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用液冷循环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518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50
一种变速箱用液冷循环散热装置,它涉及变速箱设备技术领域。它包含外包围液冷框架、分液管、第一单向控制阀、进水管、水箱、水泵、出水管、第二单向控制阀;所述的外包围液冷框架由多根主液冷管、第一副液冷管、第二幅液冷管组成,外包围液冷框架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分液管,右侧的分液管与第一单向控制阀连接,且由进水管连接于车辆自带水箱右侧接管口,水箱内安装有水泵;水箱左侧接管口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连接于第二单向控制阀,并与外包围液冷框架左侧的分液管连接;它结构简单,采用外包围式的水循环吸热散热设计,且可单独控制工作,无需经常拆卸修理,且散热效果极佳,省时省力,工作成本相对较低。成本相对较低。成本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箱用液冷循环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变速箱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用液冷循环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变速器是用来改变来自发动机的转速和转矩的机构,它能固定或分档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又称变速箱。变速器由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组成,有些汽车还有动力输出机构。传动机构大多用普通齿轮传动,也有的用行星齿轮传动。普通齿轮传动变速机构一般用滑移齿轮和同步器等。简单式变速器有效率高、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但档数少,i变化范围小(牵引力、速度范围小),只宜在档数不多的某些车工采用。若增加i的范围,则使变速器尺寸加大,轴跨度增加,为了既增加档数又不使轴跨度过大,可采用组成式变速器。所谓组成式变速器,通常由两个简单式变速器组合而成,其中档数较多的称为主变速器,较少的称为副变速器。机械式变速箱主要应用了齿轮传动的降速原理。简单的说,变速箱内有多组传动比不同的齿轮副,而汽车行驶时的换档行为,也就是通过操纵机构使变速箱内不同的齿轮副工作。如在低速时,让传动比大的齿轮副工作,而在高速时,让传动比小的齿轮副工作。
[0003]由于在汽车或其他变速箱使用器械工作时,变速箱的长时间工作容易导致变速箱整体温度急剧升高,持续长时间的高温工作可能影响变速箱的工作寿命,且出现故障的几率升高,长期如此变速箱工作时还可能发出异响,而现有的用于变速箱散热的结构大多为外加风机或物理通风外壳散热,其散热效果一般,且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通风散热的风机容易被灰尘堵塞,且物理散热的外壳也经常需要清洗,费时费力,工作成本与自身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针对以上缺陷提出了一种变速箱用液冷循环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变速箱用液冷循环散热装置,它结构简单,采用外包围式的水循环吸热散热设计,在变速箱外围安装多条水管,且可单独控制工作,无需经常拆卸修理,且散热效果极佳,可吸收大量变速箱过热产生的热量,保护变速箱在安全的工作温度下正常工作,省时省力,工作成本相对较低。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外包围液冷框架1、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分液管4、第一单向控制阀5、进水管6、水箱7、水泵8、出水管9、第二单向控制阀10、第二幅液冷管11、变速箱外壳12、主控制器13、分液副管41、信号接收器51、信号处理器52、信号发射器53;所述的外包围液冷框架1由多根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第二幅液冷管11组成,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第二幅液冷管11的管径依次减小,且在变速箱外壳12外周围围成循环液冷框架,主液冷管2位于最外侧边缘,第一副液冷管3位于上下侧面及前后侧面,第二幅液冷管11位
[0006]于左右侧面;外包围液冷框架1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分液管4,右侧的分液管4与第一
单向控制阀5连接,且由进水管6连接于车辆自带水箱7右侧接管口,水箱7内安装有水泵8;水箱7左侧接管口连接有出水管9,出水管9连接于第二单向控制阀10,并与外包围液冷框架1左侧的分液管4连接;
[0007]所述的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第二幅液冷管11为硅胶软管或钢化玻璃管。
[0008]所述的分液管4上设置有多根分液副管41,分液副管41与第二幅液冷管11的数量相同。
[0009]所述的第一单向控制阀5与第二单向控制阀10结构相同,第一单向控制阀5与第二单向控制阀10内部均设置有信号接收器51、信号处理器52、信号发射器53。
[0010]所述的第一单向控制阀5与第二单向控制阀10均与水泵8、主控制器13电性连接。
[001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采用硅胶软管或钢化玻璃管,在变速箱外壳外周围组成液冷循环管框架,通过单向控制阀与汽车控制器、水箱中水泵的电性连接,实现液冷循环的单独控制工作。当单向控制阀中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驾驶员通过控制器传输的控制信号时,信号处理器处理控制信号后,将信号放大并传输至水泵,水泵在水箱内进行工作进行抽吸水工作,开始液冷循环。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它结构简单,采用外包围式的水循环吸热散热设计,在变速箱外围安装多条水管,且可单独控制工作,无需经常拆卸修理,且散热效果极佳,可吸收大量变速箱过热产生的热量,保护变速箱在安全的工作温度下正常工作,省时省力,工作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中外包围液冷框架1的左视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中外包围液冷框架1的俯视图;
[0017]图4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框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外包围液冷框架1、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分液管4、第一单向控制阀5、进水管6、水箱7、水泵8、出水管9、第二单向控制阀10、第二幅液冷管11、变速箱外壳12、主控制器13、分液副管41、信号接收器51、信号处理器52、信号发射器53。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看图1

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外包围液冷框架1、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分液管4、第一单向控制阀5、进水管6、水箱7、水泵8、出水管9、第二单向控制阀10、第二幅液冷管11、变速箱外壳12、主控制器13、分液副管41、信号接收器51、信号处理器52、信号发射器53;所述的外包围液冷框架1由多根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第二幅液冷管11组成,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第二幅液冷管11的管径依次减小,且在变速箱外壳12外周围围成循环液冷框架,主液冷管2位于最外侧边缘,第一副液冷管3
位于上下侧面及前后侧面,第二幅液冷管11位
[0020]于左右侧面;外包围液冷框架1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分液管4,右侧的分液管4与第一单向控制阀5连接,且由进水管6连接于车辆自带水箱7右侧接管口,水箱7内安装有水泵8;水箱7左侧接管口连接有出水管9,出水管9连接于第二单向控制阀10,并与外包围液冷框架1左侧的分液管4连接;
[0021]所述的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第二幅液冷管11为硅胶软管或钢化玻璃管。可提供较高的散热性能,且其本身不易损坏,可长时间使用,工作寿命相对较长。
[0022]所述的分液管4上设置有多根分液副管41,分液副管41与第二幅液冷管11的数量相同,可实现一对一对接,保证液冷高效循环。
[0023]所述的第一单向控制阀5与第二单向控制阀10结构相同,第一单向控制阀5与第二单向控制阀10内部均设置有信号接收器51、信号处理器52、信号发射器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用液冷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外包围液冷框架(1)、分液管(4)、第一单向控制阀(5)、进水管(6)、水箱(7)、水泵(8)、出水管(9)、第二单向控制阀(10);所述的外包围液冷框架(1)由多根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第二幅液冷管(11)组成,主液冷管(2)、第一副液冷管(3)、第二幅液冷管(11)的管径依次减小,且在变速箱外壳(12)外周围围成循环液冷框架,主液冷管(2)位于最外侧边缘,第一副液冷管(3)位于上下侧面及前后侧面,第二幅液冷管(11)位于左右侧面;外包围液冷框架(1)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分液管(4),右侧的分液管(4)与第一单向控制阀(5)连接,且由进水管(6)连接于车辆自带水箱(7)右侧接管口,水箱(7)内安装有水泵(8);水箱(7)左侧接管口连接有出水管(9),出水管(9)连接于第二单向控制阀(10),并与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镜鸿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长齿传动变速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