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气密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617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2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设备测试领域,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气密性实验系统,包括气源装置、液体槽、与所述气源装置连接的气源控制装置,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输出气体给所述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浸没在所述液体槽中;所述气源控制装置包括气动气体增压泵、与所述气动气体增压泵的输出端连接的输出气路,所述输出气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通过气动气体增压泵将低压气体,进行增压,输出高压气体给散热器,进行气密实验,可以实现多种气密实验场景。以实现多种气密实验场景。以实现多种气密实验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器气密实验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铁路设备测试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器气密实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铁路机车上常常设置散热器对功率器件进行散热,保证机车正常运行,例如针对车辆牵引变压器,需要设置油散热器进行散热,针对牵引变流器,需要设置水散热器进行散热。散热器的散热稳定性影响到变压器、变流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为了保证散热器的散热性能稳定可靠,需要对散热器进行气密性测试。现有的技术中,散热器在做气密实验时,需要通过吊车将散热器吊入到液体槽中,然后进行气密性观察,观察之后,需要将液体放出,露出散热器之后,再通过吊车将散热器吊起搬出,放出的液体被浪费掉,或者需要额外的容器进行承接,整个实验步骤耗时较长,对于多次连续的气密实验,效率较低。
[0003]在一些需要对散热器打入高压气体的场景中需要额外连接高压气泵,同一款设备不能适应较多的实验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散热器进行气密实验时,操作效率低,耗时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利于快速完成气密实验的一种散热器气密实验系统,具体地,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气密性实验系统,包括气源装置、液体槽、与所述气源装置连接的气源控制装置,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输出气体给所述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浸没在所述液体槽中;所述气源控制装置包括气动气体增压泵、与所述气动气体增压泵的输出端连接的输出气路,所述输出气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气路、第二气路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气路和所述第二气路还与所述气源装置连接,所述气动气体增压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气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气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气动气体增压泵的控制端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输出气路上的第一气动阀、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动阀的控制端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输出气路连接的第二气动阀、第三电磁阀和第一消声器,所述第二气动阀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出气路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消声器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气动阀的控制端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液体槽中设置有升降气缸,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还包括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气缸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路连接;所述升降气缸用于在所述液体槽中升起所述散热器或者降低所述散热器。
[0009]进一步地,所述液体槽中设置有对中气缸,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五电磁阀,
所述第五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对中气缸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路连接,所述对中气缸用于对散热器进行对中操作。
[0010]进一步地,所述液体槽顶部设置有摄像头和LED灯。
[0011]进一步地,所述气源装置包括空压机、与所述空压机连接的储气罐、与所述储气罐连接的过滤器,所述气源装置还包括冷干机,所述过滤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路包括与所述气源装置连接的吸附干燥机、与所述吸附干燥机连接的高压过滤器,所述高压过滤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气动气体增压泵的输入端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路还包括与所述吸附干燥机连接的稳压罐、与所述稳压罐连接的电气比例阀,所述电气比例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0014]本技术中的一种散热器气密实验系统,针对高压气密实验,在气源控制装置设置了气动气体增压泵,将低压进行增压,使得气源控制装置不仅能够输出低压还能输出高压。为了保证气动气体增压泵可靠工作,设置了两路气路给气动气体增压泵的控制端供气。为了配合液体槽中升降气缸、对中气缸的工作,设置了对应的控制电磁阀。为后续的自动化控制提供了硬件基础。
附图说明
[0015]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阳一种气密实验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气密实验槽隐藏散热器之后的另一个视角的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气密实验槽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气密实验槽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气密实验槽的底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散热器气密试验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散热器气密试验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散热器气密试验系统的硬件实体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6]铁路机车功率器件常常需要配置散热器,散热器的性能影响到功率器件的使用寿命,为了增加散热器效果,常常会在散热器中设置流体管道,提升热交换的效率,例如,针对铁路机车牵引变压器的油散热器,设置有油路管道,通过油来进行热量传导实现散热,再例
如,针对铁路机车牵引变流器的水散热器,设置有水路管道,通过水来进行热量传导实现散热,现有技术中需要对油路管道、水路管道的密封性进行测试,常常针对水路管道和油路管道进行气密测试,检测其密封性。在现有技术中,针对散热器的一种散热器气密实验系统,需要配合外界吊车,将散热器吊入到液体槽中,然后进行通气测试,观察气密性,实验结束后,常常需要将液体槽中液体释放出,才能将散热器吊出,后续如果遇到频繁的实验过程,造成每次实验之间的间隔将会增加,降低了整体的事实验效率。另外,在一些实验场景中,需要对散热器打入高压气体(例如10MPa),进行高压气密实验。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实验槽以及基于气密实验槽的散热器气密实验系统,在提供的气密实验槽中,包括了液体槽,在液体槽中设置升降机构,能够根据需要将散热器降落到液体槽中进行实验,当实验停止,需要更换散热器时,升降机构能够上升,将散热器托出到液体槽外,便于吊车或者叉车将其搬运离开,提升了实验效率。在基于气密实验槽的散热器气密实验系统中,包括了气源装置、上述的液体槽、与所述气源装置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气密性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源装置、液体槽、与所述气源装置连接的气源控制装置,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输出气体给所述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浸没在所述液体槽中;所述气源控制装置包括气动气体增压泵、与所述气动气体增压泵的输出端连接的输出气路,所述输出气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气密性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气路、第二气路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气路和所述第二气路还与所述气源装置连接,所述气动气体增压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气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气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气动气体增压泵的控制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气密性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输出气路上的第一气动阀、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动阀的控制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气密性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输出气路连接的第二气动阀、第三电磁阀和第一消声器,所述第二气动阀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出气路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消声器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气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气动阀的控制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张忠凯王科理肖楠于荣泉黄哲昊高福来黄健张锐宋婕曹玉黄永刚王娜李勇李子华王勇杨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