术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的试作与修改,始有此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新型专利诞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应用于显示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内设有供复数上排端子及复数下排端子安装的一舌板及供一预设插头连接器前端对接挡止的一互配基准面,且该互配基准面垂直正交于该舌板中的该复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位置定义一互配基准面切线,而该复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构造各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前方具有一对接部,并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后方具有一水平段,且该水平段为向下弯折形成有一斜伸段及一焊接部,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而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
[0007]其中: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长度范围为0.5mm~3.45mm。
[0008]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长度范围为0.5mm~4.14mm。
[0009]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为0.90mm。
[0010]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为0.90mm。
[0011]其中: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为110度。
[0012]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为110度。
[0013]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对接部前端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范围为2.95mm~4.25mm。
[0014]其中:该复数下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范围为2.95mm~4.25mm。
[0015]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对接部前端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二外侧间距范围为0.79mm~1.01mm。
[0016]凭借上述缩短化端子长度及最佳化夹角的设计,可达到电连接器的电气特性最佳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结构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分解结构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立体外观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各组件配置的侧视剖面结构图。
[0022]图6是本技术上排端子弯折后的俯视结构图。
[0023]图7是本技术下排端子弯折后的俯视结构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1
‑
绝缘本体;10
‑
容置空间;11
‑
舌板;111
‑
端子槽;12
‑
互配基准面;2
‑
第一端子座;21
‑
下排端子;22
‑
对接部;23
‑
互配基准面切线;24
‑
水平段;25
‑
弯折点;26
‑
斜伸段;27
‑
焊接部;2a
‑
水平部;2b
‑
斜伸部;3
‑
第二端子座;31
‑
上排端子;32
‑
对接部;33
‑
互配基准面切线;34
‑
水平段;35
‑
弯折点;36
‑
斜伸段;37
‑
焊接部;3a
‑
水平部;3b
‑
斜伸部;4
‑
屏蔽壳体;40
‑
定位空间;SL1
‑
下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SL2
‑
上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SD
‑
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的二外侧表面间距;L1
‑
下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2
‑
上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HD
‑
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BD
‑
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θ1
‑
下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θ2
‑
上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以利于完全了解。
[0026]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系各别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结构图、另一立体分解结构图、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立体外观图、各组件配置的侧视剖面结构图、上排端子弯折后的俯视结构图及下排端子弯折后的俯视结构图,该复数图式揭示本技术应用于Display Port(显示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其中电连接器的构件包括绝缘本体1、第一端子座2、第二端子座3及屏蔽壳体4,各构件的详述如下:
[0027]该绝缘本体1一侧设有供一预设插头连接器前端(图中未示)对接的一舌板11,该
舌板11的二外侧表面设有复数端子槽111,该绝缘本体1内部具有与该复数端子槽连通的一容置空间10。
[002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应用于显示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内设有供复数上排端子及复数下排端子安装的一舌板及供一预设插头连接器前端对接挡止的一互配基准面,且该互配基准面垂直正交于该舌板中的该复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位置定义一互配基准面切线,而该复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构造各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前方具有一对接部,并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后方具有一水平段,且该水平段为向下弯折形成有一斜伸段及一焊接部,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而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长度范围为0.5mm~3.4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长度范围为0.5mm~4.14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仲斌,柳文胜,才佑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骅国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