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骨及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由底座、楔块、上盖及螺杆所组成;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利用楔块上的斜面,撑开底座与上盖的距离,从而达到将椎间盘融合器上的锥形锥刺垂直植入与其接触的椎体内以作坚强锚定,适合于在微创手术中避免了对椎体的损伤。手术中避免了对椎体的损伤。手术中避免了对椎体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
[0001]本专利技术申请涉及应用在骨外科及神经外科的椎间盘手术中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具体就是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当脊柱发生如椎管狭窄、滑脱及退行性病变等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时,被称为“黄金定律”的手术方案,通常就是将病变的椎体之间置入椎间盘融合器,代替被摘除的病变的椎间盘,提供生物力学支撑及植骨空间,最终促使其融合在一起。
[0003]目前在临床上流行的椎间融合器主要以提供椎间生物力学支撑及植骨为目的,由于脊骨中各部位的间隙、形态各有差别,故此所设计的椎间融合器,其高度及外形,必然要作各种规格的备货,即通用性较差。
[0004]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在置入融合器时,需要对椎骨间隙进行撑开,操作者往往是以一侧为作用端撬开,使得椎骨间呈非平行撑开,然后用强力将融合器置入,容易造成椎间骨性结构及神经损伤;且容易造成椎间高度恢复不足或过度撑开等弊端;此外,由于融合器植入后自稳效果差,容易返松脱落,通常要增加辅助钢板或锁定片作固定,不可避免增加了创伤的可能性,且当需要二次翻修手术时,亦增加了将失效的融合器取出的难度。
[0005]以上的在临床上遇到的难题,是显而易见的,为避免强力置入椎间盘融合器而引起椎间骨性结构及神经损伤,业内亦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改进的技术方案,如将固定型改进为可调节型、能够将融合器与椎骨更好地相贴合的成角设计等等,但依然存在着不便于手术中操作、贴附效果不佳、通用性差、结构复杂及在二次手术时更换困难等缺点;如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可调节型的融合器,基本为两大类,即铰链型与连杆型,前者结构单薄,铰接处极易断裂;而后者太复杂,加工困难,使用时稳定性差。
[0006]在众多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授权公告号为CN 212089850.U,名称为“椎间融合器”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个技术方案,(以下简称:“前方案”),具体就是使用撑开件,将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撑开,使得椎间融合器的高度在一定范围内可变,并设置有限位件,用于在深度与高度上进行限位。
[0007]该前方案从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的“温和的”且“平行地”撑开,可避免椎体因强力置入融合器而引起的损伤;但在所公开的技术措施上,却略显不完善或是有更好的技术措施可代替;在对前方案的技术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后,本申请人提出了更贴合实际的技术方案,采用了更合理的技术措施,以期达到比前方案更佳的临床上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前技术方案中的值得商榷的技术措施,如撑开件如何进入、螺杆式撑开器能否对平行于其轴向上的两个组合面所属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撑开、锁定结构及限位件的功效、以及凹槽的效能等,提出了更具实用性与新颖性以及创造性的技术方案;(以下简称:
“
本方案”)。
[0009]首先,考虑到人的椎体的冠向投影,基本呈圆形或是接近圆形,故此,本方案在设计椎间融合器的时候,将其整体装配后的外形,设置为圆柱形,或是接近圆柱形;特别是与椎体的接触面,更应该设置为相配合的中央有隆起球面的圆形或是近似圆形,但这不排除根据特殊情况而改变为带大圆倒角的方柱形。
[0010]进一步的,将整个椎间盘融合器分成底座、楔块、上盖及螺杆四个零件;底座向下面与上盖的向上面分别设有与椎体接触面相匹配的中间隆起球面,形成与相邻的两个椎体更贴近的接触条件。
[0011]再进一步的,在底座向下面与上盖的向上面均设置有锥刺,由于本方案的要点是能够使得这两个面平行向外撑开,故此锥刺是以垂直角度插入椎体接触面内并作锚定的,从而在能够形成足够的锚式固定的同时,避免传统的从侧面强行插入而可能造成的锥刺对椎骨的损伤。
[0012]再进一步的,将底座与上盖用导柱/导槽所构成的可作相对滑动的导向副作连接,即在两者中分别设置有导柱或导槽,呈对称摆布的一对导柱可以使得上盖可沿导柱上下平行移动且不会产生左右偏移;每条导柱的内侧下端,延伸出一个用于支承上盖底斜面的凸出支承台。
[0013]再进一步的,考虑到底座上的导柱若过长,则可能影响置入两个椎体之间,故此,底座与上盖所用的滑动导柱/导槽所配合的导向副形式,亦可以采用导柱/导管的配合形式,以节约空间。
[0014]再进一步的,在底座的正前端,设置一个向上的用于限位的挡板,且在挡板的适当位置,加工出一个螺孔,所述螺杆可利用此螺孔将楔块固定在底座上。
[0015]再进一步的,将上盖的向下面加工成一个从后向前的倾斜面,且在此斜面的前端,再削出一个平面,从而形成:在未置入楔块时,这个楔块的底面前端上的平面紧贴于底座的向上面,而上盖的斜面则与两条导柱内侧的凸出支撑台紧贴,形成三点稳定性装配状态;由于此状态下,上盖顶面与底座的底板向下面的一上一下成对称的两个与椎体的接触面的距离为最小,有利于将其置入椎间中。
[0016]再进一步的,由于上盖被底座上的两支导柱所约束,上盖后端所存在的斜面,与底座的向上面形成一个楔形开口;此状态下,使用一个带类似螺杆的工具,利用位于楔块后端上的螺孔,即可将楔块轻松地置入此楔形开口内,从而完成撑开前的准备工作。
[0017]再进一步的,楔块的侧向截面呈楔形,两个侧面均加工成平面,使得楔块在插入底座的两条导柱之间时不会产生干涉,且在楔块中央设有呈两级同轴的通孔。
[0018]再进一步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楔块的侧向截面可以设置成双斜面,即楔块的上下两个面,均为斜面,而相对的接触面均应作相应的匹配处理。
[0019]再进一步的,利用底座挡板上的螺孔,结合专用工具,利用螺纹副的工作原理,就可以将楔块向前推进,直至楔块的前端抵达底座上的挡板立面;而此过程中,受楔块上的斜面的作用,及底座上的导柱的导向副的约束,上盖必会随着楔块的向前推进而水平向上平移。
[0020]再进一步的,这种被俗称为楔块“撑开”了上盖与底座的过程中,随着楔块的逐步前的位移,而产生“撑开”的不同程度,亦就是使得整个融合器的高度,可随着楔块前移的距
离而作适量的调整,以在达到临床上的目的。
[0021]再进一步的,通过对楔块的高度,及其斜面上的角度的设置,即可用系列化的目的去满足临床上对脊椎各部位的有所差异的临床需求;而在此基础上,操作者可利用控制楔块前移的程度,根据临床上的具体需要而作微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撑开、锚定的目的,以实现对病变椎体的刚性固定。
[0022]再进一步的,通过对底座的向下面与上盖的向上面的成角设置,可适应并应用于脊柱中各部位的不同的弯曲部位的使用。
[0023]再进一步的,当因各种原因,如手术失效等需要重新返修时,可首先将原先锁紧底座与楔块的螺杆旋出,以解除这两者之间的约束;再用专用工具,旋入楔块后端的螺孔内,然后再用一个螺母抵压着失效的椎间融合器的后端,利用“将旋转变成直线运动”的螺纹副工作原理,即可轻松将楔块从上盖与底座之间脱离并拨出;当失去了楔块的支承后,只需撬动原已锚定在椎体的上盖,即可轻易脱落并取出;同理,底座亦可以轻易取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骨及神经外科手术的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由底座、楔块、上盖、及螺杆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分别设置有导柱与导槽所组成的导向副;所述底座的向下面与所述上盖的向上面的中央均设有向外隆起的球面及锥刺;所述上盖的向下面与所述楔块均设置有相配合的斜面,所述楔块插入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之间的间隙后,在工具的作用下,所述楔块利用其斜面,将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在导向副的约束下撑开,使得人工椎间盘融合器整体达到所设定的临床要求高度,从而将其两端面上的锥刺垂直植入并锚定于椎体上的所接触面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挡板,挡板上设有一个供所述螺杆将所述楔块作固定用的螺孔;所述导柱呈左右对称设置,每条导柱内侧下端,延伸出一个供所述上盖支撑的凸出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向下斜面的前部,削出一个平面,此平面连同上盖的前面共同组成曲面,与所述底座相应部位的曲面相配合,再加上底座上的导柱内侧的所述凸出斜面,共同对未置入所述楔块时的上盖形成稳定的支撑的同时,形成供所述楔块进入的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块的侧向截面为楔形,两个侧面均加工成相互平行的平面,两平面间的宽度以能够在底座上的两导柱间平移为准;楔块中央设有呈两级同轴的通孔供所述螺杆作紧固之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伟义,
申请(专利权)人:何伟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