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涉及到CO检测技术领域,包括密闭空间,所述密闭空间顶部固定贯穿设置有通风机构,所述通风机构内部转动设置有清灰机构,所述清灰机构中的旋转杆左侧固定设置有可拆式刷尘机构,所述可拆式刷尘机构中的第二连接杆竖直方向可拆卸的设置于T形滑槽内侧,所述通风机构中的上罩顶部左侧固定嵌套设置有操作管以及顶部右侧固定嵌套设置有钢化玻璃观察窗,所述操作管顶部通过合页活动设置有活动盖,所述通风机构中的下壳体两侧底部均固定设置有CO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较为方便的完成毛刷的更换,实际使用时更加方便。际使用时更加方便。际使用时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CO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氧化碳是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通常状况下为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但其具有毒性,较高浓度时能使人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危害人体的脑、心、肝、肾、肺及其他组织,甚至造成电击样死亡。
[0003]专利申请公布号CN 211818410 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地下车库CO自动检测与通风装置,涉及地下车库
,包括地下车库,所述地下车库的内顶壁固定安装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风机,所述地下车库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CO自动检测器,每个所述CO自动检测器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导线。该技术设计结构合理,它能够通过风机启动产生风力,由风力吹动第一风叶轮转动,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带动支撑杆、转杆和毛刷转动,在第二密封轴承的作用下,使转杆带动毛刷旋转对通风管的内壁进行刷动,使灰尘飘动跟随风力排出,避免通风管使用时因空气潮湿,通风管内壁易出现积尘层,长时间使用导致细菌滋生产生异味的问题,保证了该装置的正常使用。
[0004]但是上述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较为明显的就是当因天气原因空气较为湿润时,毛刷在刷尘的过程中,湿度较大的灰尘会不断堆积在毛刷表面,进而使得毛刷的刷尘效果变差,此时就需要对毛刷进行更换,但是在上述装置中,技术人员在对毛刷进行拆卸时较为困难,无法较为方便的进行更换。
[0005]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包括密闭空间,所述密闭空间顶部固定贯穿设置有通风机构,所述通风机构内部转动设置有清灰机构,所述清灰机构中的旋转杆左侧固定设置有可拆式刷尘机构,所述可拆式刷尘机构中的第二连接杆竖直方向可拆卸的设置于T形滑槽内侧,所述通风机构中的上罩顶部左侧固定嵌套设置有操作管以及顶部右侧固定嵌套设置有钢化玻璃观察窗,所述操作管顶部通过合页活动设置有活动盖,所述通风机构中的下壳体两侧底部均固定设置有CO传感器。
[0008]优选的,所述通风机构包括下壳体、上罩、L形连接臂和风机,所述上罩位于下壳体顶部,所述L形连接臂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L形连接臂分别固定设置于下壳体顶部两侧,且两个所述L形连接臂均与上罩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风机固定设置于下壳体内侧底部。
[0009]优选的,所述清灰机构包括旋转杆、扇叶、第一连接杆和刮板,所述旋转杆通过轴承与上罩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扇叶固定套接设置于旋转杆外侧底部,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设置于旋转杆右侧中部,所述刮板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接杆右端,且刮板与下壳体内壁贴合。
[0010]优选的,所述可拆式刷尘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杆、连接板、T形滑槽和毛刷,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设置于旋转杆左侧底部,所述连接板固定设置于第二连接杆左端,所述T形滑槽开设于连接板侧面,且其开口延伸至连接板顶部,所述毛刷竖直方向上滑动设置于T形滑槽内侧。
[0011]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2]本技术通过设置有可拆式刷尘机构、操作管和钢化玻璃观察窗,以便于使得毛刷竖直方向上可滑动的位于T形滑槽内侧,进而在需要对毛刷进行更换时,技术人员可以将手臂由操作管内侧插入到下壳体内部,并通过钢化玻璃观察窗观察毛刷的位置,对毛刷进行抓取,同时将毛刷向上抽拉,从而将毛刷由T形滑槽中抽出,并通过操作管将其取出,此时技术人员可以对新毛刷进行拿取,然后将其由操作管插入到下壳体内部,然后通过钢化玻璃观察窗观察T形滑槽的位置,使得毛刷插入到T形滑槽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同类型装置,本技术可以较为方便的完成毛刷的更换,实际使用时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通风机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可拆式刷尘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密闭空间;2、通风机构;21、下壳体;22、上罩;23、L形连接臂;24、风机;3、清灰机构;31、旋转杆;32、扇叶;33、第一连接杆;34、刮板;4、可拆式刷尘机构;41、第二连接杆;42、连接板;43、T形滑槽;44、毛刷;5、操作管;6、活动盖;7、钢化玻璃观察窗;8、CO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
3所示的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包括密闭空间1,密闭空间1顶部固定贯穿设置有通风机构2,通风机构2内部转动设置有清灰机构3,清灰机构3中的旋转杆31左侧固定设置有可拆式刷尘机构4,可拆式刷尘机构4中的第二连接杆41竖直方向可拆卸的设置于T形滑槽43内侧,通风机构2中的上罩22顶部左侧固定嵌套设置有操作管5以及顶部右侧固定嵌套设置有钢化玻璃观察窗7,操作管5顶部通过合页活动设置有活动盖6,通风机构2中的下壳体21两侧底部均固定设置有CO传感器8。
[001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CO传感器8并非本申请的必要技术特征,因此本申请不对其具体型号进行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型号。
[0020]如图2所示,通风机构2包括下壳体21、上罩22、L形连接臂23和风机24。
[0021]更为具体的,上罩22位于下壳体21顶部,L形连接臂23设置有两个,两个L形连接臂23分别固定设置于下壳体21顶部两侧,且两个L形连接臂23均与上罩22内壁固定连接,风机24固定设置于下壳体21内侧底部,以便于风机24通电后将密闭空间1内部的空气吸入,然后
通过下壳体21以及下壳体21与上罩22之间的空隙排出。
[0022]同时,清灰机构3包括旋转杆31、扇叶32、第一连接杆33和刮板34。
[0023]更为具体的,旋转杆31通过轴承与上罩22内壁转动连接,扇叶32固定套接设置于旋转杆31外侧底部,第一连接杆33固定设置于旋转杆31右侧中部,刮板34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接杆33右端,且刮板34与下壳体21内壁贴合,以便于当空气被排出时,空气对扇叶32进行吹动,进而使得扇叶32带动旋转杆31旋转,此时旋转杆31通过第一连接杆33与可拆式刷尘机构4中的第二连接杆41分别带动刮板34以及可拆式刷尘机构4中的毛刷44进行旋转,进而对下壳体21内壁进行刮擦以及刷尘。
[0024]如图2与图3所示,可拆式刷尘机构4包括第二连接杆41、连接板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包括密闭空间(1),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空间(1)顶部固定贯穿设置有通风机构(2),所述通风机构(2)内部转动设置有清灰机构(3),所述清灰机构(3)中的旋转杆(31)左侧固定设置有可拆式刷尘机构(4),所述可拆式刷尘机构(4)中的第二连接杆(41)竖直方向可拆卸的设置于T形滑槽(43)内侧,所述通风机构(2)中的上罩(22)顶部左侧固定嵌套设置有操作管(5)以及顶部右侧固定嵌套设置有钢化玻璃观察窗(7),所述操作管(5)顶部通过合页活动设置有活动盖(6),所述通风机构(2)中的下壳体(21)两侧底部均固定设置有CO传感器(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闭空间CO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机构(2)包括下壳体(21)、上罩(22)、L形连接臂(23)和风机(24),所述上罩(22)位于下壳体(21)顶部,所述L形连接臂(23)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L形连接臂(23)分别固定设置于下壳体(21)顶部两侧,且两个所述L形连接臂(23)均与上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坤,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瑞坤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