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混凝土柱体,所述混凝土柱体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后侧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凹型块,所述凹型块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磨板,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和支撑机构的配合使用,起到了通过旋转调节,对混凝土柱体的多面进行支撑的效果,解决了混凝土浇灌多为两个邻近的面进行支撑的效果,不同方位支撑需要多个支撑装置,增加一定的使用成本,且支撑面积小,无法有效的达到多方位支撑的情况,增加使用者操作难度,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模板支撑体系由顶板模板支撑组合结构、框架柱模板支撑组合结构、剪力墙模板支撑组合结构三个系列组成,三套系统组合灵活,结构严密,可按照客户各工程的不同要求进行设计配置。
[0003]支撑柱体是混凝土浇筑后常见的防护支撑装置,现有的技术问题是:混凝土浇灌多为两个邻近的面进行支撑的效果,不同方位支撑需要多个支撑装置,增加一定的使用成本,且支撑面积较小,无法有效的达到多方位支撑的情况,增加使用者操作难度,不便于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旨在解决混凝土浇灌多为两个邻近的面进行支撑的效果,不同方位支撑需要多个支撑装置,增加一定的使用成本,且支撑面积较小,无法有效的达到多方位支撑的情况,增加使用者操作难度,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包括混凝土柱体,所述混凝土柱体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后侧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凹型块,所述凹型块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磨板。
[0006]为了达到多角度支撑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凹槽,所述凹槽开设于第一支撑板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凹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表面与凹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转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混凝土柱体的一侧与混凝土柱体接触。
[0007]为了对第二支撑板固定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底部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方型块,顶部所述转轴的顶部开设有与方型块配合使用的方型槽。
[0008]为了达到对方型块固定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腔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底部与卡槽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与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9]为了增加支撑主体底部支撑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优选的,所述支撑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三角块,所述三角块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
[0010]为了便于对支撑腿收纳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摩擦垫,所述支撑主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摩擦垫配合使用的摩擦槽。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该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和支撑机构的配合使用,起到了通过旋转调节,对混凝土柱体的多面进行支撑的效果,且通过设置方型块和方型槽,达到了对支撑机构和第一支撑板角度的固定效果,通过设置支撑腿和底板的配合使用,起到了增加支撑主体底部的支撑效果,增加稳定效果的同时便于收纳,解决了混凝土浇灌多为两个邻近的面进行支撑的效果,不同方位支撑需要多个支撑装置,增加一定的使用成本,且支撑面积较小,无法有效的达到多方位支撑的情况,增加使用者操作难度,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的整体结构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支撑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的主视剖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凹型块和支撑主体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支撑主体和支撑腿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的右视剖视图。
[0019]图中,1、混凝土柱体;2、第一支撑板;3、支撑机构;301、凹槽;302、转杆;303、转轴;304、连接板;305、第二支撑板;4、凹型块;5、支撑主体;6、防磨板;7、活动板;8、方型块;9、方型槽;10、卡槽;11、移动板;12、拉簧;13、活动杆;14、三角块;15、支撑腿;16、底板;17、摩擦垫;18、摩擦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请参阅图1
‑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包括混凝土柱体1,混凝土柱体1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2后侧的左侧和
右侧均设置有支撑机构3,第一支撑板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凹型块4,凹型块4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主体5,支撑主体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磨板6。
[002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2和支撑机构3的配合使用,起到了通过旋转调节,对混凝土柱体1的多面进行支撑的效果,且通过设置方型块8和方型槽9,达到了对支撑机构3和第一支撑板2角度的固定效果,通过设置支撑腿15和底板16的配合使用,起到了增加支撑主体5底部的支撑效果,增加稳定效果的同时便于收纳,解决了混凝土浇灌多为两个邻近的面进行支撑的效果,不同方位支撑需要多个支撑装置,增加一定的使用成本,且支撑面积较小,无法有效的达到多方位支撑的情况,增加使用者操作难度,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00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支撑机构3包括凹槽301,凹槽301开设于第一支撑板2的左侧和右侧,凹槽30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转杆302,转杆302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转轴303,转轴303的表面与凹槽301的内壁活动连接,转杆30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04,连接板30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05,第二支撑板305靠近混凝土柱体1的一侧与混凝土柱体1接触。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包括混凝土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柱体(1)的前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所述第一支撑板(2)后侧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支撑机构(3),所述第一支撑板(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凹型块(4),所述凹型块(4)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支撑主体(5),所述支撑主体(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磨板(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3)包括凹槽(301),所述凹槽(301)开设于第一支撑板(2)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凹槽(30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转杆(302),所述转杆(302)的顶部和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转轴(303),所述转轴(303)的表面与凹槽(301)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转杆(30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04),所述连接板(30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05),所述第二支撑板(305)靠近混凝土柱体(1)的一侧与混凝土柱体(1)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防护功能的建筑施工用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的顶部活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鹤,
申请(专利权)人:王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